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重点专项】核心考点:现代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阅读。心系竹林①故乡的竹林,远远望去,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软软地盖着大山。清风过处,绿被子也随风起伏,仿佛是大山恬静休憩时均匀的呼吸。那竹林的绿是很浓很浓的,顺着山坡缓缓地蔓延,浸绿了巍峨的山峰,润绿了薄云缭绕的山谷,也映绿了远处的山峦。②走进竹林,层层叠叠的叶子遮住了强烈的阳光,它们把阳光碎成点点的斑儿,零星地洒在铺满黄叶的地上,宛如一块绣了星星的黄锦。③儿时,常约了伙伴到竹林,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放入口中,吹出百灵鸟叫般清脆的声音,逗得竹枝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开了,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我们在林中追逐嬉戏,玩累了就找块儿地方躺下,那软绵绵的厚厚的金黄的叶子,给人躺在炕上般的感觉,那么舒畅,那么惬意。闭了眼,让叶间的光点儿照在眼上,便感到红彤彤的一片。我们在这一片红亮的色彩中,幻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将来……④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我会跑到竹林中去寻找竹笋,那是一种灰白色的菌类,像根倒长的萝卜,半透明的,上面还沾着小水珠,鲜灵灵的。我将它们采上一大把,蹦跳着带回家,于是餐桌上又添了一份清香四溢的菌汤。⑤时间流逝,我现在已经远离了故乡,可是我的心仍系在竹林里。1.读文章第①②段,作者在介绍故乡的竹林时,是按照从 到 的顺序写的。2.文中有许多“软绵绵、红彤彤”类的词语,请再写几个类似词语。 3.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尝到了 。4.第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哪件事?5.“时间流逝,我现在远离了故乡,可是我的心仍系在竹林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蟋蟀的住宅》片段①在朝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èn nèng)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zì zhì),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cào zào),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6.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7.这两段文字的观察顺序是( )A.从外到内 B.从左到右 C.从远到近8.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课外阅读。鲧(ɡǔn)窃息壤①鲧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可奔忙了整整九年,洪水仍没有平息,这让他很发愁。②有一天,鲧正在愁闷时,从水里浮上一只灵龟,对他说:“大神,不要忧愁,您可以用息壤来治住洪水呀!”鲧想起来了,息壤是天帝的宝物,只要撒在地上,它就能生出很多泥土,治住洪水。他很高兴地对灵龟说:“谢谢你的指点,我马上去昆仑山取息壤。”③他化身玄鱼,渡过连鹅毛都浮不起的弱水;又化成长有双翅的白马,飞过烈焰腾腾的火山……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偷到了息壤。④这时,飞来一只鸟,叫道:“大神,你竟敢偷天帝的息壤!天帝会惩罚你的!”鲧坦然笑道:“只要能把人类从洪水中救出来,就算千刀万剐也值得!”说罢,他就向人间走去。⑤鲧抓一把息壤向洪水撒去。息壤一落水立刻生出很多泥土,积成堤,堆成山,逼得洪水向后退去。鲧不停地撒,边撒边向前走,洪水也一步步地退了下去。在他身后,出现了一片又一片新生的土地。人们从洞穴里走出来,在新生的土地上种庄稼,盖新房,又重新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一切,鲧露出了欣慰的笑容。⑥可不幸的是,天帝知道了息壤被盗走的事情。他大发雷霆,马上派火神祝融下到凡间,在羽山将鲧杀死,夺回了剩余的息壤。9.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纷乱( ) 奖励( )10.如果把故事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我能照样子概括成小标题,依此是 治理洪水没有成功→ → → 天帝震怒杀鲧夺壤。(照样子概括小标题)11.仔细阅读②—⑤自然段,我们能感受到鲧的心情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依此是愁闷→ → → 。由此我感受到了一个 的鲧。12.选文是一个神话故事,像这样的神话故事本学期我读了很多,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 ,古希腊神话故事 。13.故事中有很多神奇的想象,能让我们感受到神话故事的魅力。请你选择两处,用“ ”划出来。课内阅读。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 )。 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4.按原文内容填空15.作者按 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 ”“ ” “ ”这几个词组可以看出来。16.作者是从 、 这两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18.语段中把浪潮比作 、 和 ,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遇见·绚烂日出】北戴河日出①在北戴河那著名的二十四景中,最美妙最壮丽的景致,要算在东山鹰角亭上看到的日出了。②凌晨四点,宾馆的服务员就会把游人喊醒,指点你沿着海滨大道向着东山走去。天还蒙蒙黑,可也不必担心走错路,沿途游人是很多的。③等你抵达鹰角亭时,若是晴天,残云已经散尽,晨星在天空中闪烁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东方的天际,还是一片黛(dài)色,稍待片刻,就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霞光立即染遍大海,一种柔和明快的美,使你陶醉入神。④未几,霞光中渐渐裂开一线金黄的缝隙。这缝隙越来越宽,越来越长,横亘(gèn)在地平线上,放射出万道金光。这金光映射在天空和大海中,像一团火焰似的热烈地燃烧着。⑤过了一会儿,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的远方,在那好像燃烧着火焰的大海的远方,一轮巨大的、紫红的太阳仿佛积聚了万钧(jūn)之力,一跃而起,顶出了海面扶摇直上。⑥霎时间,太阳由紫红而玫瑰,由玫瑰而火红,把大半边天上的云霞映得红彤彤的,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这金光不知有什么神奇的法子,很快就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道”,一直伸展到了鹰角亭下的海边。看着这又长又直的路,仿佛令人觉得:沿着这条红彤彤的征途,就可以一直走进太阳的门槛去。19.请你根据作者的观赏过程,完成思维导图。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梳理,我明白了这篇文章是按照 顺序写的。20.阅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21.阅读短文后,小伙伴们将疑问梳理成清单,请你试着解决问题。问题清单: ①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北戴河日出的情感? ②文章第⑥自然段中的“海上大道”指的是什么? ③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过日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①清单中的问题,我能回答 (填序号),我的解答:②除了以上问题,我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2.读画“ ”的句子,发挥想象,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写你脑中浮现的画面。【探寻·魅力姑苏】【材料一】拙政园景区信息景区级别 国家级AAAAA级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开放时间 7:30-17:30(3月1日-11月15日);7:30-17:00(11月16日-次年2月29日)著名景点 见山楼、听雨轩、小飞虹等门票价格 淡季(1月—3月、6月、11月—12月):70元/位旺季(4月—5月、7月—10月):80元/位减免规定 ①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免费入园。 ②6周岁(含6周岁)以下儿童,免费入园。 ③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半价 ④60周岁(含60周岁)~70周岁(不含70周岁)老人实行半价优惠。【材料二】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设计精妙,一步一景。园内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虽是人造园林,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2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要打卡苏州园林博物馆,可以直接从拙政园入口进入。( )(2)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只有东园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 )24.十一期间,小南一家去参观了拙政园,他家共5个人:爷爷(65岁)、爸爸(38岁)、妈妈(37岁)、小南(11岁,身高1.5米)、妹妹(5岁),他们一家共需花费 元。25.以下是小南游玩拙政园后的评价,与事实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万万没想到,这拙政园中还有园林博物馆展厅。B.去西园游玩时,导游告诉我整个园林都是人工设计建造的,太不可思议了!C.暑假期间,我去拙政园游玩,一直玩到深夜,园林的夜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D.我还在拙政园的茶室里品了茶,回想起来,这景这茶真是绝配!26.小南拍了好多拙政园的美景,他想编辑一条朋友圈文案,搭配照片一起发送。①根据材料,以下最合适的一条文案是( )A.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B.吹吹山塘街的晚风,踏踏平江路的青石板。C.一曲声声慢,不枉苏州行。D.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②说说选择这个文案的理由。27.仔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①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成功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那么,航天飞行为什么要带上这些植物种子呢?它们也能向我们描述美妙的太空之旅吗?②植物的种子是不会讲话的,但是我们有办法了解它们在航天旅行中的经历。科学家们让这些从太空归来的种子生根发芽,再和没有上过太空的同类植物相比较,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差异。例如,搭乘过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栽培后结出的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科学家们从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从而推进农林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黄瓜”“太空辣椒”等新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优点。这些优点从何而来呢?从太空中来。③在浩瀚的太空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植物种子后代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实变大,抗病性增强,而有一些变化则相反。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育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新的太空品种。④现在,太空蔬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例如,太空黄瓜里铁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大大提高;太空葫芦可以长到一米长;太空辣椒不仅个大味美,还结出了漂亮的黄色甜椒和红色甜椒。另外,因为太空蔬菜抗病力强,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很少使用农药。它们是有益健康的绿色蔬菜。⑤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科学家发现,用太空种子培育的菜葫芦有的变苦了。这是因为里面苦瓜素的含量提高了。于是就有专家打算从太空菜葫芦里提取苦瓜素,研制治疗糖尿病的良药。还有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培育更美更新奇的太空花卉,美化我们的生活。此外,人们还希望通过太空育种,获得耐旱、耐盐碱的新草种、新树种,用来更好地绿化祖国,保持水土。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1)太空归来的种子具有不少优点,下列不是它们普遍具有的优点是( )A.产量高 B.果实大 C.品质好 D.生命力强(2)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E.下定义①太空葫芦可以长到一米长。( )②搭乘过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栽培后结出的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 )③一些植物种子后代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实变大,抗病性增强,而有一些变化则相反。( )(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读文章的题目,提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解答:(4)品读句子“在浩瀚的太空中……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一部分”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解答:(5)太空旅行归来的植物种子好像获得了“魔力”,植物种子有哪些美妙变化和神奇用途?《【期中重点专项】核心考点:现代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 远观 近看 2. 绿油油 金灿灿 亮晶晶 香喷喷 3. 孩子们在竹林里吹竹叶、追逐嬉戏的场景 竹叶吹出的清脆鸟叫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 竹叶的幽幽清香 4.作者回忆了春天时在竹林里寻找竹笋并带回家做菌汤的事。 5.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竹林深深的怀念和眷恋之情。【导语】《心系竹林》是一篇充满乡愁的抒情散文。文章以竹林为情感载体,通过多感官描写构建诗意画面:视觉上运用“绿被”“黄锦”等比喻展现竹林层次,听觉上以鸟鸣竹叶声营造生机,味觉通过菌汤勾起回忆。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整体竹林→林间细节),穿插童年趣事,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结尾“心仍系在竹林里”点明主旨,用竹林意象寄托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体现“物我交融”的抒情笔法。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作者在介绍故乡的竹林时,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在第①段中,作者用“远远望去”引出对竹林的整体描绘,将竹林比作“一床厚厚的绿被”,从远处的视角展现了竹林的广阔与生机,重点描写了竹林的绿色如何从山坡蔓延到山峰、山谷和山峦,这种描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呈现竹林的整体风貌。接着在第②段中,作者的视角转向“走进竹林”,开始描写竹林内部的细节,如“层层叠叠的叶子遮住了强烈的阳光”“阳光碎成点点的斑儿”“洒在铺满黄叶的地上”,这些描写都是从近处观察到的细节,展现了竹林内部的光影效果和地面的景象。通过这种从远到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先让读者对竹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逐步深入到竹林内部,感受竹林的细节之美,使文章的描写更加层次分明,也更能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竹林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情感。2.本题考查仿写词语。文章中“软绵绵”“红彤彤”这类词语属于ABB叠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类似的词语还有“红通通”“白花花”“黑乎乎”“甜滋滋”等。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句子含义作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儿时,常约了伙伴到竹林,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放入口中,吹出百灵鸟叫般清脆的声音,逗得竹枝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开了,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让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竹林中快乐玩耍的情景,听到了竹叶吹出的清脆声音和鸟儿欢快的鸣叫声,尝到了竹叶留在口中的清香。 这句话出现在第③段,是作者对儿时在竹林中玩耍的回忆。通过“常约了伙伴到竹林”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竹林的喜爱和向往,竹林是他们欢乐的天地。而“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放入口中”“吹出百灵鸟叫般清脆的声音”则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竹林中的顽皮与欢乐,这种声音不仅清脆悦耳,还吸引来了竹枝上的鸟儿,让整个竹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出,竹叶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还带来了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可能是一种淡淡的、自然的清香,让人感受到竹林的清新与美好。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竹林的美丽和生机,更传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竹林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来体现的,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美好回忆。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第④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到竹林中寻找竹笋并将其带回家做成清香四溢的菌汤这件事。这一段主要通过“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我会跑到竹林中去寻找竹笋”这句话引出了作者的回忆。关键词“春天”“细雨纷纷”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而“寻找竹笋”则是这一段的核心事件。作者详细描写了竹笋的形态:“那是一种灰白色的菌类,像根倒长的萝卜,半透明的,上面还沾着小水珠,鲜灵灵的”,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竹笋的鲜嫩和生机,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些晶莹剔透、沾着水珠的竹笋。 接着,作者通过“我将它们采上一大把,蹦跳着带回家,于是餐桌上又添了一份清香四溢的菌汤”这句话,描绘了自己带着竹笋回家的欢快心情以及竹笋做成菌汤后的美味。这里的“清香四溢”不仅体现了竹笋本身的清新味道,也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竹林和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整个段落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故乡竹林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印象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主旨情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竹林的深切思念和眷恋之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作者也远离了故乡,但竹林在他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作者通过前四段的描写,详细回忆了故乡竹林的美丽景色以及童年时在竹林中的欢乐时光。在第①段中,作者用“远远望去,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软软地盖着大山”来形容竹林的广阔与生机,生动地描绘出竹林的美丽与宁静。第②段则通过“层层叠叠的叶子遮住了强烈的阳光”“宛如一块绣了星星的黄锦”等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竹林内部的幽静与美好。第③段回忆了儿时在竹林中摘竹叶、吹竹叶、追逐嬉戏的快乐场景,充满了童趣和温馨。第④段则描写了春天时在竹林中寻找竹笋并带回家做成菌汤的美好经历,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竹林的深厚感情。 到了第⑤段,作者用“时间流逝,我现在已经远离了故乡,可是我的心仍系在竹林里”这句话,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竹林的思念。这里的“时间流逝”暗示了岁月的变迁,而“远离了故乡”则说明作者已经离开故乡很久,但“我的心仍系在竹林里”则表明,无论距离有多远,时间有多久,故乡的竹林始终是作者心中最温暖的回忆。这种情感是通过前面几段对竹林的细腻描写和美好回忆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终在最后一段集中爆发,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竹林的眷恋和不舍。6.tí nèng zì cào 7.A 8.工具简单:蟋蟀用来挖掘住宅的工具仅仅是它的前足和钳子,这些工具相对简单;选址科学:蟋蟀选择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建造住宅,这里阳光充足,干燥,即使有骤雨,也会很快变干;结构合理:蟋蟀的住宅有倾斜的隧道,最多九寸深,一指宽,出口处有一丛草半掩着,既起到保护作用,又便于进出;功能完善:蟋蟀的住宅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设有“平台”,蟋蟀可以在平台上“弹琴”;持续修缮:蟋蟀会不断修缮自己的住宅,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蟋蟀住宅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蟋蟀的智慧与勤劳。作者从外部环境入手,描绘了住宅的选址、结构与功能,如倾斜的隧道、半掩的草丛、平坦的平台等,生动展现了蟋蟀对生活环境的精心安排。接着转向内部,强调墙壁光滑、简朴而卫生的特点。文章以蟋蟀简单工具挖掘出如此精妙住宅为落脚点,巧妙地将蟋蟀拟人化,赋予其智慧与耐心,使读者对这小小昆虫刮目相看,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6.本题考查字音辨析。“堤岸”指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斜坡。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dī”,故划去“tí”。“嫩草”指初生而柔嫩的草。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nèn”,故划去“nèng”。“布置”指对事物进行安排。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zhì”,故划去“zì”。燥:多音字。zào,干,缺少水分。sào,剁细的肉。“干燥”指缺少水分,不潮湿。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zào”,故划去“cào”。7.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在第①自然段中,作者首先描述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环境,提到住宅位于“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周围是“青草丛”,并详细描绘了住宅的入口——一条“倾斜的隧道”,以及出口处的“一丛草半掩着”,这丛草被比作“一座门”。接着,作者提到蟋蟀会在住宅的“平台上弹琴”,这里的平台是经过“仔细耙扫”而变得“很平坦”的微斜门口。这些描写都集中在住宅的外部特征上。进入第②自然段,作者的视角转向住宅的内部,提到“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墙壁很光滑”,并且蟋蟀会“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这里强调了住宅内部的简朴、清洁和干燥,以及蟋蟀对住宅内部的精心修缮。通过这种从外部环境逐步深入到内部结构的描写顺序,作者清晰地展现了蟋蟀住宅的全貌,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因此,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句子以及关键词语,可以明确判断观察顺序是从外到内。故选A。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句子含义作用。文章通过对蟋蟀住宅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其住宅的独特之处,从而引出了“伟大的工程”这一说法。在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环境和结构特点,提到住宅位于“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周围是“青草丛”,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且“最多九寸深,一指宽”,出口处有“一丛草半掩着”,像“一座门”。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个既隐蔽又实用的外部结构。尤其是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变得“很平坦”,成为蟋蟀的“平台”,蟋蟀还会在平台上“弹琴”,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蟋蟀对住宅外部的精心布置,还赋予了蟋蟀一种生活情趣。 进入第②自然段,作者进一步深入到住宅的内部,提到“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墙壁很光滑”,蟋蟀会“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使得整个住所“清洁、干燥,很卫生”。尽管蟋蟀的住宅在结构上显得“很简朴”,但蟋蟀却能用“那样简单”的挖掘工具,打造出这样一个功能完备、舒适实用的居住空间,这种与生俱来的建筑才能和勤劳精神,使得蟋蟀的住宅堪称“伟大的工程”。作者通过这种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让读者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全面的了解,更突出了蟋蟀这一微小生物在建筑方面的卓越能力,从而引出了这一令人赞叹的结论。9. 平息 惩罚 10. 巧遇灵龟献计窃壤 盗取息壤止住洪水 11. 高兴 坦然 欣慰 关心老百姓,坚持自己的主张 12. 《精卫填海》 《大禹治水》 《潘多拉的盒子》 13.①有一天,鲧正在愁闷时,从水里浮上一只灵龟,对他说:“大神,不要忧愁,您可以用息壤来治住洪水呀!”②他化身玄鱼,渡过连鹅毛都浮不起的弱水;又化成长有双翅的白马,飞过烈焰腾腾的火山。【导语】这篇神话《鲧窃息壤》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鲧为民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结构清晰,四个部分呈现“治水-盗壤-救民-受罚”的完整叙事链,通过鲧的心情变化(愁闷→欣喜→坚定→欣慰)深化人物塑造。文本融合了灵龟指路、神物息壤等奇幻元素,展现神话的瑰丽特质,同时以“弱水”“火山”等意象增强传奇色彩。故事在悲剧结局中凸显了鲧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暗含对个体抗争权威的人文思考,具有典型中国神话的悲壮美感。9.本题考查的是反义词。文中第①自然段提到“鲧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可奔忙了整整九年,洪水仍没有平息”。“纷乱”指杂乱无序,而“平息”在这里指洪水从汹涌杂乱的状态趋于稳定,二者意思相反。故“纷乱”的反义词是“平息”。文中第④自然段鸟警告鲧“天帝会惩罚你的”,第⑥自然段也提到“天帝知道了息壤被盗走的事情。他大发雷霆,马上派火神祝融下到凡间,在羽山将鲧杀死”。“奖励”指给予好处以示鼓励,“惩罚”则指施加责罚以示惩戒,二者意思相反。故“奖励”的反义词是“惩罚”。10.本题考查的是拟取小标题。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有一天,鲧正在愁闷时,从水里浮上一只灵龟,对他说:‘大神,不要忧愁,您可以用息壤来治住洪水呀!’鲧想起来了,息壤是天帝的宝物……他很高兴地对灵龟说:‘谢谢你的指点,我马上去昆仑山取息壤。’”这段明确写出灵龟向鲧告知息壤可治水的方法,并促使鲧决定去取息壤。故小标题可概括为灵龟指点取息壤。文章第③自然段写鲧“化身玄鱼”“化成长有双翅的白马”,历尽艰辛“偷到了息壤”,体现“盗取息壤”;第④和⑤自然段写鲧不顾天帝惩罚的警告,用息壤治水,“息壤一落水立刻生出很多泥土……洪水向后退去”,最终“人们重新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体现“治洪成功”。这部分完整涵盖了鲧盗取息壤并成功治理洪水的过程。故小标题可概括为盗取息壤治洪成功。1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鲧想起来了,息壤是天帝的宝物,能自己生长,取之不尽……他很高兴地对灵龟说:‘谢谢你的指点,我马上去昆仑山取息壤。’”灵龟告知息壤可治水,让鲧看到了希望,困扰已久的难题有了解决方向,因此他的心情转为“高兴”。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飞来一只鸟,叫道:‘大神,你竟敢偷天帝的息壤!天帝会惩罚你的!’鲧坦然笑道:‘只要能把人类从洪水中救出来,就算千刀万剐也值得!’”面对天帝可能的惩罚,鲧毫不畏惧,一心只想着拯救百姓,这种为了大义不惧后果的态度,体现了他“坦然”的心境。文章第⑤自然段提到“鲧看到这一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息壤成功逼退洪水,百姓重返家园、重建生活,鲧的付出有了成果,内心充满满足与安心,因此心情是“欣慰”的。故鲧的心情变化为:愁闷→高兴→坦然→欣慰。从第①自然段“鲧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可奔忙了整整九年,洪水仍没有平息,这让他很发愁”可知,鲧因治水未果、百姓仍受洪水之苦而忧愁,始终将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第⑤自然段“看到人们重新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鲧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更体现他因百姓安康而满足,心系百姓的情怀贯穿始终。第③自然段描述他“化身玄鱼,渡过连鹅毛都浮不起的弱水;又化成长有双翅的白马,飞过烈焰腾腾的火山”,面对极端艰险的环境,他毫不畏惧,凭借勇气跨越障碍盗取息壤,展现了勇敢的特质。第④自然段中,面对鸟“天帝会惩罚你”的警告,鲧坦然回应“只要能把人类从洪水中救出来,就算千刀万剐也值得”,明知盗取息壤会触怒天帝、面临严惩,仍坚持为百姓治水,体现了他为苍生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故这是一个心系百姓、不畏艰难、勇于牺牲、执着坚定的鲧。12.本题考查的是神话故事。写出你读过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故事,任写几个即可,答案并不唯一。示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古希腊神话故事:《宙斯与普罗米修斯》。13.本题考查的是找关键句。从文章中任选两处你觉得描写的是神奇想象的句子,答案并不唯一。示例:文章第②自然段的“鲧想起来了,息壤是天帝的宝物,只要撒一点在地上,它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大山,挡住洪水。”“息壤”这种能“不断生长”的宝物是完全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会自行生长的土壤。神话通过这种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解决洪水难题的关键道具,既体现了古人对“治水”的美好愿望,也让故事充满奇幻色彩。文章第⑤自然段的“鲧抓一把息壤向洪水撒去。息壤一落水立刻生出很多泥土,积成堤,堆成山,逼得洪水向后退去。”息壤能自动生长成堤、山,是虚构的神奇宝物,这种想象让治水过程充满奇幻色彩,展现了神话的独特魅力。14.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山崩地裂 15. 从远到近 从远处 再近些 越来越近 16. 声音 形态 17. 比喻 夸张 18. 白线 水墙 战马【导语】这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段颇具艺术感染力。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通过听觉(隆隆声)和视觉(白线、水墙)的双线描写,生动展现潮水奔涌的壮观景象。比喻手法的运用尤为出色,将浪潮比作战马、水墙等,既形象又富有气势。短句的节奏感与潮水推进的动势相得益彰,特别是“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等四字短语的运用,强化了排山倒海般的视觉冲击力。全文通过多感官描写和动态刻画,成功营造出令人震撼的现场感。1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默写。书写时注意“鼎”“静”“接”“裂”的正确写法。15.本题考查对文章观察顺序的理解与信息提取能力。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第②自然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文中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以“从远处”点明最初的观察位置;接着“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再近些”体现了观察视角向近处的移动;最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越来越近”进一步强调了浪潮不断逼近、观察距离持续拉近的过程。“从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这三个词组串联起了浪潮从远处出现到逐渐靠近的整个观察过程,完整展现了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视角,逐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的壮观景象。16.本题考查对文章描写角度的把握。作者是从声音、形态这两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中对声音的描写十分生动,比如文中第①自然段“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一开始就用“隆隆的响声”和“闷雷滚动”的比喻,让读者先从听觉上感受到大潮的到来;随着大潮逼近,又有第②自然段“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声音的震撼力。而在形态方面,作者同样细致刻画,先是第②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展现了大潮初现时的样子;接着第②自然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描绘出浪潮靠近时的壮阔形态;最后第②自然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大潮奔腾而来的磅礴气势。这声音、形态两方面的描写相互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17.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将浪潮比作千万匹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浪潮奔腾时的形态和磅礴气势,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山崩地裂”以及大地被震得颤动,对大潮声音的威力进行了极度夸大,强调了声音的巨大和震撼力,这两种修辞手法相结合,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有力地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18.本题考查对文章比喻修辞的识别与理解。语段中作者巧妙运用比喻,赋予浪潮鲜活又震撼的形象。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可知,此时浪潮初现,作者将其比作“白线”,那细长的一抹横在江面与天际之间,让我们仿佛看到远处浪潮如一条灵动的白线,正缓缓勾勒出大潮来临的初始轮廓,带着一种神秘而新奇的意味。文中第②自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随着浪潮推进,作者又把浪潮比作“水墙”,那高高涌起、翻滚着的浪头,真如一堵坚固又雄伟的墙矗立在江面,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浪潮的磅礴气势与雄伟之姿。文中第②自然段“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当浪潮近在眼前,作者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瞬间,那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画面跃然眼前,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尽显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19.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未几 霎时间 粉红色 紫红 时间 2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映射在天空和大海中的金光比作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金光的明亮耀眼、光芒四射,以及其充满动态和活力的特点,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北戴河日出时景色的壮美与热烈。 21. ① 文中“在北戴河那著名的二十四景中,最美妙最壮丽的景致,要算在东山鹰角亭上看到的日出了”最能体现作者对北戴河日出的情感。此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北戴河日出的高度赞美,“最美妙最壮丽”鲜明地展现出作者对其喜爱与赞叹之情。 文章描写日出过程中,多次运用了动态描写,这样写对表现日出的魅力有什么作用? 22.黎明时海面暗沉,硕大紫红的太阳在海天相接处蓄力,随后一跃而起,搅得海水橙红、波光闪耀,边上升边变亮,染亮天空。太阳跃出瞬间有“噗”的破水声响,紧接着海风呼啸,人群惊叹声不断,交织成一曲日出乐章。【导语】这篇《北戴河日出》极具感染力。开篇直抒胸臆,点明北戴河日出之美妙壮丽。行文紧扣时间线索,从凌晨出发写起,依次展现天色渐明、霞光初现、金光乍绽直至太阳磅礴升起的过程。作者巧用色彩描绘,粉红、金黄、紫红等交相辉映,动词运用精妙,“跃”“顶”等赋予太阳力量。全文生动呈现日出盛景,让读者仿若亲见。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稍待片刻,就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霞光立即染遍大海”可知,稍待片刻,霞光是粉红色的;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未几,霞光中渐渐裂开一线金黄的缝隙。这缝隙越来越宽,越来越长,横亘在地平线上,放射出万道金光。这金光映射在天空和大海中,像一团火焰似的热烈地燃烧着。”可知,未几,霞光出现金黄缝隙,随后金光如火焰燃烧,整体呈现从金黄到火红的色彩变化;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过了一会儿,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的远方,在那好像燃烧着火焰的大海的远方,一轮巨大的、紫红的太阳仿佛积聚了万钧之力,一跃而起,顶出了海面扶摇直上。”可知 ,过了一会儿,太阳的颜色是紫红的;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霎时间,太阳由紫红而玫瑰,由玫瑰而火红,把大半边天上的云霞映得红彤彤的,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可知,霎时间,景物颜色呈现“红彤彤,布满金光”的状态。文章在描写北戴河日出过程中,使用了一系列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像“稍待片刻”“未几”“过了一会儿”“霎时间”。通过这些词语,依次展现了从凌晨准备去看日出,到日出前天空霞光颜色的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升起的整个过程。因此,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20.本题考查句子分析和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这金光映射在天空和大海中,像一团火焰似的热烈地燃烧着。”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映射在天空和大海中的金光比作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 。把无形的、抽象的金光通过具体可感的火焰这一形象展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金光的浓烈、耀眼与充满活力的状态,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金光的视觉冲击力和热烈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画面感。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阅读策略和方法。问题①:要找出体现作者对北戴河日出情感的句子,需关注能直接表达喜爱、赞美等情感倾向的语句。示例: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在北戴河那著名的二十四景中,最美妙最壮丽的景致,要算在东山鹰角亭上看到的日出了”可知,此句直接表明作者认为北戴河日出是当地二十四景中最美妙壮丽的,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北戴河日出的赞美与喜爱之情。问题②:理解“海上大道”的所指,要结合其所在段落上下文,看它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事物。示例:文章第⑥自然段中的“海上大道”指的是太阳升起后,其金光在海面上铺就的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光带,它从远处的海面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问题③:回答此问题需调动生活经历,回忆看日出的地点并描述印象,可从景色特点、自身感受等方面入手。示例:我在泰山看过日出。凌晨登山,当太阳从云海中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向山峦,云海被染成五彩斑斓的颜色。那壮观的景象让我震撼,仿佛置身于仙境,也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那种磅礴的气势至今难忘。提出新问题时,可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主题深化、内容关联拓展等角度出发。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作者在描写日出时,多处运用了色彩的变化,这些色彩描写对表现日出的壮美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2.本题考查情景写话。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一轮巨大的、紫红的太阳仿佛积聚了万钧之力,一跃而起,顶出了海面扶摇直上。”可知,“一跃而起,顶出了海面扶摇直上”描绘了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从视觉角度想象,可着重细化太阳的色彩变化,如紫红如何逐渐变亮、变红;太阳跃出海面时周围海水的变化,比如被染成橙红色,泛起金色的波光;天空因太阳升起而产生的色彩过渡,从深蓝到浅蓝再到被霞光染成橙黄等。从听觉角度,基于海边日出场景,联想可能出现的声音。太阳突破海面瞬间,推测可能发出的声响;考虑海风这一海边常见元素的声音特点;同时,别忘了人群面对壮观日出时的反应声音。示例:破晓前海面一片灰暗,巨大的紫红太阳在海平线若隐若现。转瞬,它集聚力量,奋力一跃,顶破海面,橙红光芒瞬间四溢,天空被迅速点亮。太阳跃出时发出沉闷的“嘣”声,紧接着海风“呜呜”刮过,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热闹非凡。23. √ × 24.240 25.C 26. D 拙政园的设计精妙,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体现了中式园林的审美特点,因此这条文案最能体现拙政园的特色。【导语】这篇阅读文章以拙政园为背景,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详细介绍了拙政园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和特色。文章结构清晰,信息丰富,既有表格形式的景区信息,又有文字描述,便于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题目设计紧扣材料,考察了学生的信息提取、判断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融入了对园林文化的理解。整体上,文章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能激发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兴趣,体现了文化与知识的结合。2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1)根据材料二,拙政园内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因此可以直接从拙政园入口进入苏州园林博物馆。此说法正确,故画“√”。(2)根据材料二,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且整体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并未提到只有东园保留。此说法错误,故画“×”。2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减免规定,6周岁以下儿童免费,“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半价,60周岁(含60周岁)~70周岁(不含70周岁)老人实行半价优惠。”和门票价格规定,十一期间属于旺季,门票价格为80元/位。爷爷(65岁):半价优惠,40元。爸爸(38岁):全价,80元。 妈妈(37岁):全价,80元。小南(11岁,身高1.5米):半价优惠,40元。 妹妹(5岁):免费。总费用:40+80+80+40+0=240元。2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C.材料一中开放时间信息“7:30-17:30(3月1日-11月15日);7:30-17:00(11月16日-次年2月29日)”可知,拙政园在暑假期间(即旺季)的开放时间为7:30-17:30,小南提到“一直玩到深夜”与事实不符。故选C。2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和开放性作答。①结合材料二“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设计精妙,一步一景。”可知,“一步一景”与“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完全对应,“设计精妙”与“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相呼应。因此最合适的文案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故选D。②D项文案“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准确描述了拙政园设计精妙、景色变化丰富的特点,与材料二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设计精妙,一步一景”的描述相契合。同时,“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表达了对中式园林美学的赞美和信任,与拙政园作为江南古典园林代表作的地位相称。因此,D项文案既符合拙政园的特色,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赞赏。27.(1)B(2) B D A(3)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呢? 植物的种子(4)“一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只是部分种子的内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不是所有的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删去,表达则不够严谨,而且改变了句子的意思。(5)①美妙变化:一些植物种子后代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果实变大,抗病性增强……②神奇用途:食用,药用,美化生活,绿化祖国,保持水土……【导语】这篇文章以“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为主题,生动地讲述了植物种子在太空旅行中的奇妙经历及其对农业和科学的深远影响。文章结构清晰,通过具体事例和科学解释,展现了太空育种技术的独特魅力和实际应用。语言通俗易懂,既有科普性又不失趣味性,尤其通过对比和举例,增强了说服力。结尾点明科学家的辛勤付出是“真正的魔法师”,升华了主题,体现了对科技进步的赞美与期待。整体而言,文章既具知识性,又富有人文关怀,是一篇优秀的科普读物。【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根据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优点。”可知,果实大不是它们普遍具有的优点。故选B。(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①结合所给句子,抓住关键词“一米长”可知列举了具体的数字,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B;②结合所给句子,抓住关键词“栽培后结出的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可知将果实进行对比,采用了作比较的是作比较说明方法,故选D;③结合所给句子,抓住关键词“如,果实变大,抗病性增强,而有一些变化则相反。”可知列举了具体的例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A。(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根据自己实际选择问题类型并提问即可。读文章的题目,我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答:这个题目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在浩瀚的太空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中“一部分”这一词语意思为:整体中的一个局部。“一部分”这个词不能删去,因为“一部分”说明的是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不是全部改变,如果去掉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谨性。(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优点。”;第③自然段句子“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育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新的太空品种。”;第④自然段句子“例如,太空黄瓜里铁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大大提高;太空葫芦可以长到一米长; 太空辣椒不仅个大味美,还结出了漂亮的黄色甜椒和红色甜椒。另外,因为太空蔬菜抗病力强,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很少使用农药。它们是有益健康的绿色蔬菜。”;第⑤自然段句子“于是就有专家打算从太空菜葫芦里提取苦瓜素,研制治疗糖尿病的良药。还有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培育更美更新奇的太空花卉,美化我们的生活。此外,人们还希望通过太空育种,获得耐旱、耐盐碱的新草种、新树种,用来更好地绿化祖国,保持水土。”这些句子分析概括可知:太空旅行归来的植物种子有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变化,神奇的用途包括:太空蔬菜已经走上餐桌、研制药品、培育太空花卉、培育新草种、新树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