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九中2024级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共4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汉谟拉比颁布《法典》时强调自己是“恩利勒神选中的牧羊人”。在一则修水渠的铭文中也称“神将土地交给我统治......我将它两岸变成耕地......将土地上四散的人民聚集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牧场和水源地。”据此可知,汉谟拉比()
A.排斥神权建立王权统治B.反对专制与注重民权
C.强化了城邦的独立地位D.重视法制与经济建设
2.公元前13世纪,对峙已久的埃及与赫梯签订和约。在埃及神庙和赫梯首都遗址分别发现了和约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版本,二者内容大体一致,双方承诺永不侵犯对方领土。其部分内容被制成牌匾,悬挂于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厅入口上方。据此可知,该和约0
A.促进了古代文字的相互借鉴B.见证了早期文明扩展与交流
C.推动了区域文化一体化进程D.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3.16世纪,伊凡四世大力推广“个人领地制”,该制度将贵族的土地占有同为君主服役联系起来,使土地占有具有受禄性质,且不能世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小贵族称为“服役贵族”,成为沙皇倚重的群体。这表明()
A.沙皇意图加强中央集权B.莫斯科公国贵族势力膨胀
C.基辅罗斯谋划对外扩张D.农奴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
4.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成立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等著作。其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还进行了译注。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得益于()
A.统治者的支持B.处于亚欧大陆交汇处
C.商业贸易活跃D.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
5.10-11世纪,日本领主为对抗国司(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压榨,将所开垦田地名义上“寄进”给有势力的权贵或寺院等,以他们为庇护者,形成寄进地系庄园,自任庄官,维持对土地的实际支配权。这一现象()
A.确立了封建制度B.埋下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C.完善了幕府体制D.提高了庄园经济的效益
6.成书于16世纪中叶的墨西哥文学作品《波波尔·乌》,保存了中美地区创世和玉米神神话的基本内容。创世部分包括创世之父和创世之母在混沌中分开天地,让圣山从冥初之水中升起,并创生万物。玉米神神话包括玉米神兄弟的诞生、死亡和重生。这可用以说明()
A.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的特点B.文明交流催生了新文学诞生
C.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D.美洲普遍存在自然崇拜传统
7.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
A.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开启了西欧工业化进程
C.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D.导致了商业革命的出现
8.16世纪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是科学革命开始的标志,17世纪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启发了18世纪伏尔泰等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这一过程可以佐证()
①理性精神助力近代西欧社会改造②近代科学进步推动社会思想解放
③近代社会转型源于科学理论突破④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新教认为:上帝所允许的唯一生产方式,并不是要人们经过苦修禁欲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自己在现实中所处的地位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就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这反映了新教()
A.强调得救来自于上帝预先决定B.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欧洲宗教多元化的发展D.提倡禁欲主义以限制消费
10.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与特权。1793年,雅各宾派颁布《土地法令》,将逃亡贵族土地分小块出售给农民。这些举措体现了()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目标B.推翻封建制度的核心诉求
C.积累金银财富的经济策略D.传播启蒙思想的文化路径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而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皇帝能够通过普鲁士在联邦议会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这反映出德国()
A.君主权力得到不断强化B.专制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C.民主政治体制形同虚设D.政治稳定问题日益严峻
12.英国谢菲尔德技术学校建立于1884年,主要教授应用科学,特别注重炼钢技术的改进与传授。实业家弗雷德里克·马平筹集1万英镑支持学校建设,同时该地区许多钢铁公司都对技术学院提供资金援助。以上史实反映了0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私人资本的技术垄断
C.近代教育体系的完善D.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13.马克思通过第一国际这个平台,制定了英国工联派、德国拉萨尔派等工人阶级派别都能接受的纲领,使得这些派别中“有战斗能力的分子组成了一个伟大的战斗队”。由此可见,第一国际的成立()
A.导致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B.使工人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
C.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D.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
14.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以下革命措施:国家公职人员由普选产生;明确宣布把土地交给农民,免除农民的战争负担;向在服务期间死亡的国民自卫军的伴侣以及子女发放抚恤金;提高教师薪水;男女教师同工同酬等。这些措施()
A.利于激发民众对新型政权的认同B.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C.反映了新生政权的社会主义属性D.旨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下图为19世纪和20世纪3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社会政治结构的延续与变化图。该图所示变化根源于拉丁美洲()
A.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提高B.政治民主化已经顺利完成
C.各国的政治军事实力相差悬殊D.经济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
16.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
1880-1889 31个
1890-1899 61个
1900-1904 108个
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
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D.西方列强矛盾激化
17.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以“自由民主”为口号,倡导民族自决,即“弱小民族也有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反对战胜国攫取新的殖民地。威尔逊旨在()
A.重塑战后国际新秩序B.缓和世界大国间矛盾
C.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D.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其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五位,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集中了全国80%的产业工人,铁路网将各大城市紧密相连,且城市无产阶级深受沙皇专制与资本的双重剥削。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俄国()
A.革命方式具有暴力的特征B.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C.走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行性D.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19.1921年4月,列宁强调:“租让是一种特殊的租借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租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据此分析,这一政策旨在()
A.争取国内战争的胜利B.回归自由放任经济道路
C.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D.依靠西方资本战后重建
20.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
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
A.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B.解决了西方国家间的矛盾
C.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D.缓解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21.下表为1933-1939年纳粹德国的国家投资分配比例统计表。据该表可推知德国()
领域 1933 1936 1939
军工 21% 45% 58%
基建 35% 25% 15%
农业 25% 15% 10%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C.极端民族主义泛滥D.凯恩斯主义的失效
22.20世纪20至40年代,亚非拉地区爆发民族民主运动。例如,亚洲地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及中国第一次国共合
作;拉美地区桑地诺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及卡德纳斯改革;非洲地区埃及独立以及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独立。这些运动(
A.彰显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B.其斗争手段具有和平与合法的特性
C.带有反对法西斯主义色彩D.具有类型与发展道路多样化的特点
23.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苏联则全力推进“联盟号”载人航天工程;美国研发“民兵”系列洲际导弹,苏联迅速研制“撒旦“洲际弹道导弹与之抗衡。这折射出美苏两国()
A.科技水平日益接近B.军事变革引领全球
C.冷战对抗日趋激烈D.全球战略计划实施
24.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与此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却迅速增加,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战后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C.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D.美日西欧鼎立局面形成
25.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人类第一次直接面临核战争的威胁。2024年6月12日,俄罗斯海军访问古巴,途中还在大西洋海域进行了演习。美国派出了军舰和飞机进行密切监视,西方媒体也频频提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可知,这两次事件都()
A.带有地缘政治色彩B.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C.导致地区冲突爆发D.体现出多极化的必然性
26.1976年上台的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波蒂略提出“播种石油”战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由于资金不足,通过国外贷款来引进技术设备。到1981年,墨西哥外债总额达570亿美元,引发了席卷拉美的债务危机。这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B.经济全球化阻碍新兴国家发展
C.墨西哥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D.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经济风险
27.1965年,苏共中央提出应充分利用价格、利润、工资、信贷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各企业可用利润提成的办法,建立工作人员的物质鼓励基金、社会文化措施和住宅建设基金。这一举措有利于()
A.扩大企业自主权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推行新经济政策D.改变国民经济比例
28.20世纪70年代,英国年经济增长率在2%以下,有时还出现负增长,但零售物价指数却不断上涨。面对这种局面,撒切尔政府采取的措施最有可能的是()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营企业的私有化D.增加政府税收
29.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实行业内合并,以达成“世界第一的全球规模经营范围”,如1995年,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合并,组成东京三菱银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这折射出0)
A.跨国企业不断涌现B.国际经济竞争激烈
C.产业结构加速变革D.逆全球化暗流涌动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保护。”此宣言()
A.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体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承认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D.助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31.良渚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玉器、规模不一的墓葬及随葬品,古城呈现出宫殿区、内城、外郭城三重空间布局。这些发现说明良渚文化()
A.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B.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C.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D.形成完善的城市营建制度
32.据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在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继承的38篇铭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B.铭文记载成为分封前提
C.诸侯权力依赖军事征服D.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但新来的主人-日耳曼人因文化落后未能学习掌握罗马的农耕技术。频繁发生的各类战争等因素使得劳动力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了中古早期西欧农业长时间处于萧条之中。西欧国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沼泽、树林和沙砾,不适于耕作。尤其是那些沙砾地带,土地过于干燥,土壤层很浅,无法给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西欧农民能选择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有限,且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中古早期的西欧农业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直到12世纪才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摘编自胡长江《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等
材料二
11-14世纪,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垦荒运动。垦荒运动刚开始时,大多是农民悄悄地开垦村边的荒地,以避开领主和管家的监视。然而自12世纪前半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领主对垦荒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冷漠的路人转变为垦荒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投资者。垦荒运动因此而进入一个决定性的阶段,被推向高潮。大片的森林、荒原和沼泽地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募民垦荒,领主给予移民以优厚的条件,大量的农民因此前往新垦区;为了留住劳动力,老垦区的领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束缚,农奴制度因而在新老垦区都有所衰退。
-摘编自毕道村《论中古西欧垦荒运动的主要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农业长期萧条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垦荒运动的特点及意义。(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格兰西北部的曼彻斯特成为工业中心。至1830年,该市有超过500台蒸汽机运转,煤烟遮蔽天空,工厂废水致使艾尔克河变成黑色。19世纪后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德雷克油井的开发,使全球能源结构开始迅速从煤炭扩展至石油。以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为代表的资本集团,通过技术垄断和政治游说规避监管,在石油开采中破坏地表植被,炼油废水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破坏的范围与程度进一步扩大。19世纪,这场以煤炭、石油为核心的化石能源革命,在自由放任政策下使自然生态与人类健康成为资本增值的代价,迅速拉开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大规模环境危机时代的序幕。
-摘编自【美】约翰·R.麦克尼尔《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材料二
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该协议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具有法律约束力,促使工业化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承诺根据商定的具体目标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直接推动了21世纪的全球能源转型。2000年,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电网运营商优先购买太阳能、地热能等电力生产公司提供的全部电量,并对各种新能源电站进行补贴。中国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2019年底光伏装机容量达200吉瓦,占全球35%。
摘编自【加】瓦科拉夫·斯米尔《能源转型:数据、历史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全球能源利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指出相较于19世纪,21世纪全球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何为世界大国?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起,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改变世界是“世界大国”最基本的特征,而这些大国的兴与衰、崛起与没落,就标志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大国的共同特征:第一,有强劲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第二,有整合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第三,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与精神特点;第四,要有能够在全球施加国际战略影响的能力。
-摘编自《风气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选择一个国家,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国家为“世界大国”的理由。(要求:选择的国家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哈九中2024级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DBAABACABBBADADDACCCBDCBAAACBABA
33.(1)原因:日耳曼人农业生产经营落后,古罗马的农业技术未能得到有效传承;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合农业耕种;农作物品种选择面小;战争频繁,缺乏农业生产的稳定环境;农业劳动力严重匮乏。(8分,答出四点即可)
(2)特点:持续时间较长;参与群体广泛;从由农民自发到由封建领主主导;取得显著成效。(6分,答出三点即可)意义:使耕地和牧场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西欧农牧产品产量;推动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西欧地区的人口增长;为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农奴制度,有助于中古晚期西欧的社会转型。(6分,答出三点即可)
34.(1)特点: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核心;能源利用规模迅速扩大;资本集团在能源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各国普遍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缺乏对能源开发的环保监管;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危机,(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变化: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国际法律协议推动,如《京都议定书》,具有更强的法律约束力;各国政府积极参与,通过颁布法律、政策补贴等方式支持能源转型。(6分)
原因:19世纪以来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视,通过国际合作制定协议推动能源转型;科技进步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各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6分,,答出三点即可)
35.答案示例:
国家:英国
理由: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引领工业革命浪潮。珍妮机开启纺织业变革,瓦特蒸汽机驱动生产飞跃,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崛起。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产值占全球半壁江山,外贸额居世界首位,“世界工厂”地位让英国经济辐射全球,用机器生产重塑世界经济秩序。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形成议会主导、责任内阁运转的政治体系。这一制度整合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益,保障政治稳定,更成为欧美国家政体模仿的范本-美国三权分立、法国共和制,均受英国制度启发,推动全球政治制度近代化转型。英国文化极具穿透力。
启蒙运动中,洛克的分权学说为欧美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点亮世界文学,其作品被译成百种语言,在全球上演。自由主义精神、科学探索传统,随殖民扩张与贸易,融入世界文化血脉。
英国凭强大海军称霸海洋,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建立“日不落帝国”。在印度,英国殖民统治重塑当地经济与社会;在欧洲,用“均势外交”维持大陆平衡。庞大殖民体系与全球战略干预,让英国成为19世纪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其影响渗透各大洲政治、经济与文化。
英国凭借强劲经济实力、整合的制度与社会结构、有吸引力的文化以及全球战略影响力,成为对世界近现代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世界大国,其兴衰折射出时代变迁,引领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潮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