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乡愁是萦绕心头的回声,永远遥响;乡愁是没有年轮的大树,永不老去。”即使同是天涯客旅人,乡情浓淡别有异。回归家园也好,人在羁旅也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人在旅途,家在身后。游子漂泊异乡,故园之思便被吟咏成了乡愁。今天王湾、马致远两位诗人在这里相遇,我们一起品读《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感受他们别样的乡愁。一样的思乡,不一样的深情——《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活动一·低吟浅唱诵诗韵——初读感悟停留在今江苏镇江北曲牌名题目诗歌朗读活动一·低吟浅唱诵诗韵——比读节奏请同学们认真听示范朗读,也可小声跟读,比较一下两首作品的节奏特点。同学们再听一听两首配乐,你觉得这两首配乐分别对应哪首诗歌?【次北固山下】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活动二·明暗不同意境分——描绘画面一、诗歌的意象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具体事物。如“月亮”这一意象在很多诗歌中常常代表思念之情。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表情达意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和“一腔的爱国情”。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二、意象的作用北固山开篇点题暗含旅客奔波漂泊羁旅之愁赏析首联赏析颔联炼字春潮涌动、江面开阔风正所致、顺风行船恢弘阔大江面景象修辞数字比较衬托内心孤寂“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修辞拟人 化静为动写出了太阳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和新生的春意那种主动、积极的态势哲理消逝的是“残夜” 初生的是“江春”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将替代旧事物情感积极、乐观、充满希望赏析颈联浩瀚的江水、上涨的潮水、两岸辽阔的原野、一艘航船、船上高悬的船帆、和顺的风。 如果你是画家,要根据这两句诗作画,你会画哪些景物?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整体的氛围是怎样的?同学们试着以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来完成下列填空。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之下,仅有一个身影,这个人( ),他周边的一切都是 ( ) , 干枯的树藤好像一个没有生机的老人就静静地盘扎在那儿,( )。夕阳之下,仅有一个身影,这个人(孤苦伶仃,牵着一匹老马),他周边的一切都是 ( 压抑的 ) , 干枯的树藤好像一个没有生机的老人就静静地盘扎在那儿,( 远处小桥流水,阵阵炊烟升起,传来了欢声笑语)。《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凉、悲伤、孤独、想家……黄昏时,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小组活动:请将这些意象分类,并讨论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第一类:凄苦荒凉型(营造悲凉氛围)枯藤:枯萎,无生命力。老树:苍老,衰败。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叫声凄厉,常象征萧条。古道:年代久远、荒凉冷僻的道路。西风:秋风,萧瑟凛冽。瘦马:马儿消瘦,暗示旅途的漫长与艰辛。这首小令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一棵千年老树黄昏:特定时间深秋、暮日荒凉萧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瘦活动二·明暗不同意境分——细品诗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组活动:请将这些意象分类,并讨论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第二类:温馨恬静型(反衬孤独)小桥、流水、人家:这本是一幅温馨、安谧的乡村生活图景。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果把“瘦马”替换成“骏马”好不好?不好,因为“瘦马”能够体现游子奔波太久太疲倦处境困窘,连马都累瘦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活动二·以景为纲,初感深浅不一思乡情我从“ ”感受到思乡之情,你看: 。抒情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用典“雁足传书”含蓄表达:漂泊游子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思念和无法团聚的淡淡愁绪传说西汉名臣苏武被匈奴扣押于北海(贝加尔湖)多年,后汉使者说皇帝在上林苑射雁见到雁足缚有苏武的书信。此处诗人指雁可归去,但自己无法归去。虽不知乡书能否传到故乡,但依然希望大雁可将自己的思念带回。赏析尾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点题——旅途奔波写景——恢弘阔大写景——时序交替乐观向上抒情——借典思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小结《天净沙》最后一句,如何实现情景交融?“夕阳西下”:将整个画面笼罩在黄昏的余晖中。黄昏是一天将尽之时,更易引发愁思。“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断肠人”三字,直接抒发了诗人悲痛到极点的情感;“在天涯”则点明了他远离故乡、孤身漂泊的处境。结论: 前面所有的景物描写,都为最后推出这个“断肠人”。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肝肠寸断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天净沙》小结《天净沙·秋思》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即九种景物(名词)并置,言简而意丰,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图小桥流水人家图古道西风瘦马图断肠人天涯图领悟诗情“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明暗意境对比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人笔下青山满目,舟行绿水,春潮初涨,江岸平阔,和风拂面,船帆高悬,海日初升,春意渐浓,一派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词人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深秋萧瑟、凄凉的夕照图。活动二·明暗不同意境分—细品诗情青山、绿水、春潮、江岸、和风、海日、江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活动三·知人论世——境遇不同游子心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入手,品析诗句,感悟诗心。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进士及第。唐玄宗时,曾任荥(xínɡ)阳主簿、后因功授洛阳尉。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思乡愁绪油然而生。写下在这首诗,“海日生残夜”二句,充分体现盛唐气象。被当时宰相推崇。唐末诗人郑谷评价:“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知人论世走近作者知人论世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他是元朝著名的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的美誉,代表作有散曲小令《天净沙 秋思》和元杂剧《汉宫秋》。——行至千里之外,却盼采菊归来。走近作者年轻时热衷功名,有远大政治抱负。二十年漂泊,困窘潦倒,仕途无望。深秋异乡,写下《天净沙·秋思》。诗人将满腹愁楚,化成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境遇不同游子心王湾的仕途一帆风顺,一路攀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经由青山绿水、潮平海阔等构建了轻松的氛围,开阔的视野,彰显着诗人的春风得意,仕途通畅,前途光明。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直到晚年隐居才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将凄苦愁楚之情,仕途无望之意,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活动三·知人论世——境遇不同游子心深浅不同思乡情。诗人,一个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次北固山下》通过描绘长江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诗人淡淡思乡情。诗人,一个是天涯孤客,意冷心灰。《天净沙.秋思》则通过勾画秋郊夕照图,抒发羁旅天涯的游子倦于漂泊、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同是羁旅思乡人,情深情浅各不同!活动三·知人论世——境遇不同游子心人在旅途,家在身后,或在遥远的前方。千百年来,思乡总被永远的吟唱。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归来。无论在外面怎样闯荡,别犹豫,别感伤,故乡永远是心灵的栖居地,是温暖的港湾。飞黄腾达也罢,遭遇困顿也罢,家永远盼着你,等着你……活动四·小结——乡情不老千古唱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随堂练习配对拖动左边条目到右边合一起进行配对。必做:基础题:背诵作品,课后积累并背诵含“秋”字的古诗词,后期上课会用到。提升题:展开想象,把这首《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第一人称来写。选做:兴趣题:仿照《天净沙 秋思》的词牌写一首小令。拓展延伸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在漂泊异乡的旅途上,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写一写拓展延伸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分析其异同点。天净沙①·秋元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拓展延伸这首小令,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