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生活中的水溶液(第二课时)一、选择题1.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是均一稳定B.②是溶剂C.③可通过蒸发溶剂实现D.④可通过增加溶质实现2.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下列措施能增强食盐溶解能力的是( )A.将食盐研磨成粉末 B.升高溶液温度C.静置溶液 D.减少水的质量3.小明在室温下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该实验探究的因素是( )A.溶剂的质量B.溶剂的种类C.溶剂的温度D.溶质的种类4.现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其中可行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升高溶液的温度C.加入少量的水 D.吸出一部分溶液5.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则如图中表示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是( )A. B.C. D.6.某同学冲泡了一杯加糖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蔗糖溶解的是( )A.增加杯内气压 B.升高水的温度 C.将蔗糖碾碎 D.加速搅拌7.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其溶液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在蒸发过程中,蔗糖溶液的模型变化正确的是( )A. B. C. D.8.20℃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选项 A B C D加入食盐的质量/g 10 20 30 40所得溶液的质量/g 110 120 130 136A.A B.B C.C D.D9.风暴瓶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如图),内部装有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等化学物质。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B.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C.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溶液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不饱和溶液10.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克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37.3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110A.20℃时将20克硝酸钾加入50克水中,能得到70克溶液B.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C.60℃时将21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变为131.6克D.20℃时将40克氯化钠加入100克水中,再升温至60℃可形成不饱和溶液二、填空题11.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请回答到问题:(1)碘酒是医院里常用的消毒药品,碘酒中的溶剂是 。(2)打开汽水的瓶盖后往往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喝了汽水会打嗝,这两个现象分别说明了气体溶解度与 和 有关。12.在某下,某未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部分)后,析出2克晶体(无结晶水);向原溶液投入5克该晶体后,溶液中还剩下1克未溶解,则此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克。13.如图为家庭实验探究某温度下食盐的溶解性。(1)图乙中溶液为 溶液(选填“不饱和”或“饱和”)。(2)已知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若让图丙中的食盐固体继续溶解,可以采用 。14.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1)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2)20℃时,在装有5g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内溶液温度升至60℃(不考虑水分蒸发),则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15.某化学活动小组合作学氢氧化钙的相关知识。下表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1)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一部分水后再恢复到原来温度。正确的操作是 (填字母);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2)从表中溶解度数值可知,氢氧化钙属于 (选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1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时,在三只烧杯中各装入50g水,分别充分溶解A、B、C三种物质,其中溶解最多的物质是(2)在 ℃时,分别配制A、B两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需要用水的质量相等。(3)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500g,分别蒸发掉10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17.接下来小采和小荷去食品店,都买了瓶500ml的饮料(该饮料视为溶液),其营养成分表如图所示,营养成分表中的糖视为蔗糖,该饮料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同(完成下面小题)(1)该饮料的溶剂为 。(2)小采迫不及待地打开瓶盖后,听到了“噗”的一声,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然后赶紧喝了一大口饮料并深深地打了个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三、探究题18.在配制食盐溶液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精制盐比粗盐溶解得更快。小吕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请帮助他完成实验设计。(查阅发现,这两种食盐的成分相同,只是精制盐颗粒比较小,而粗盐颗粒比较大)(1)做出假设: ;(2)验证假设:设计如图三个实验,应当选择图中的 (填字母,下同)进行对照实验;当观察到 中的食盐先溶解完,则能说明食盐颗粒越小,溶解越快。(3)观察实验a和c,发现c中烧杯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能不能说明温度越高,食盐溶解得越快?并说明理由。19.小科在研学过程中购买了一瓶雪碧,多次打开后,发现饮料口感变差。为此,对气体溶解能力影响因素进行探究。(1)问题1: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假设1: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 (选填“大”或“小”)。(2)问题2: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假设2: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现象:①活塞往外拉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汽水中有较多气泡冒出。②活塞往里推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气泡冒出。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 (选填“大”或“小”)。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4.2生活中的水溶液(第二课时)》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A D A D D B C1.C【详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①表示均一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②表示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C、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2.B【详解】A、将食盐研磨成粉末,是为了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能力,故选项说法错误;B、升高溶液温度,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增强,故选项说法正确;C、静置溶液,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能力,故选项说法错误;D、减少水的质量,溶解食盐的质量会减少,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能力,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3.D【详解】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溶质种类不同,溶剂种类相同,可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故选D。4.A【详解】A、加入硝酸钾晶体,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正确;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错误;C、加入少量的水,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吸出部分溶液,剩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错误。故选A。5.D【详解】在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克,表示在20℃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硝酸钾质量为31.6克。故选D。6.A【详解】蔗糖溶解的快慢与温度、固体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有关,所以升高水的温度、将蔗糖碾碎、加速搅拌可以加快蔗糖的溶解,而增加杯内气压不会影响溶解的快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D【详解】在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剂分子(水分子)不断减少,而溶质分子(蔗糖分子)数量不变,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分子均匀分布。故选D。8.D【详解】20℃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体分别放入100g水中,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加入40g食盐,最多只能形成136g溶液,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的质量为136g-100g=36g,则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D,ABC均属于不饱和溶液。故选D。9.B【详解】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钾、氯化铵、樟脑等多种,故A说法错误;B、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这说明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故B说法正确;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樟脑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C说法错误;D、结晶是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因此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饱和溶液,故D说法错误。故选B。10.C【详解】A、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的硝酸钾,则将20gKNO3加入到50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15.8g,则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8g=65.8g,故说法错误;B、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大小,故说法错误;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60℃时,210gKNO3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为100g,降温至20℃,最多溶解31.6g,则溶液质量为100g+31.6g=131.6g,故说法正确;D、6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3g,40gNaCl溶解于100g水中还有固体剩余,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说法错误。故选C。11.(1)酒精(2) 压强 温度【详解】(1)碘酒就是碘的酒精溶液,其中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2)打开汽水盖时,瓶内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变小,多余的不能溶解的气体会逸出;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是由于胃内的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12.40【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饱和溶液继续蒸发至 15 g析出 2 g晶体,向原溶液投入 5克溶质晶体后,溶液中还剩下 1克固体溶质,说明原溶液在溶解 4 g溶质即达到饱和状态,说明这蒸发掉的 15 g 水,则 100 g 水中最多溶解 溶质质量=,此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40克。13.(1)不饱和(2)加水/加溶剂【详解】(1)向烧杯乙中加入15g食盐,有8g固体未溶解,溶解食盐质量=15g-8g=7g可知,说明溶液乙能继续溶液食盐,所以烧杯乙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烧杯丙中有8g固体未溶解,因此丙中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让图丙中的食盐固体继续溶解需要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加水(或增加溶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因此不宜采用升温方法。14.(1)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 饱和 1∶2【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10g水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在装有5g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再将该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由于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则10g水最多能溶解11g硝酸钾。所以使试管内溶液温度升至60℃,5g硝酸钾晶体全部溶解,则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g=1∶2。15.(1)D(2)微溶【详解】(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⑤蒸发一部分水后再恢复到原来温度,故选:D;(2)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7g,在0.01~1g之间,属于微溶物质。16.(1)A(2)(3)C【详解】(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则在时,在三只烧杯中各装入50g水,分别充分溶解A、B、C三种物质,其中溶解最多的物质是A。(2)在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所以分别配制A、B两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需要用水的质量相等。(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所以饱和溶液各500g,分别蒸发掉10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17.(1)水(2) 压强 温度【详解】(1)该饮料的溶剂是水;(2)小采迫不及待地打开瓶盖后,听到了“噗”的一声,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然后赶紧喝了一大口饮料并深深地打了个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体积的减小。18.(1)实验颗粒大小可能会影响实验溶解的快慢(2) b、c c(3)不能,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实验颗粒大小也不相同【详解】(1)对比abc三个实验可知,做出假设:实验颗粒大小可能会影响实验溶解的快慢;(2)探究食盐溶解快慢与其颗粒大小有关,应当选择图中的b和c开展实验对照;若c中烧杯里的食盐先溶解完,能说明食盐颗粒越小,溶解越快;(3)观察实验装置a和c,发现c中烧杯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不能说明温度越高,食盐溶解得越快,因为除温度不同外,食盐颗粒的大小也不同。19.(1) 雪碧中有气泡冒出 小(2)大【详解】(1)[1][2][3]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雪碧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 小。(2)活塞往外拉时,气压减小,汽水中有较多气泡冒出。活塞往里推时,气压增大,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大。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