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 古诗三首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一、基础知识综合研学活动中,同学们看到了很多美景,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同学们来到①洞tíng湖,看到月光和水色②xiāng互交融在一起,湖水像一面③wèi经打磨(mò mó)的镜子;同学们来到乡村,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还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正在挑(tiǎo tiāo)促(cù zù)织;同学们沿着曲折的④小jìng登上半山腰,看到了被⑤shuāng染红的⑥fēng叶。1.用“√”选出语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根据语段中的拼音,依次写生字。①洞湖 ②互 ③经 ④小⑤ ⑥叶二、选择题3.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白云生处有人家( )A.产生,生出。 B.出生。(2)知有儿童挑促织( )A.用细长的东西拨。 B.挑动。(3)湖光秋月两相和( )A.温和。 B.协调,和谐。三、填空题4.[题型新颖]比较阅读本课的三首古诗,完成下表。诗题 相同点 不同点朝代 作者 与下面画面对应的诗句 蕴含的情感望洞庭 写 季景色的 言绝句山行夜书所见四、信息匹配5.【选做】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开展了古诗趣味知识问答活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圈出能体现秋季的词语。(1)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3)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五、诗词曲鉴赏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白银盘里一青螺。6.把古诗补充完整。7.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 ,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 。8.前两句诗的意思是9.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写湖光和月光相互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之美。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洞庭湖比作青螺,写出了湖水的清澈。为了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秋日情怀,同学们深入研读了《山行》一诗,完成下面练习。山行,白云生处。停车坐爱,霜叶红于二月花。10.把古诗补充完整。11.语文要素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1)借助插图法。看上面的插图可知,”斜” 指山间小路 的样子,“生” 写出了白云在山间 的景象。(2)联系生活法。去下面哪个景点,最有可能看到 “石径斜” 的场景?( )A.杭州千岛湖 B.上海迪士尼乐园 C.安徽黄山 D.北京天安门12.有人说,《山行》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如果把它画下来,根据古诗内容,我会画出这些景物: 。13.诗人突然停下来的原因是 。(用原文中的诗句回答)。14.在傍晚时分,夕阳斜照下的枫林更让人心生喜爱,你看 。(发挥想象写一写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再填空。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②促织③,夜深篱落④一灯明。注释: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③[促织]蟋蟀,也叫蛐蛐。④[篱落]篱笆。 15.古诗《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朝的 ,诗的内容写的时间是 季的一个晚上,当时作者听到秋风吹动 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从江面上吹来的 寒冷,就想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了。16.我知道诗句中“ ”的意思是蟋蟀,“ ”的意思是篱笆,“ ”的意思是指旅客思乡之情。17.我猜到“ , ”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写作者想到自己家乡的孩子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还没睡觉,还挑着夜灯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玩呢。参考答案题号 3答案 (1)A (2)A (3)B1.mó√ tiǎo√ cù√ 2.① ② ③ ④ ⑤ ⑥【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和多音字。磨:读mó时,①摩擦,②使物体光滑、锋利,③研究、商讨;读mò时,①把粮食等碾碎,②粉碎粮食的工具。挑:读tiāo时,①用肩担着,②选择,③承担;读tiǎo时,①用细棍等拨弄,②挑拨,③举起、扬起。语段中“未经打磨的镜子”,描述的是镜子未经过“摩擦抛光”的过程,这里的“磨”指使物体光滑,故选mó。语段中“挑促织”是孩子们的动作,“促织”即蟋蟀,需用细棍等工具“拨弄、寻找”蟋蟀。故选tiǎo。“促织”是蟋蟀的固定别称,故读cù。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结合语境,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庭、未、径、霜、枫”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3.(1)A(2)A(3)B【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白云生处有人家”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意思是: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生:产生。故选A。(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知有儿童挑促织”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意思是: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故选A。(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湖光秋月两相和”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意思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和:和谐(xié),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故选B。4. 秋 七/7 唐 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热爱、赞美 唐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喜爱、赞美 宋 叶绍翁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凄凉、思乡【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理解。《望洞庭》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优美景色的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客居异乡时,于寂静的夜晚触景感秋,写下的一首情思婉转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的景象,身处异乡的诗人见此情景,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①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画的是夜晚一座山峰耸立,山前是一片湖水,湖面平静似镜面,由此可见对应的诗句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②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画的是诗人停下马车欣赏深秋枫林的情景,由此可见对应诗句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③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画的是夜晚两个小孩在挑灯捉蟋蟀,由此可见对应诗句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5.(1)(2)(3)【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诗句理解。(1)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风引》,意思是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诗中“秋风”直接表明是秋季,“萧萧”则写出了秋天的落叶声,而“雁群”则借秋天到了大雁迁徙这一自然现象间接表明是秋季;(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张籍的《秋思》,意思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诗中“秋风”指秋天的风,直接表明是秋季;(3)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出自王士祯的《江上》,意思是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诗中“黄叶”是秋季树叶枯黄掉落的景象,“雁声”也和秋季大雁活动相关,所以体现秋季的词语是“黄叶”“雁声”。6.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7. 潭面 镜子 平静 8.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没有磨拭的铜镜。 9.B【解析】6.本题考查古诗的识记。本题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全诗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潭面比作镜子,平滑光亮。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平静。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湖光秋月两相和”描写澄澈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9.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B项理解错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水比作银色的盘子,将洞庭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非常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洞庭山水的空明静谧。10. 11. 曲折向前延伸 升腾、缭绕 C 12.山、石头小路、白云、山间小屋、马车、枫林 13.停车坐爱枫林晚 14.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导语】《山行》以简笔绘深秋山林,“寒山石径”显幽远,“白云人家”添烟火,“枫林晚”定格盛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以春衬秋,打破悲秋窠臼。短短数语,移步换景,动静交融,尽显秋之热烈与生机,藏诗人对自然的挚爱与超俗的审美,是唐人咏秋经典,于朴素中见奇崛,平凡里绽辉光。10.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的默写。《山行》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深秋时节,沿着蜿蜒的石头小路向寒山深处行去,白云升腾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而停车观赏,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书写时注意“径”“坐”“霜”等字的正确写法。11.本题考查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理解字词的能力。(1)“径”指山间小路,结合插图看,“斜”呈现出小路弯曲、倾斜延伸的样子;“生”字赋予白云动态感,写出白云在山间升腾、缭绕、弥漫的景象,让画面更灵动。(2)“石径斜”描绘的是山间弯曲小路。杭州千岛湖以湖、岛景观为主,上海迪士尼乐园是游乐场景,北京天安门是城市标志性建筑,而安徽黄山多山间小径,符合“石径斜”场景,故选C。12.本题考查对古诗画面的想象与提取信息能力。依据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要画出的景物有:蜿蜒的石头小路(石径)、深秋的寒山、山间升腾的白云、白云缭绕处的人家、停下的车子、傍晚的枫林,通过这些元素还原诗中山林秋景图。13.本题考查对诗句因果逻辑的理解。诗人“停车”是因被枫林美景吸引,原文对应“停车坐爱枫林晚”,“坐”字明确因果,体现秋景魅力让诗人驻足。14.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需结合傍晚夕阳情境想象:夕阳余晖洒在山林,经霜枫叶像被点燃,红得耀眼夺目。微风拂过,叶片颤动,似无数红蝴蝶栖息枝头,比春日繁花更绚烂,把山林染成热烈的红,美得让人心醉。15. 宋 叶绍翁 秋 梧桐树 秋风 16. 促织 篱落 客情 17.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解析】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理解诗句。看阅读材料或结合自身文学常识积累,可知《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借助注释和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由此可知,诗中写的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秋风吹动梧桐树叶,让人感到寒冷。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注释③,可知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蝈蝈;结合注释④,可知篱落就是篱笆;结合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抓住关键词“情”,可知旅客思乡之情指的是“客情”。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先需要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抓住要点,利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抓住题干中的“孩子”“夜深人静”“挑着夜灯”“蟋蟀”,可知诗句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