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第二节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夯实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试剂取用的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液体 B.取用块状固体 C.取用粉末状固体 D.倾倒液体2.下列物质中,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A.牛奶、汽水、石灰水 B.蒸馏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C.泥水、肥皂水、碘酒 D.酒精、泥浆、汽水3.溶液是最常见的物质在液体中的分散状况之一。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C.在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4.将一定质量的食盐加入10mL水中,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食盐的质量+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B.食盐的体积+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C.溶质的质量+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D.食盐的密度+水的密度=溶液的密度5.碘酒是由_______分散到________中制成的混合物,其中_______是溶质,_________是溶剂。打开汽水瓶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汽水中溶解了___________。天然泉水中因溶入了_______,属于混合物。干洗店用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而不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培优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固体、液体或气体都可以作溶质 ②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③溶液的组成中一定有水④一种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于溶质的质量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7.如图所示,图甲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乙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中,符合图丙所示的是( )选项 X Y ZA. 溶质 溶剂 溶液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C.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D. 乳浊液 溶液 悬浊液8.鱼类会有腥味,是因为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出,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中,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是(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9.请各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错误的叙述 反例①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②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③ 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10.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填名称,下同),溶剂是__________。(2)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来表示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实战演练11.下列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A.蔗糖 B.麻油 C.食盐 D.白醋12.小明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时,先把试管倾斜,把放有试剂的药匙小心运送到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小明向试管中装入的试剂是( )A.大理石块 B.过氧化氢溶液 C.蔗糖粉末 D.锌粒开放应用探究13.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盘子上沾有药品的棉球落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了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痕迹的最好方法,几名同学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水洗;②用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1)你认为留在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__。(2)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个)。(3)小明将浸有碘的白布条分别放入几种溶剂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结果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微变色,①几乎不变。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对上述方案中的实验②的结果提出疑问:碘酒的配制证明碘易溶于酒精,为什么实验②的效果不理想呢 小明猜想这可能与酒精的纯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来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合理。答案: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1.C 2.C 3.D 4.C5.碘 酒精 碘 酒精 二氧化碳 矿物质 油性污渍能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6.D 7.A 8.A 9.①硫酸铜溶液、碘酒、高锰酸钾水溶液等 ②蒸馏水(纯净物) ③盐酸(氯化氢气体水溶液)、酒精水溶液等10.(1)碘 汽油(2)甲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1.B 12.C13.(1)碘 (2)白布条与白衬衣上的布料一样;几个实验中白布条的大小一样;所浸碘的量一样;试管中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的时间一样等(合理即可)(3)小明的衣服用肥皂水和淀粉液洗效果都很好(4)将无水酒精和水按不同比例配比(体积比)进行同样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若用无水酒精溶解碘的效果不如用含少量水的酒精效果好,则说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和酒精的纯度有关2第四章第二节 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夯实基础巩固1.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实验的分析和讨论,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定温度下,搅拌可增强物质的溶解性 B.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D.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2.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的是( )①溶质的种类 ②溶剂的种类 ③溶剂的质量 ④温度 ⑤振荡或搅拌 ⑥将块状研磨成粉末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 使用的溶质 使用的溶剂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0℃ 2g碘 10g酒精 全部溶解20℃ 2g碘 10g水 部分溶解分析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B.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C.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D.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质量有关4.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能力提升培优5.一定条件下,碘固体在水、酒精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强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碘放入水中后形成乳浊液B.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C.碘分别加入这三种物质形成的都是混合物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以用汽油清洗6.为了探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1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g食盐放在15℃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g蔗糖放入20℃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一7.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对比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序号 ① ② ③ ④操作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固体极少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固体几乎不溶解,溶液呈黄色A.实验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好B.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情况C.对比实验③④可推知,不能用汽油将碘水中溶解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里D.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①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固体种类 冰糖(粉末) 冰糖(粉末)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粉末) 食盐 冰糖(粉末)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1)根据上述设计,同学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预测一下,冰糖溶解得最快的是第_______组。9.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实验设计]实验步骤 设计要求①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标为A、B;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25g粗细相同的食盐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②向A烧杯中倒入20g水,向B烧杯中倒入60g水 设置对照实验③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到A、B两烧杯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过滤并干燥剩余食盐 控制实验条件④__________________并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观察和记录(1)请从控制变量的角度优化实验步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完善实验步骤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g水最多可溶解食盐的质量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小红认为该实验还不具有普遍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实战演练10.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下列操作中,能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是( )11.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小明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实验次序 1 2 3 4溶质 蔗糖 蔗糖 食盐 食盐溶剂 水 水 水 植物油温度 20℃ 40℃ 40℃ 40℃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开放应用探究12.为了探究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提示:本实验中汽油与碘、水均不发生化学反应)(1)图丙中上层溶液的溶剂是___________。(2)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碘能否溶在水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图丙中的实验现象,小明认为可以得出结论: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大,小红认为本实验没有控制溶剂的量相同,不能得出该结论,你认可谁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1.A 2.C 3.B 4.C 5.A 6.C 7.C8.(1)固体种类、溶质颗粒的大小、温度、溶剂种类、溶剂质量 溶质颗粒的大小、溶剂质量 (2)四9.(1)向A烧杯中倒入20g20℃的水,向B烧杯中倒入60g20℃的水 (2)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3)只用水和食盐进行实验,应换用其他溶剂和溶质进行多次实验10.B 11.D 12.(1)汽油 (2)能溶在水中;因为题图乙中溶液呈淡黄色 (3)认可小明的观点;取一小粒碘放入试管中,加入5g水振荡后静置,碘溶解得很少;加入2g汽油振荡后静置,上层形成紫红色溶液,且碘全部溶解,无须控制溶剂的量相同,也能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大2第四章第二节 第3课时 物质的溶解度夯实基础巩固1.关于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了36g食盐刚好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36gB.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C.30℃时,100g水中加入40g氯化钾后刚好达到饱和,则3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D.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3.3g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2.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的溶质质量相等B.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C.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D.得到的蔗糖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3.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 ②升高温度 ③加同种溶质 ④加溶剂 ⑤恒温蒸发溶剂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4.t℃时,向10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满足如图所示a、b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a——溶解度,b——溶质质量B.a——溶液的质量,b——溶质质量C.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D.a——溶解度,b——溶剂质量5.20℃时,把36g氯化钠加入64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有关所得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保持不变C.溶液的质量为100g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6.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A.硝酸钾为易溶物质 B.20℃时,100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C.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gD.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能力提升培优7.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后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天饮水桶的内壁上挂了一层气泡8.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B.溶剂的质量一定减小C.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一定增大9.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10.如图所示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30℃时,向100g水中加入25g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10℃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小C.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11.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①溶质的种类;②溶剂的种类;③溶质最多能被溶解的质量;④溶剂的质量;⑤温度。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时,研究的是________(填序号)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2)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的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据表及实验现象回答问题:温度/℃ 20 40 50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6 37.0硝酸钾 31.6 63.9 85.5①由上表可知,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②20℃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试判断:50℃时,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_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12.某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于下表中。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问题: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1)65℃时,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无法判断”)。(2)40℃时,使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M 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N 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3)某温度时,将100gM物质的溶液分成两等份,将其中一份溶液蒸发5g水后,降至原温度,溶液刚好达到饱和;保持温度不变,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1.2gM物质(该物质不含结晶水),完全溶解并达到饱和,则M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中考实战演练13.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中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14.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1)若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则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_____________(2)20℃时,各取氯化钠、硝酸钾固体3.5g分别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__容液。(3)若将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则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填字母)。A.0~20℃ B.20~40℃ C.40~60℃ D.60~80℃开放应用探究15.某同学将A、B两种固体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1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_________(填“<”“>”或“=”)B。(2)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3)40℃时,取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A=B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B>AC.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A>B答案:第3课时 物质的溶解度1.C 2.C 3.A 4.A 5.C 6.A 7.C 8.D 9.A 10.C11.(1)③ (2)①硝酸钾 ②不饱和溶液 12.(1)无法判断 (2)②③⑥ (3)24g13.C 14.(1)温度 (2)硝酸钾 (3)B 15.(1)> (2)22第四章第二节 第4课时 溶液的配制夯实基础巩固1.下列对“10%的氯化钠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A.100g水中溶解了10g氯化钠 B.将氯化钠与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C.将10g氯化钠溶于9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 D.100g氯化钠溶液中溶解了10g氯化钠2.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20%的100g氯化钠溶液中取出10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B.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5g氯化钠,再往其中加入1g氯化钠,并使其完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6%C.400g甘油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甘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D.在100g水中溶解20g氯化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3.下列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且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 )A.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 B.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10℃C.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D.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水4.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 B.天平、烧杯、量筒、铁架台、试管C.天平、试管、漏斗、蒸发皿、玻璃棒 D.天平、集气瓶、漏斗、蒸发皿、玻璃棒5.20℃时,向各自盛有100g水的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乙D.升高温度,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6.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时,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mL浓硫酸用于配制稀硫酸。问:(1)这100mL浓硫酸的质量是多少克 其中含溶质硫酸多少克 (2)若将这100mL浓硫酸与500mL水均匀混合,则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多少毫升这种浓硫酸和多少克水 浓硫酸(H2SO4)500mL溶质的质量分数 98%密度 1.84g/cm 3相对分子质量 98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能力提升培优7.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为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操作I一定是降温 B.①与②的溶液质量一定相等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8.现有某温度下200g硝酸钠的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10g硝酸钠或恒温蒸发20g水,都恰好使溶液达到饱和,则原200g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5% B.15% C.30% D.60%9.如图所示为某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该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会带结晶水。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温度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当条件改变时,M、N两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都升温10℃后,M、N两点均水平向右移B.都降温10℃后,M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点向左平移C.恒温下加水稀释,M、N两点均不动D.恒温下蒸发溶剂,M点不动,N点先向上移至曲线再不动10.如图所示为某科学兴趣小组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应称量_________g氯化钠,需加水__________mL。(2)若称量氯化钠固体时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3)取10g15%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___________g,可得到5%的氯化钠溶液。(4)进行正确实验后,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填序号)。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烧杯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⑤将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11.氯化钠俗称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试剂。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次序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① 10 2 12② 10 3 13③ 10 4 13.6③ 10 5 m(1)表中m=___________。(2)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填序号)。(3)计算第③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20℃时,要把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毫升 中考实战演练12.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13.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1)1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2)20℃时,将10g硝酸钾加入4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3)如图所示为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取的操作方法。开放应用探究14.图甲是一种稀释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用它以一定体积比对原液进行稀释,图乙是它的7种不同比例的稀释方式。小科用该稀释瓶按1:2的比例稀释原液,原液是密度为1.5g/mL、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稀释过程中,不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1)当水加到1:1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当水加到1:2的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则_____(填“>”“<”或“=”) 。(2)稀释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为_________g/mL,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计算结果分别精确到0.1g/mL和0.1%)答案:第4课时 溶液的配制1.A 2.C 3.B 4.A 5.A6.(1) 180.32g (2) 26.4% (3) 108.7mL 800g7.D 8.C 9.C10.(1)7.5 42.5 (2)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3)30 (4)①②③11.(1)13.6 (2)③④ (3) 26.5% (4) 300mL12.D 13.(1)20.9 (2)20% (3)方法一:可向烧杯中加入20g硝酸钾。 方法二:可蒸发60g水。14.(1)< (2)1.2 21.4%2专题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相关概念1.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③浊液对生产、生活有害无利 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 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后不分层A.①③④⑤⑥ B.②⑤⑥ C.⑤⑥ D.①⑤⑥2.已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A处表示饱和的稀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在一定的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D.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3.海水结冰可称为“析冰”,“析冰”中不含盐。如图所示,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逐渐形成一层薄冰(全过程中,烧杯底部无固体析出),下列坐标图分别表示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4.如图所示,小明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了个孔,并向里面加入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和少量食盐晶体。一段时间后,小明将孔内的物质全部倒出。下列猜想或实验中,正确的是( )A.倒出的物质中可能没有食盐晶体B.倒出的物质中一定有食盐晶体C.将倒出的食盐水升温(不考虑溶剂蒸发),使其变为饱和食盐水D.向倒出的食盐水中加入大量食盐,判断其是否继续溶解食盐5.在温度不变时,某固态物质的溶液M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蒸发5g水,因为无晶体析出,所以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B.第二次蒸发5g水,因为有晶体析出,所以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所以M2和M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D.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若将M3溶液再蒸发5g水,则析出的晶体一定是2g知识点二: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6.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37.3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110A.20℃时将20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能得到70g溶液B.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C.60℃时将210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变为131.6gD.20℃时将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再升温至60℃可形成不泡和溶液7.20℃时,往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则( )物质 甲 乙 丙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5 2 0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B.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B.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D.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9.如图所示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图,现有M状态下的硝酸钾溶液65g,若要将该溶液经过处理后,刚好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在t2℃时,将65g溶液倒出去32.5g B.将65g溶液蒸发掉32.5g水,再冷却到t2℃C.在t2℃时,向65g溶液中加入15g硝酸钾固体并充分溶解D.将65g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10.甲、乙、丙三名同学在室温下将某不饱和溶液平均分成三份分别做制晶体实验,甲将溶液蒸发掉10g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1.2g(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20g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2.6g,丙将溶液蒸发完全后,得到晶体8.9g。若三人的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不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_________g。1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1)t1℃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或“无法确定”)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现有t1℃时含有8g溶质的丙溶液58g,将其变成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以蒸发至少________g水。(3)将质量相等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下列关于降温后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都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知识点三: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12.现有6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甲的晶体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30g13.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5%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则混合时两者的质量比为( )A.3:1 B.1:3 C.1:5 D.5:114.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若干,老师让小科倒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盐水100g以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盐水,但小科却错误地倒入100g水,老师发现后说再将第三种盐水50g倒入水中就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2% B.4% C.4.5% D.5%15.(1)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40℃条件下,将30g氯化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2)要把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加水___________mL。(3)向溶质质量分数为24%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12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16.现有3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1)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g。(2)若蒸发掉100g水(不析出晶体),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3)将其与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混合,使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 答案:专题 溶液1.C 2.B 3.B 4.A 5.D 6.C 7.C 8.D 9.C 10.195 11.(1)无法确定 (2)10 (3)ABCD12.C 13.B 14.B 15.(1)28.6% (2)390 (3)28.8g 16.(1)30 (2)15% (3) 600g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 溶液.docx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docx 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docx 第3课时 物质的溶解度.docx 第4课时 溶液的配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