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洋的探索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海洋的探索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4.3海洋的探索
一、选择题
1.豆腐营养丰富,有“植物肉”之称,内含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汉朝时就通过黄豆磨浆、分离渣浆、煮沸豆浆、点卤凝固这四个步骤制作豆腐。请据此回答下面小题。下列制作豆腐的流程中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黄豆磨浆 B.分离渣浆
C.煮沸豆浆 D.点卤凝固
2.据《说文解字》记载,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下列关于海水晒盐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通过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通过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通过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实验室提纯粗盐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4.在粗盐提纯实验的滤液蒸发这个步骤中,熄灭酒精的最佳时机应是(  )
A.底部无晶体析出 B.底部有少量晶体析出
C.晶体大量析出,表面湿润 D.晶体全部析出,表面干燥
5.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6.下列有关“粗盐提纯”实验的相关选项中,操作或者说法出现错误的是(  )
A.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
B.溶解过程中进行搅拌,可以尽可能缩短溶解所需的时间
C.过滤时若烧杯中的溶液仍然浑浊,则滤纸可能已经破损
D.蒸发结束后,应用镊子夹取蒸发皿,放于石棉网上冷却
7.小科在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后,用一根线绑住一小块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放入一杯70℃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中,静置至室温.第二天小科发现,晶体长大了.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及室内温度的变化,有关这次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晶种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晶体长大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放入晶种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放入晶种后的小
8.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D.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9.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流程如图所示,过程中温度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结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
B.结晶池内母液蒸发得到的盐卤(亦称苦卤)属于混合物
C.第④步的操作主要是过滤
D.③步骤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的溶解度逐渐变小析出晶体
10.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溶解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 35.7g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碳酸钠 7.0g 12.2g 21.8g 39.7g 49.0g 48.7g 46.5g 45.8g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
D.60℃的氯化钠、碳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质量较多的是碳酸钠
二、填空题
11.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粗盐含有较多的杂质,需要精制。为了除去机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步骤。
(1)B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C步骤中,当 时,应移去酒精灯并用玻璃棒继续搅拌。
12.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克。
(2)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克。
(3)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因为 。
13.在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小明在50克的70℃热水(图甲)中,加入80克硫酸铜粉末后现象如图乙所示,后续过程如下图。
(1)请判断图丙 (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图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图丙的溶质质量分数
(3)图丙到图戊的实验过程中获得硫酸铜晶体的方法是 。
14.天富北监盐场在宋代名声较大,制盐过程主要有:刮取海滩咸泥(取含盐泥土)、海水浇淋咸泥(溶解)(结晶)过程。
(1)依据盐(氯化钠)的溶解度特点,盐卤煎盐是利用 (选填“蒸发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2)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小锦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经检验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
A.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
C.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使用游码)
15.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蔗糖”的项目化学习,步骤分成甘蔗擦成渣→压汁→熬制→结晶等。小明在制作过程中取了少量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来做测试,过程如下:
(1)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 的方法配置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2)“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是通过 的方法结晶的。
(3)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等待几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请分析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 。
(4)小明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进行了更改如图所示,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他是如何操作。 。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1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
(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 操作相似。
(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下列操作也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淡水的是_________。
A.活性炭吸附 B.蒸馏 C.冷却热饱和溶液
17.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2)操作⑤使用的提纯方法是 ,其中除了用到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 仪器。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 等措施。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填字母)。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4.3海洋的探索》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A D A D D B
1.B
【详解】A、黄豆磨浆过程是将黄豆磨碎过程,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B、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分离渣浆过程是将固体(浆渣)与液体分离过程,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相同,符合题意;
C、煮沸豆浆过程是将豆浆中蛋白质受热变性过程,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D、点卤凝固过程是将豆浆中蛋白质析出过程,与实验室过滤的原理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出来,错误;
B、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风吹日晒使溶液有饱和变为不饱和,错误;
C、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正确;
D、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蒸发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错误。
故选C。
3.B
【详解】在粗盐提纯时,要先将粗盐固体溶解配成溶液,然后利用过滤的方法除去不溶性杂质,最后将滤液中的水分蒸发使晶体析出即可,故选B。
4.C
【详解】A、底部无晶体析出,会导致大量的水分未被蒸发,不能达到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底部有少量晶体析出熄灭酒精,会导致水分蒸发不充分,从而有部分食盐不能析出,不符合题意;
C、晶体大量析出,表面湿润,熄灭酒精,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是得到食盐,符合题意;
D、晶体全部析出,表面干燥,会导致固体食盐飞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应用研钵和杵进行,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溶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称量精盐前,可用玻璃棒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发时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解食盐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所得溶液若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已经破损导致,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结束,用坩埚钳将蒸发皿从铁架台上取下后放在石棉网上,以防止烫坏实验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A
【详解】A、70℃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中,静置至室温,加入晶种后,溶质析出,晶体长大,放入晶种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正确;
B、70℃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中,静置至室温,加入晶种后,溶质析出,晶体长大,晶体长大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
C、加入晶种后,晶体长大,是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题中提供的信息不能确定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错误;
D、加入晶种后,晶体长大,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放入晶种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放入晶种后的大,错误;
故选A。
8.D
【详解】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仍然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则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在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D、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因为该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D
【详解】A、结晶过程中,水分蒸发,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前,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即在结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结晶池内母液蒸发得到的盐卤(亦称苦卤)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第④步操作能将粗盐和母液分离,第④步的操作主要是过滤,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③步骤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溶剂质量减少,析出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B
【详解】A、没有指明温度,碳酸钠的溶解度不一定比氯化钠大,错误;
B、“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纯碱易结晶析出;故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正确;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36.0g÷2 = 18g氯化钠,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8g + 50g = 68g,而不是70g,错误;
D、虽然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但题干未提及60℃时氯化钠、碳酸钠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如果两种饱和溶液质量不相等,就无法确定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多少,错误。
故选B。
11. 引流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详解】(1)B是过滤,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C是蒸发,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移去酒精灯,利用余热可使水分蒸干。
12.(1)37.3
(2)145.8
(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详解】(1)由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3克;
(2)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其涵义是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最多只能溶解45.8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45.8g+100g=145.8g;
(3)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13.(1)是
(2)等于
(3)降温结晶
【详解】(1)根据题中图像可知,乙是有固体析出的过饱和溶液,丙在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的前提下,经过乙过滤得到,则丙为饱和溶液;
(2)乙、丙为相同溶液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图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图丙的溶质质量分数;
(3)图丙到图戊经过降温导致硫酸铜晶体析出,故方法为降温结晶。
14.(1)蒸发结晶
(2)混合物
(3)AC
【详解】(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盐卤煎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2)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3)A、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导致所取水的质量偏大,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符合题意;
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导致所取水的质量偏小,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不符合题意;
C、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则称量精盐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的示数,称得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符合题意。
故选AC。
15. 蒸发溶剂 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 最初配置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④
【详解】(1)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所以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可配置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2)用筷子蘸取的是热的蔗糖饱和溶液,“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的。
(3)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等待几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溶液可能会变得不饱和,不利于试管中的蔗糖快速析出,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不利于试管中的蔗糖快速析出,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对试管中的溶液几乎没有影响,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温度降低,有利于试管中的蔗糖快速析出,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④。
16.(1)过滤
(2)增大
(3)B
【详解】(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是利用水分子、离子大小不同将它们分离,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过滤操作相似;
(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溶剂水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溶质不变,溶液质量减小,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
(3)A、活性炭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能得到淡水,不符合题意;
(4)B、蒸馏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能从海水中获得淡水,符合题意;
C、冷却热饱和溶液一般用于分离固体混合物,不能用于海水淡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1)D
(2) 蒸发 蒸发皿 来回移动酒精灯/间歇加热
(3)ABD
【详解】(1)圆形滤纸的折叠方法: 首先将圆形滤纸对折,使半圆重合; 再对折,形成四分之一圆; 然后将扇形的一边三层,另一边一层打开,就可以放入漏斗使用,A、B. C是滤纸的正确的折叠方法,D中的滤纸,接口处出现缝隙,液体会直接的进入下面的烧杯。故选D。
(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操作⑤使用的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在蒸发结晶时,其中除了用到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盛放液体的加热装置,即蒸发皿;使液体受热均匀就可以减少液滴的飞溅,所以既可以搅拌,也可以通过移动酒精灯(间歇加热)来使溶液受热更均匀;
(3)粗盐的产率低说明在提纯时,损失了精盐。
A、食盐没有完全溶解,会使精盐的质量减少,正确,
B、食盐飞溅了导致了精盐的减少,正确;
C、精盐很潮增大了精盐的质量,会使质量分数增大,错误;
D、器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使精盐的质量减小,正确。
故选AB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