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友人和元方对话时的心理,体会元方聪慧机敏、有理有据、品行正直的性格,感受《世说新语》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风格特点。
3.通过辨析人物言行,感受率性而为、洒脱真率的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咏雪》,领略了谢道韫的咏絮之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世说新语》里的另一则故事。这篇小说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题目是什么意思?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期:相约,约定。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尝试划分节奏。
2.请学生示范朗读,另一位学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并纠正,纠正字音后生齐读。
不(fǒu),同否。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但是这则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顾为什么是回头看的意思?能不能给它组个词?回顾、不屑一顾。顾是什么偏旁?页字旁。页字旁的字大多跟头有关,比如额、顶、颜、颊。顾和头有关,解释为“回头看”。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和元方有什么关系?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预设】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陈太丘与友期行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陈太丘并没有在故事中真正出场,只留给我们一个离去的背影。那么,大家认为,这则故事的主角应该是谁?
【预设】元方。
5.既然大家都认为元方才是我们这则故事的主角,那么大家能否为这则故事重新拟一个题目,把元方加进去,让题目更契合故事的内容?
【预设】元方驳客;元方责客;元方与客辩
三、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1.从大家取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这则故事最重要的核心情节就在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或者说交锋之中。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呢?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元方和客人,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理。其他同学读旁白。生读完后提问为什么这样读,并请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
1. “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这一问还是挺客气有礼的。
尊君:敬辞,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还有哪些敬辞?看课文“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2. “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没有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待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去:离开。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不能翻译成“走了”。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隐约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元方对友人的不满已经在答话中体现出来了)
3. “非人哉!”读出友人内心的愤怒。试着调换语序,先说“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再说“非人哉”,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更能突出友人盛怒之下情绪激动、口不择言的情状,生动地刻画出友人性格的急躁莽撞和粗鲁无礼。友人为何如此愤怒?因为在友人看来,太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相:组词“互相”,在这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委:舍弃。在友人眼中,似乎是太丘不遵守约定,将他抛下了。客观事实是这样吗?在文中找出根据。“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日中:正午时分。所以并不是太丘不遵守约定,而是友人失信在先。友人的盛怒,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4.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前者针对友人失信,后者进一步辩驳友人的粗鲁无礼。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义正词严,抓住实质,击中要害,短短几十个字,元方聪慧机敏的性格跃然纸上。可以进行改写:“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是四字短语,读起来气势更足,“则”,就,强调了友人的过错,表现出元方此时气愤不满的心理。引导学生对比“你错了”和“你就是错了”,哪个语气更强,进而体会“则”的表达效果。
四、辨析人物言行,感受魏晋风度
1.元方与友人争辩的核心是什么?
【预设】信和礼。
2.整场辩论可以说是围绕友人是否失信和失礼展开的。友人失信与否,一目了然,无需再论;关于“礼”的问题似乎还有待商榷。我们来看看,文中这三个人物,谁是最守礼的?
【预设】
太丘:守信,但不能说守礼。如果你是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了时间一起同行,朋友没有准时赴约,你会怎么做?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且碰头地点就在他家,自己不需要赶路赴约,只需在家静等,而友人很可能在赶来的路上发生突发情况导致迟到,太丘非但不关心友人,还选择丢下他自己先走,做到了守信,但礼数不能说非常周全。
友人:对着元方骂他的父亲“非人哉”,粗鲁无礼。但是,友人是否完全无礼呢?一开始还是很客气的,从“尊君”可以看出;后来被元方怼得哑口无言后,没有进一步恼羞成怒,而是“友人惭,下车引之”,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引,拉。“下车”这个动作在古代也是一种礼节,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引之”说明友人上前拉元方的手想要致歉,能看出友人是真心想要悔改。所以,友人并非完全无礼。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客人经历了从“有礼”到“无礼”再到“有礼”的情绪巨变。
元方:七岁小儿元方,称呼友人为“君”,对方发火后,仍称对方为“君”。元方的回应是“曰”“答曰”,并没有“怒曰”“愤曰”,元方的知礼守礼、良好的家教都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入门不顾”这个细节,是否失礼?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是父亲的朋友,又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待之。
(2)元方看似失礼,事实上恰恰是为了恪守他内心的“理”,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某种程度上,元方正是以冲破“礼”的方式来守“礼”,这个礼,不是表面的虚礼,更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于他人的粗鲁无礼,需要恪守自己的原则,就像孔子所说,倘若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我们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是什么意思?组词,方方正正、正直。课文的解释是“人行为、品性正直”。这篇小说中,谁是方正之人?
【预设】元方。
友人可以算是方正之人吗?
【预设】不算。他既失信,又失礼。对子骂父,性格急躁,粗鲁无礼。
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们觉得他讨人厌吗?
【预设】友人其实也是一个任情任性、同时又知错能改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真性情,情急之下会骂人,认识到错误后急忙悔改,不伪装,不矫情。与方正相对的词是什么?圆滑。友人是圆滑虚伪之人吗?某种程度上,方正还可以理解为有棱角,有锋芒,有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友人面对七岁小儿,非常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算得上是方正的性情中人了。
太丘是方正之人吗?
【预设】藏在元方、友人背后的陈太丘,“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体现出他的守信正直,而元方和友人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个真率的陈太丘。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通过揣摩人物心理以及对人物言行的辨析结识了魏晋时期的三位人物,一位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一位是元方,还有一位友人,这样的三位人物放在一起就构成了魏晋社会的缩影。不管是陈太丘的守信、坚守原则,元方的聪慧机敏、冷静克制、不卑不亢、诚信守礼、维护父亲,还是友人的真性情、知错能改,《世说新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个严肃板正的端着的人,而是一个个个性鲜明、感情充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遵循的不是教条的“礼”,而是发自内心认同的、符合人性人情的礼。
2.拓展延伸:这样一种不拘小节、率性而为,洒脱真率的个性,其实就是魏晋时期的精神气质,也就是“魏晋风度”。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的嫂子有一次要回娘家,阮籍去看她跟她道别,有人就指责他。阮籍说:“礼法哪里是为我们这种人制定的?”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阮籍邻居家的女主人长得很美,是卖酒的。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到她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她的丈夫起初特别怀疑阮籍,就探查他,发现他一直就没有其他的意图。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阮籍到了该埋葬母亲的时候,蒸了一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之后去跟母亲诀别,只是大叫“痛苦啊”!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了,身体荒废衰弱了很久。
可以看到,阮籍虽然举止上无视礼数,甚至蔑视礼法,但内心却是真心实意,远比那些装模作样的伪君子要让人动容。
3.这正是《世说新语》的魅力,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世说新语》是对人格美的评赏。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而这是从将人物的人格美作为审美对象开始的。魏晋时期有很多风流人物,比如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风流宰相谢安,还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还有竹林七贤,其中最著名的是有嵇康、阮籍,以及大书法家王羲之,还有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等,都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纵情任性、旷达超脱的风流人物。一本《世说新语》,就是一本“名士底教科书”。阅读《世说新语》,就是欣赏、领悟魏晋时期名士们潇洒率真的人格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