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井头山遗址出土了一个用桑木制作的木碗,被专家定名为“四足单耳桑木碗”。植物考古专家还通过筛检出土的水稻小穗轴,判断出其中一部分是栽培稻。由此可知,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耕织”生活,在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宁波就已存在。井头山遗址所属的文化类型应是( )
A.龙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大汶口文化
2.2025年4月,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的始终,2.5米厚的文化层堆积浓缩了人类五千多年的生活图景,为研究区域文化演变提供了连续性的新材料。该遗址的先民很有可能( )
A.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 B.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C.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 D.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机构
3.周武王到恭王的100多年间,周王朝总体处于向外拓展时期。从考古资料看,此阶段西周青铜礼器发展到全新阶段,不仅礼器组合高度完备,而且高度统一,即使边远地区出土的礼器也与周朝中心区域出土的礼器高度一致。据此可知,此时期( )
A.血缘与政治高度融合 B.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C.礼乐文化圈不断扩大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5.秦朝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强化了封建传统主流思想
C.带来了藩镇割据隐患 D.适应了与民休息政治需要
6.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7.秦汉时期,文书中常见“郡守主”“县主”“乡主”“主吏”等称谓,用以强调其“主要责任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亦是律令追责的主要对象。官吏称“主”反映当时( )
A.等级制度森严 B.行政职责分明
C.官僚体制完备 D.基层治理严苛
8.下面是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最早形成于( )
A.汉景帝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宣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9.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
A.是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B.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广泛推广
10.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忠于君王和国家。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11.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避免了宰相权力被分割
C.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D.不利于政令的高效执行
1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3.南宋时,江西抚州陆氏家族,每天早晨众子弟拜谒祖祠,同唱《家训歌》,劝诫族人“劳我以生天理定”“经营太甚违天命”“好将孝弟酬身命”等士人认同的道理。这表明( )
A.南宋政府重视基层治理 B.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C.理学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D.士人群体政治诉求趋同
1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1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有清朝文献记载说,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诸部,因与蒙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诸汗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焉,于是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清朝这些举措意在( )
A.加速蒙古族的汉文化认同 B.笼络蒙古贵族以强化统治
C.宣扬儒家学说的忠孝节义 D.凸显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序号 思想主张 出处
甲 今师异道,人并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定,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干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概括甲的建议和乙的核心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和乙对应的思想家,并分别说明甲和乙对儒学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幽州墓志
墓主人 身份 墓志部分内容
王府君 幽州节度经略军兵曹参军 “后充沽河大使数年,课利益增,军府是赖”
刘济 幽州卢龙节度使 “王师问罪於常山,公率先蹈厉,累上功捷,引义慷慨,赋诗以献……师次瀛洲,既围乐寿,又遣支兵……盖所以宣威制胜於可必也。天子锡以宝劒金甲彤弓卢矢(多次承担抗击北方入侵之责)”
张建章 幽州卢龙节度使 “公讳建章,字会主……朱衣使行(出使渤海国,靺羯粟末部)……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
论博言 吐蕃人 “聘东垣回,喝疾于路,迄秋分永逝于蓟城……夫人,防御军使检校太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刘騽长女”
——摘编自蒋爱花《身份、记忆、变迁:从墓志看隋唐时期的幽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唐代幽州墓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唐代幽州墓志的史料价值。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位学者在其论著中引用了下列史料:
孔子“欲居九夷”,有人问:“陋,如之何?”孔子坦然答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前秦统治者、氐族人苻坚强调:“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
唐代杜佑提出“中华与夷狄同”。
辽朝曾修建孔子庙,尊崇孔子。辽道宗认为辽国已经“彬彬不异中华”。
西夏建国前,元昊命野利仁荣用西夏文翻译《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和蒙学书籍。
金朝时,群经、诸史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金世宗曾设立“译经所”,以女真文翻译《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典籍。
忽必烈根据《周易·乾卦·象传》之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把“大元”作为国号。
清雍正帝曾讲:“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张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互动》
请根据上述史料,运用所学知识,选取某一个视角,展开评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A
6.D
7.B
8.B
9.B
10.A
11.C
12.B
13.C
14.C
15.B
16.B
17.(1)变化: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时间:以上变化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说明:我国历史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2)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18.(1)甲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乙核心概念:“理”是万物的本原。
贡献:甲: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乙: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和伦理性。
(2)利:各级机构逐层统辖,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不利于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导致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19.(1)时代背景:民族关系交融与对抗并存;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央与藩镇关系复杂;唐代藩镇对于边防作用重大,节度使权力较大。
(2)史料价值: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研究唐朝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唐朝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幽州政治和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史料;具有一定主观性,需对其史料价值进行甄别,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0.[示例]
视角:民族交融。
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古代民族交融的精神纽带。
评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强调以儒家先进文化教化“九夷”。西汉时,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唐代,唐太宗、杜佑等人主张华夷平等。氐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甚至统一全国。各民族统治者积极吸收中原儒家文化成果,促进了本民族文化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华夏文化认同。
综上可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交融中丰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