1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资源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能背诵默写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大意。
3.通过品味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品味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领,进入新课
同学们,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人吟咏明月的诗句吗?
例: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明月”承载着千载以来诗人对家乡、对亲友的深情厚意,又或者表达自己内心对人生、未来的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跟随苏学士的脚步,看看别样的明月,别样的风景,体会作者别样的情思。
二、知人论世,预习交流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及文章写作背景,教师做必要补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歌方面,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学方面,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2.背景链接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的奏章中暗语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三、诵读文本,初读感知
1.播放名家诵读视频,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交横(héng)
2.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句读,初步感知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流点拨】强调朗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停顿、节奏、轻重,还有语速、语调,还有感情。
3.全班自由诵读文章,对照书本课下注释,参考工具书,理解重要词句。
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月色入户:门
怀民亦未寝:睡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默读文章,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5.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明确: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至承天寺(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张怀民(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些自得,又有些失落。)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再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①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②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
③作者此时所说的“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④面对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想说什么?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吧。
探究过程:
1.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思考探究任务。
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并记录交流要点。
3.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交流成果。
成果展示:
1.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段运用比喻,月色普照,整座庭院如同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同时“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藻、荇交横”也是比喻,展现出月色下竹柏摇动的光影,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
月光虽非夜夜皆有,竹柏亦非处处生长,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生难得完美”的人生真谛。其中既有乐观、得意的一面,也有贬谪之后的一丝苦涩。
3.结合背景知识,说说作者此时所说的“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背景知识: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弹劾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这“闲”首先是被皇上贬谪之后的“闲置”,是不得参与政事的无奈的“清闲”,但也是一种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生活的“悠闲”,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不仅是一种“闲趣”,更是一种“闲雅”,一种“闲志”。
4.面对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想说什么?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吧。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和内心的愉悦、满足、陶醉。
这就是苏轼: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难以发现感知的美……他的一生是豁达向上的一生!
五、总结梳理
同学们,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这些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本文中作者借月光表达自己闲适、高雅的情趣,也暗含着壮志难酬、无奈悲凉的情思。
六、课后作业
结合上课所学内容以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2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