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在湖北省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发现了一座距今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遗址中有一套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的史前水利系统。这是截至2024年,考古发现的构成要素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长江流域( )A.早期国家机器基本建立 B.先民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C.农业发展超过黄河流域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出现2.西汉时期的官僚队伍中同时存在着循吏和酷吏两大群体。如表为循吏与酷吏的比较,两者的差异反映了这一时期( )群体 出身 执政风格循吏 孝廉贤良方正 下顺民情,宽容忠信,毋使民惧,除害兴利,慈爱万姓,均徭赏罚。酷吏 刀笔吏文法吏 专任刑罚,以暴理奸,刻深少恩,以酷为能;直法行治,斩伐不避贵戚;专以人主旨意为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A.集权与分权之争 B.儒学成为主流思想C.教化与法治合流 D.治国策略灵活务实3.如图为宋代著名瓷器窑址分布图。由此可以推断宋代( )A.海外贸易兴盛发达 B.制瓷技术世界领先C.制瓷行业竞争激烈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由乡闾里社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明代乡饮酒礼( )A.有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B.推动地方治理趋于完善C.削弱了政府对民间的控制 D.折射出教化逐渐法制化5.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图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的变化曲线图,与图中数据峰值出现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中英矛盾进一步加剧 B.中英贸易往来的扩大C.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 D.中英政治制度的冲突6.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竞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政纲宣言令人眼花缭乱,竟至“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材料说明当时( )A.政党政治发展臻于成熟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C.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 D.国民政治素养普遍提高7.如图是红军战略转移到达陕南地区后印发的手写油印品,它阐述了红军的性质、宗旨、政策和主张。该类传单的印发有助于( )A.推动解放区人民政权发展 B.提升边区政府的影响力C.扩大革命队伍的社会基础 D.巩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8.如图是1958年吴少云绘制的年画——《晒干拣净卖给国家》。此画( )A.展示了人民投身“一五”计划的热情 B.体现了崇尚劳动热爱集体的时代风尚C.见证了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再现了大跃进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成就9.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道路修建主要由周边各县公社社员负责清理土方。最初每人每天8小时最多运泥30车,远远达不到港商所需进度。后来招商局长袁庚提出每人每天定额55车,完成任务每车奖金2分钱,超额每车4分钱。此后每人每天一般运泥80车以上,有达131车的。这一现象折射出( )A.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B.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C.分配制度急需调整 D.现代企业管理逐渐形成10.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A.法制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B.党管干部原则确立并且强化C.公务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11.如图为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根据此图,关于古希腊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地中海变成了希腊的内海C.奴隶制工商业发展迅速 D.殖民为希腊带来巨额财富12.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这说明( )A.历史研究不能达成共识 B.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认识C.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D.时代愈近评价愈加客观13.有学者指出,如果根据君主主权乃至“朕即国家”的理论,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无疑都是叛国者,但最终被以“叛国罪”处决的恰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革命进程具有激进性 B.民众的人权意识淡薄C.资产阶级的实力强大 D.人们的国家意识强化14.如图是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开始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利用国际形势加速工业化步伐C.通过五年计划成为工业强国 D.全面开放助力国内经济的发展15.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作为你的呈堂证供;你有权在受审时请一位律师;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你指定律师。”“米兰达警告”中蕴含了( )①保护个人权利原则 ②程序公正原则 ③无罪推定原则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16.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上任伊始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有企业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量;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对其改革理解有误的是( )A.有利于英国走出经济困境 B.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是对国家干预的全面否定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影响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时期 边疆治理秦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汉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唐 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元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清前期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心—边缘”建构下的治边模式已难以有效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源,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陷入治理无力与阐释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边疆由模糊暧昧的天朝疆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势在必行。1877年,左宗棠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并于1884年在新疆设巡抚、盟州县,拉开了边疆地区建省改制的序幕。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不久后,“五族共和”被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所确认,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开始拥有真正平等“国民”的国民身份,实现了名义上平等的联合。——摘编自邓旭《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边疆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官,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高级文官的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两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摘编自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材料三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只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传播者。——摘编自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2)分析材料二、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理由。你认为导致二者不同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非洲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美国当局认为,如果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加入到了苏联阵营,美苏双方对峙的力量将失去平衡,再加上在亚非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反美情绪,则更有利于共产主义在这些土地上的蔓延。因此,与非洲国家建立关系并把它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是有必要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把注意力放在之前就已经建立过联系的埃塞俄比亚身上。1951年,埃塞俄比亚遭受了无休止的蝗虫灾害。在1958年饥荒持续的同时,最严重的一次疟疾爆发。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54年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指示将专用于黎巴嫩政府的5000吨美国小麦转移用于缓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摘编自吕飞羽《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粮食援助研究》材料二 西方国家50余年对非援助强调“福利服务”而非“经济发展”的援助,无法从根本上弥补非洲国家面临的发展起点滞后及国际秩序不公正问题;一些脱离非洲发展实际的附加条件进一步恶化了非洲国家原本存在的发展危机。……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紧密结合非洲国家的历史发展任务,尊重非洲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意愿。2000年以来,中国对非援助逐步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始终坚持对非援助平等、尊重与合作的理念,强调中非合作中的互助与共同发展,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绝不把外援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手段,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的政治风度和全球责任。——摘编自罗建波《西方对非援助效果及中非经济合作》(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对比西方国家,概括中国对非援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对非援助的影响。20.图表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民治”等民主观念类词汇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统计图(单位:次)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初《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部分文章1920年 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中明确指出:“……故中国将来发生(社会主义)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1920年9月 陈独秀发表《谈政治》《对于时局的我见》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等思想。1923年3月 瞿秋白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东方问题之题要》等文章,详细论述了东方落后被压迫民族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图表统计的信息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A C C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B A C17.(1)治理方式多样化;继承性与创新性;因俗而治。(2)变化:从传统“中心—边缘”的治边模式转向清晰明确的国家领土治理模式;由模糊暧昧的天朝疆域观念转变为明确的国家领土观念;边疆地区进行建省改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实现了名义上平等的联合。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传统治边模式无法应对边疆危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和领土主权观念的传入,促使中国对边疆治理观念的转变;有识之士如左宗棠等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进行的努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为边疆治理的变化提供了政治基础。18.(1)文官选拔独立于党派政治;公开竞争,择优录用;文官稳定性强,不受选举和执政党更迭影响;文官考试内容广泛、涉及多领域。(2)不同:材料二对西方文官制度持积极态度,材料三则持批判态度。理由:材料一认为其职业性强,减少政府交替中的脱节,提高效率。材料三认为文官队伍与资产阶级、地主关系复杂,反民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原因: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19.(1)原因: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的需要;埃塞俄比亚遭受粮食危机;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2)不同:中国尊重被援助国家的意愿;注重对非援助承诺的落实;强调平等互利。影响:缓解了非洲的饥饿贫困问题;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世界援助途径;拓展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消费市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数据反映了社会思潮由关注西方民主转变为研究社会主义。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中国,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危机严重,先进中国人继续探索民族救亡道路。材料一数据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知由最初的推崇到后期的质疑与批判,反映了由于受民国初年共和乱象、第一次世界、巴黎和会失败等因素影响,中国人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日益失望。材料二数据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后越来越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道路,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上述数据表明,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经历由推崇资本主义道路到日益失望,转向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探索新的救亡道路。(或者,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