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核心素养目标
一、化学观念
形成 “分子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等微粒观,理解分子、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行为,构建物质构成与变化的化学观念 。
二、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分子、原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变化,培养逻辑推理、模型认知能力,能基于微观示意图等证据进行分析、概括 。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了解原子猜想与证实的科学史,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传承,认识分子探针等在医学的应用,增强对化学科学价值的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
新知导入
《庄子》中记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物质能无限地分吗?
新知导入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微观角度
分析
物理变化
水(H2O)
水蒸气(H2O)
加热
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新知导入
微观角度
分析
化学变化
例: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水(H2O)
氧气(O2)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H2O2)
过氧化氢(H2O2)制取氧气(O2)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与其化学性质不同的水分子(H2O)和氧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
分子就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探究新知
微观角度
分析
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氯化氢(HCl)
二氧化锰
氢气(H2)
氯气(Cl2)
氢气(H2)在氯气(Cl2)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HCl),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探究新知
从不同角度解释物质的变化
宏观 微观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探究新知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由一种 物质组成 由同种分子构成
(只有一种分子,宏观上表现为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混合物 由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由多种分子构成
(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宏观上表现为混合物,且各物质都保持着各自原有的化学性质)
探究新知
分子由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构成
探究新知
分子的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氨分子是由
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探究新知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水(H2O)
氧气(O2)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H2O2)
氧化汞
氧气(O2)
加热
汞(Hg)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探究新知
思考与讨论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氢气与氯气反应时,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子,即在这个反应中,氢分子和氯分子发生了变化,氢原子和氯原子未发生变化。
探究新知
分子、原子与物质的关系
原子
分子
物质
构成
构成
直接构成
分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气态非金属单质、氧化物、有机物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探究新知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 子 原 子
概念
本质区别 相同点 联 系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都能保持各自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②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观粒子间都有间隔,微观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构成分子
探究新知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史话
分子探针
分子探针是一类特殊的分子,
它们既能与人体组织中的特定分子
(靶分子)结合而对其进行标记,
又能被检测设备识别定位。追踪靶
分子可以获得疾病发生原因的相关
信息,从而为精准医疗和药物研究
等提供分子层次的科学依据。例如,一种能释放正电子的分子探针在癌症的PET/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子探针已成为医学和药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道尔顿关于原子论的观点
1808年,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论述了原子论的观点,这在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观点主要有:
(1)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其本性保持不变;
(2)同种原子的形状、质量和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种原子的形状、质量和性质是不同的;
(3)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相互结合,结合物的质量等于所含原子的质量之和。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古代关于原子的猜想
化学史研究表明,古代关于原子的猜想在近代被大量实验所证实,其间凝结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墨子(约前 468—前 376,我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端”的观点,认为不断分割物质,直到无法再分时便得到“端”。
德 谟 克 利 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原子(atom)” 构 成 的。“atom” 一 词 中,“a-”是表示否定的前缀,“-tom”表示“分割”,整体表示“不可分割”的意思。
探究新知
古代关于原子的猜想
波义耳(R. Boyle,1627—1691,英国化学家)认为科学上不存在凭空的假说,必须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他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提出应该把化学看作一门独立的科学。他赞同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并将化学变化中不能分解的物质叫作“元素”。
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定量实验,发现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这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或物质不灭定律。
普鲁斯特(J.-L. Proust,1754—1826,法国化学家)提出假说,认为每一种物质都有固定的组成,不管这种物质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都是相同的。该定律被称为定比定律或定组成定律。
探究新知
古代关于原子的猜想
里 希 特(J. B. Richter,1762—1807,德国化学家)等通过对大量酸与碱反应的定量研究,提出一定量的酸与一定量的碱反应的酸碱当量定律。
道尔顿提出:若甲、乙两种原子能相互化合生成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质量甲化合的乙的质量互成简单整数比。这就是倍比定律。例如:碳与氧可形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中,1份碳结合约1.33份氧;另一种物质中,1份碳结合约2.67份氧;这两种物质中氧的质量比为1∶2。
课堂总结
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D
1.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课堂练习
2.能保持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
A.氢分子           
B.氯分子
C.氯化氢分子
D.氢原子、氯原子
C
课堂练习
3.(长春中考)若用小球表示原子,则分子模型
A.氧分子(O2)
B.氢分子(H2)
C.二氧化碳分子(CO2)
D.氨分子(NH3)
可用于表示( )
C
分层作业
4.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B
分层作业
5.化学的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请从微观角度回答: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入鼻的原因是
微粒是不断 运动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由图1推知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或分 子种类不同)。
(3)由图2可知,水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填微粒名称)。
分子构成不同(或分子种类不同)
氢原子、氧原子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