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思考:从余华英被严惩和寻亲家庭的坚持中,你感受到法治的哪些价值?案件概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从余华英案看法治中国的“破与立”总议题:从余华英案看法治中国的“破与立”子议题一:明法治为何能成为“社会稳定器”子议题二:探良法善治如何“守护人间正义”子议题三:寻法治中国何以“从理想照进现实”子议题一明法治为何能成为“社会稳定器”1993年,余华英因经济拮据,竟与他人将亲生儿子卖掉,由此开启长达十年的拐卖生涯。1993年至2003年间,她伙同同伙流窜多地,以零食、玩具诱骗等手段,拐卖17名4至7岁儿童,其中5对是兄弟姐妹,直接导致12个家庭破碎。手段隐蔽、动机卑劣,主观恶性极深。2004年其因拐卖儿童罪被捕,却隐瞒重大罪行,仅获刑8年,2009年出狱后销声匿迹。2021年,被拐女孩杨妞花通过短视频寻亲成功并报案,警方于2022年将其抓获。2024年法院认定其拐卖17名儿童的犯罪事实,判处死刑。2025年2月,被执行死刑。议学情境一:议学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和司法保障,余华英案会有怎样的结局?议学任务:请选择角色,并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约束时,你的角色在该事件中有何影响,你会如何行动?角色卡片:受害者家庭(精神、情感、经济)普通市民(社会秩序、生活预期、人生选择)政府人员(公信力、工作依据和效率)人贩子(选择、结局)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个人角度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P47社会角度梳理余华英案历次庭审时间线7月2022年余华英因涉嫌拐卖儿童罪被刑事拘留9月18日2023年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1月28日2023年余华英案二审开庭检察机关提出发现余华英有漏罪未处理建议发回重审上诉1月8日2024年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发回重审10月11日2024年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余华英被控拐卖儿童人数从11人增至17人10月25日判处余华英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2月19日2024年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上诉议学讨论:此案为什么经历了六次开庭审理,说明了什么?余华英罪行滔天,为什么还有资格提起上诉?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国家角度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法国民法典》《美国宪法》《中国宪法》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P44第1段),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 P45第2段)。世界角度知识延伸:知识小结:1.为什么走法治道路/法治的重要性(1)个人角度: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社会角度: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国家角度: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4)世界角度: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子议题二探良法善治如何“守护人间正义”议学情境二:杨妞花被拐案时间线梳理良法善治议学任务:请大家根据杨妞花被拐案的时间线思考分析从1993年到2025年,历经31年余华英最终能被绳之以法的原因有哪些?知识小结:2.法治的要求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P45第2段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P46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制定良法实行善治议学任务:分析刑法第240条的立法与实践,思考一部良法应该具有哪些核心标准?余华英案法律依据:刑法第240条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和社会共同发展数据聚焦:我国被拐卖妇女儿童数量变化议学任务:请思考有了良法就可以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发生吗?为什么有了刑法240条,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还是时有发生? 2000年,全国立案的拐卖人口案件高达23163起。 2013—2020年:2013为20735起。此后随着一系列反拐措施的实施,如2016年公安部建成失踪儿童信息平台“团圆系统”,拐卖案件数量逐渐下降。由2012年的5907起,下降至2020年的666起。 2021年至今: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得到进一步遏制。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结拐卖妇女儿童案件640余件,且约四成发生在2016年以前。公安部连续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呈零星发案态势。良法善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保障知识延伸:良法和善治的关系法制 法治即: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人治法治个人专制和独裁民主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统一性、稳定性、权威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平等原则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原则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维护民意,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知识延伸:人治、法治的比较子议题三寻法治中国何以“从理想照进现实”议学任务:刑法第240条的修订历程反映了什么?长期以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法治建设?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找出我国法治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议学提示:刑法第240条的立法趋势 :1. 罪名独立化:从“拐卖人口罪”到专门针对妇女、儿童。 2. 刑罚严厉化:从最高5年到可判死刑,并打击买方市场。 3. 保护范围扩大:强调对妇女、儿童的特殊保护,完善解救与安置措施。1.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首次规定了“拐卖人口罪”,最高刑为5年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可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2.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第240条(拐卖妇女、儿童罪):基本刑5~10年,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死刑。 第241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最高刑3年。3.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重要修订废除“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罪”的免责条款:收买即构成犯罪,一律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议学情境三:刑法第240条的修订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197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重要目标2002年2007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2年2018年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2020年2022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李紫薇建议拐卖妇女儿童买卖同罪同罚在余华英案中,立法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案件审判提供法律依据;执法中警方严格侦查收集证据;司法上法院公正审判作出判决;守法上公众积极提供线索、尊重并维护判决权威。议学情境四:全面依法治国的四梁八柱议学任务:请从“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公民”,结合案件阐述自身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实现天下无拐的目标。如立法者要完善法律、执法者要严格执法等。知识小结:3.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基本要求(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议学任务八: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如何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议学情境五:建设法治中国知识小结: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P49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50课堂总结:夯实法治基础选择法治道路描绘法治蓝图3.国家法治建设的历程?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意义?2.法治的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4.全面依法治国(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课后实践作业:“模拟人大代表提案——我为‘天下无拐’献良策”以“预防拐卖妇女儿童”为核心,模拟人大代表履职过程,结合法律知识、社会现实与中学生视角,撰写一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人大代表提案”,为筑牢反拐防线贡献青少年智慧。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前期认真查阅反拐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件。组内充分讨论后提交完整的议案。包括标题、提案理由、具体建议、预期效果,字数800字以内。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