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适应性练习历史(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2.有人曾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他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的主要立足点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3.唐朝时创制的新型灌溉工具是( )A. B. C. D.4.如图所示为唐代名画《步辇图》(摹本)。该作品体现与唐交往的民族是( )A.吐蕃 B.突厥 C.回纥 D.南诏5.公元7-9世纪,日本一批批官员、学子、僧侣登上了驶向唐朝的航船,他们就是遣唐使。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佛教经典 B.学习中华文明C.推动中国改革 D.发展友好关系6.下图中的路线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B.玄奘西行取经求法C.鉴真东渡日本传经 D.明朝的郑和下西洋7.唐政府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曾被召入宫,主持编制过《大衍历》。这体现了( )A.国家力量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8.表1所示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表1朝代 开国皇帝 即位前的官职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南唐 李昪 宁国节度使A.门第观念完全消除 B.藩镇割据局面延续C.少数民族势力崛起 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9.宋代武将中有不少藏书家,如太原(今山西太原)武将吴廷祚颇好读书,家中聚书达万余卷。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B.王安石变法的推行C.政权并立局面的结束 D.君主专制极端强化10.据史料记载,宋与辽、西夏、女真等之间都设有榷场,从事边境贸易。宋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等换取辽、西夏、女真的马、羊、药材等。据此推断,榷场的设立( )A.促进了各族经济交流 B.实现了北方经济繁荣C.解决了宋朝财政危机 D.结束了政权并立状态11.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2.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沿街闹市,通晓不绝。”据此可知,当时宋代( )A.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B.全国商业网已经形成C.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D.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13.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14.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当时外国商人要把货物卖到泉州,为他办理商品关税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军机处15.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中外交流的密切C.重农政策的推动 D.征税方式的变化16.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B.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C.南宋时,黄道婆把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广到松江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17.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守仁18.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一史料出自( )A.《史记》 B.《梦溪笔谈》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19.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建立的时间可表述为( )A.公元13世纪60年代 B.公元13世纪80年代C.公元14世纪60年代 D.公元14世纪80年代20.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 B.特点 C.原因 D.影响21.戚继光以诗明志:“遥知岛夷浮天际,未敢忘危负中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 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22.历史年代尺能帮助我们理清朝代的更替顺序。下图中的d应该是( )A.唐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23.顺治时期,清朝承明制而设内阁。康熙时期,南书房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南书房权力逐渐被削弱,内阁实际权力亦大幅下降。这说明清初( )A.内阁制度缺陷明显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行政效能大为提高 D.中枢机构逐渐消亡24.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下图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5.明朝每年大量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西方以美洲白银支付。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这反映明朝时期( )A.不再使用铜钱流通 B.驿传制度长盛不衰C.参与全球性经济互动 D.“一条鞭法”成效显著26.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明清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向封建社会过渡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7.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千金方》 D.《天工开物》28.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下图是明清北京城平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明朝朱元璋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营建B.位于中轴线上的故宫始建于唐朝C.中轴线北起永定门,南到钟鼓楼D.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古代都城规划的对称理念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注:①伊犁为伊犁将军驻地②喇萨为今西藏拉萨③钓鱼台为今钓鱼岛观察上图,从中提取至少两个信息并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明“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英)培根《新工具》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要素的结合,使宋元时期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李惠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新编》材料三表2 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件数/件 占比/% 件数/件 占比/%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在“战争中”的发明。(2分)(2)根据材料二,简析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公元1500年前后(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4)综合以上材料,简述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材料二(1)对比材料一图1和图2,简述元朝加强水路交通建设的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交通的发展状况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通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3朝代 史实隋 科举制唐 曲辕犁、文成公主入藏宋 王安石变法、活字印刷术元 行省制明 张居正改革清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请从表格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展开论述。(12分。要求:价值观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适应性练习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C C B A B B A B A A B D A B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A A C C C D D D B D C D D 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8分)信息:“伊犁”;“喇萨”“葱岭”“乌里雅苏台”“钓鱼台”“赤尾屿”“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任写2点,4分)说明:清朝全盛时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省级住所“伊犁”,反映了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省级住所“喇萨”,反映了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行政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以上措施说明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任写2点,4分)评分说明:1.提取信息准确,每个信息2分,共4分。每个阐述2分,共4分。2.说明需结合正确的史实展开,做到史论结合。3.信息和说明要配套。30.(14分)(1)发明:火药。(2分)(2)原因:前代科技繁荣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活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学家的努力(4分,写出两点即可)(3)变化:在1500年之前中国的科技数量比其他国家多,1500年之后明显少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由领先到落后)(任答一点2分)原因: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封建专制的束缚;八股取士的思想束缚;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分,写出两点即可)(4)作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物质支持;二者相互促进。(任答一点2分)31.(10分)(1)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大运河截弯取直;开辟了海运路线(任答一点2分)(2)发展状况:境内交通路线密集;中外交通发达;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络;海陆交通共同发展,连接欧亚;交通发达,四通八达。(任答两点2分)时代特征: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商业繁荣;海外贸易繁荣(任答1点2分)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政令传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中外交流。(一点2分,两点4分)32.【示例一】史实:曲辕犁;活字印刷术(1个1分,共2分)观点:科学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2分)论述:唐朝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宋代的印刷术有了新突破,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传到世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个史论结合,共6分)结论:由此可见,科技发明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分)【示例二】史实:科举制;行省制(1个1分,共2分)观点: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分)论述: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到唐宋时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元朝地方设行省,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2个史论结合,共6分)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分)【示例三】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个1分,共2分)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分)论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蔬菜种子、以及医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的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2个史论结合,共6分)结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符合各民族共同利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2分)【示例四】史实: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1个1分,共2分)观点:合理的改革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论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新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使明朝政治局面为之一新,经济上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2个史论结合,共6分)结论:综上所述,合理的、正确的改革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分)评分说明:1.史实1个1分,错别字不得分2.论述的两个史实与所选史实对应3.结论需要提升,否则不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