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深入报道“精设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教师报》深入报道“精设教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9月17日,《中国教师报》在“发现课堂改革样本”栏目,以《如何让“因学施教”更高效?——一位数学教研员的22年应答》为题,深入报道“精设教学”。
一、附《中国教师报》文章图片
二、附“精设教学”课例展示照片(2019年,布心中学)
三、《中国教师报》报道全文如下:
如何让“因学施教”更高效
——一位数学教研员的22 年应答
与往常一样,洪飞穿行在教室不同小组间查看学情。一名学生的草稿纸上,一道二次函数题被反复涂改,步骤明显有些混乱。他停下来询问:“卡在哪了?”学生抿嘴不答,笔尖却握得更紧了。
这是发生在 2003 年的一个课堂场景,那个时候新课改刚刚启动,洪飞还是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那天夜里,洪飞反复翻看学生的作业本,迟迟没有入睡:为什么近1/3 的学生会在同一道题前“打了绊”;同样的讲解,为什么有学生豁然开朗,有学生却越学越沉默?
“我们真的了解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吗?”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被刻进了洪飞的思考里。
12年后的2015年,深圳市罗湖区一份课堂调研报告再次印证了洪飞当时的忧虑:超过60%的数学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时间平均不足10分钟;八成教师凭经验判断学情,缺乏客观数据分析,“就像西医看病不拍片,全靠手感断病”。
洪飞坐不住了。在一次区教研会上,他抛出那句后来被多次引用的话:“我们的数学课究竟应教给学生什么?”显然,这句话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共鸣。
洪飞知道,是时候走出经验的“舒适区”了。
缘起:让教学不再“空转”
“教学若不能精准响应学情,那就是在‘空转’。”洪飞很清楚,再一味依赖经验判断学情、设计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洪飞开始致力于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投身更精准的教学研究。2012年,在全区教学经验分享会上洪飞道出了一个他实践后的发现:通过充分的学情调查和精准设计“问题链”推进教学的班级,课后主动提问的学生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这坚定了其“以问促思”的教学方向。
2014年下半年,洪飞调任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担任数学教研员。这样的研究有了更多的资源支持。2016年,他在主持研究深圳市重点课题时首次提出了“精设教学”的概念。
何谓“精设教学”?“精设教学”立足新课程改革,面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实证的学情诊断,实施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是一套可复制、可落地的课堂操作系统。于是,一条聚焦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由此展开。
这一年,洪飞团队不仅构建了“三精四环节”课堂模式,还研发出了《精设教学课堂观察测评表》。如果说“三精四环节”模式像为课堂教学搭建一条高速公路,那么这个课堂观察测评表则更像一套“课堂 CT”,能清晰扫描出教学环节的强弱。罗湖区布心中学教师胡婷至今记得,这张表精准指出她在“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中“知识内化”环节的问题。她据此调整教学,增加错题分析和小组重构活动——“学生居然自己讲通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明显提升。
精设教学从模式开发到工具确立,始终聚焦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实现了更精准的教学。
如果追溯精设教学的缘起,其雏形早在 2003年就已萌芽。那时洪飞在学校带头建起“高中数学教与学”网站,系统收集、整理、分类教学资源,构建了早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了解全国课改学校的先进经验,他还一路北上先后到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蹲课堂,一蹲就是几天。别人看热闹,他则一定要研究出背后的门道:为什么“先学后教”的课堂学生更善于提问?为什么“问题链”设计能激活那些沉默的孩子?
这一切都是在为后来“精设教学”的提出做铺垫。
探路:“精设教学”让课堂更高效
按照洪飞团队的最新描述,精设教学是提升课堂全要素效能的“新质课堂”,它面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新样式,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依据学情诊断,建构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差异化教学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机制,以解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二是如何改变教与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双主”效能,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精设教学在课堂上呈现为“三精四环节”,三精是“精确的学情诊断、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准的课堂教学”,四个环节是“依标靠本、独立研学—小组分享、互助研学—全班展学、互动引深—巩固内化、拓展梳理”,也可以概括为“四步法”,即自学—研讨—答疑—拓展。
精设教学的前两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后两个环节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和针对性题组,对共性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梳理拓展,深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精确的学情诊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并且清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遵循“以学定教”“因学施教”“以教导学”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教学实践中才能依据“自主学习单”和“互助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尽情自由奔跑式”的个性化学习,解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依据“学情诊断机制”和“因学施教机制”实施差异化教学,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对学优生进行引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教师王少萍是精设教学的受益者。她举过一个例子,在执教“全等三角形”一课时,学生先在家琢磨“怎样才能让两个三角完全重合”,课上手拼纸板、小组辩论,老师再引导归纳,最后联系生活中的三角支架、桥梁结构。“这种教学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拥有了‘生活的温度与呼吸’。”王少萍说。
“课堂结构的调整,背后实际上是教学价值观的重塑。”洪飞说。
精设 教 学 被 更 多 人 所 了 解 是 在2020 年。那一年因为疫情,很多学校无法开展线下教学,洪飞带领团队第一时 间 把 精 设 教 学 快 速 迁 至 线 上 。QQ 群分组研讨+ClassIn 直播授课,这个看似简单的组合却暗含了洪飞团队的匠心设计,学生上传作业,教师线上批注,小组互评质疑,“这样的线上教学学生反而比线下更敢表达”。
了解到这一成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很快将“精设教学四步法”作为优秀案例在全市推广。仅 2022 年就有超过 8000 名教师受益。
“精设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深刻领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理,寻找学生‘愤’与‘悱’的点去托举,因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来自具体探索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洪飞说。
众行:让好课呈燎原之势
2015年,“深圳市洪飞名师工作室”成立,吸纳了深圳市20名一线教师。这里没有“大佬”,只有“同路人”。工作室倡导平等研讨的教研文化,“同课异构”是他们深度教研的常态化形式,也就是多名教师基于“精设”思路设计执教同一课题,然后对比哪一个思路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
让洪飞印象深刻的是,工作室成员巫国辉围绕“概率初步”一课中“摸球体验概率”这一环节的设计曾八易其稿,最终制作出分层任务单,确保不同水平学生均能获得成功体验并激发思考。
正是这样的教研精神,使得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悄然发生。2018年,工作室成员卢美红执教的“函数的图像”课例荣获广东省教学比赛特等奖。谈到这次获奖,卢美红归因于洪飞的指导:将教材中刻板的“描点画图”,转化为基于“小明上学速度变化”情境的绘图任务,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可感,也让学生发现“原来在故事中也可以学会数学”。
桂园中学教师吕永生原是“经验派”,2022年加入工作室后学会了“用数据说话”。一次,他在分析“分式化简”错误时发现,65%的学生错在符号,35%的学生漏步骤,于是针对性设计了“符号辨析训练”和“步骤自查表”,一学期后,班级平均分整体得以提升。2025年,吕永生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
2022年,广东陆丰玉燕中学蔡清怀团队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将精设教学引入农村学校。他们采纳洪飞“降低起点、小步稳进”的建议,在“一元一次方程”课上玩起“猜年龄”,孩子们眼睛亮了:“原来数学这么好玩!”
工作室成立至今,成员共获省级奖37项,6人主持区级工作室,2人评上特级教师,7人走上校级管理岗位。但洪飞最在意的不是奖项,而是他们教学中真实发生的改变。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教师身上,更有来自学生成绩的提升。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罗湖区八年级数学中等以上水平学生 比例达87.1%,远超全国均值。洪飞则看重的是学生思维的变化。来自翠园东晓中学学生的反馈让洪飞颇为感动:数学课少了“背公式和刷题”,更多是“先试再学”“做中学”;课堂笔记上,多了红笔写的“为什么?”。
洪飞常引用一句教育格言:“教育是用心点亮一盏盏心灯。”精设教学的实践,不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为他们找到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深圳大学教授张文俊评价,洪飞的探索回应了时代之问——如何在知识传授中融合能力与品格?精设教学本质是构建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态。
如今,精设教学已走入全国百余所学校。洪飞仍常奔波于各地,尤其是贵州、江西等地的农村校指导教学。他说:“最美的画面,就是跨越山海看到不同课堂上学生爱上数学课的样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