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
2.《吕氏春秋》有言:“乱莫大于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下列主张与之相符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尽地力之教”
3.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4.《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高祖本纪》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这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国家政策严苛的原因 B.民族矛盾加剧
C.政治统治蕴含着危机 D.地方战争频发
5.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这可用于说明( )
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 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
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 D.财政危机推动了币制改革
6.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7.据《晋书·乐志》载:张博望(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河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据此可知汉朝( )
A.中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 B.音乐发展依靠外来文化传播
C.文化发展助力军事强盛 D.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十分深入
8.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9.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10.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说明隋朝(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C.国强民富社会安定 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11.“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2.《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B.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C.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D.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13.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人物服饰上有象征吉祥的宝相花纹,这种花纹在隋唐时期常用于装饰瓷器、织物、金银器等。它是综合本土牡丹和菊花、印度佛教的莲花、地中海的卷草和忍冬、中亚的葡萄和石榴等图案,经艺术加工融合而成,造型饱满,具有雍容华贵的美感。材料说明唐朝( )
A.远超前代的工艺水平 B.开放奢侈的社会风气
C.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D.范围广泛的物种交换
14.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15.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并把中国古代疆域的直辖范围由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部亚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镇-西域的“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该王朝( )
A.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管辖西域 B.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C.使得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 D.设宣政院统辖吐蕃与佛教事务
16.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 )
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 B.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
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D.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已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各有不同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且越到后来,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是强烈。
中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文化
公元前6000—前5400年 裴李岗文化 河南新郑
磁山文化 河北武安
公元前5400—前4400年 青莲岗文化 江苏淮安
公元前5000—前4000年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仰韶文化 初发现于河南渑池
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大汶口文化 山东泰安
公元前3500年 红山文化 内蒙古赤峰
公元前3300—前2200年 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
公元前29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 初发现于山东章丘
我国的新石器文化有许多创造发明,成就很大。黄河流域主要种植耐寒作物黍和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饲养。山东龙山文化所出的黑陶,薄如蛋壳、质地细腻、造型精美。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新石器时代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石器文化的特点。
18.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的含义;以及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不利影响。
19.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0.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应劭《汉官仪》
材料二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备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汉代选官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该制度的选官标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发展到西晋时期的弊端。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带来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C C A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C D D
17.(1)成就:原始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掌握家畜饲养技术;制陶工艺先进;掌握养蚕缫丝技术;制玉工艺。(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多样性;相互渗透影响;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成就大。(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混合体”的含义: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13州部刺史负责监察;确立察举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任答3点)
(2)不利影响: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吏治败坏;地方自主性严重削弱,影响地方行政职能发挥。(任答2点)
19.(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或:农业的发展);②周边民族向中原移民;③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④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学生任答两点即可)
(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学生任答两点即可)
20.(1)选官制度:察举制。
选官标准:被举荐人的道德品行;才学能力;法律掌握水平;遇事决断能力。(写出2点即可)
(2)弊端: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选官制度: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写出2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