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墨子
兼爱
导入新课
导入
现代的中国,有“中国梦”,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先秦时代的智者,也发挥着他们的智慧,畅想着一幅幅社会蓝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墨子的理想世界。一起学习这篇《兼爱》。
导入新课
导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
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
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
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了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课前预习
《墨子》其书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课前预习
作者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课前预习
非儒即墨
显 学
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
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提到中国文化主流的时候,往往“儒道”并称,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没有这样的并称,当时最显著的两个学派是“儒墨”或“孔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墨家是非常显赫的。然而在后代,一直到清代以前,研究墨子的人却非常少,墨家为什么在后世逐渐没落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
明确字音。
譬(pì) 弗(fú)
恶(wū)施不孝
恶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任务单
1、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和停顿。
2、概括全文内容,并梳理结构层次。
3、找出每段中心句。
4、翻译全文,注意文中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学 · 整体感知
1.范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3.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诵读感悟
学 · 整体感知
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解 题
兼爱:无亲疏远近,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爱。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文章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段: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
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
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精读课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然:这样。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第一段
第一段
圣人①以治天下为事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③,焉④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⑤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⑥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⑦?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①古时对君主的尊称②事务③起源的地方,由何引起④于是⑤治疗⑥不⑦这样。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明确: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本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指出要治理好混乱的天下,就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像医生只有知道了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此处用形象、通俗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并以此来引起下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当:同“尝”,尝试。
察:明察,考察。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第二段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①乱之所自起。当②察乱何自起③?起不相爱④。臣子⑤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⑥,不爱父,故亏⑦父而自利⑧;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①考察②同“尝”,尝试③由什么引起④互相关爱
⑤臣下和儿子⑥“爱自”,爱自己⑦使受损失⑧使自己得利、获利。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①父之不慈②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①即使 ②慈爱
【译文】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哥哥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国君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关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全、齐全。
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①者,亦然。盗爱其②室③,不爱异室④,故窃⑤异室以利其室;贼⑥爱其身,不爱人,故贼⑦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①偷窃和抢劫财物的人。盗:小偷;贼:强盗。
②自己的 ③家 ④别人的家 ⑤偷窃。
⑥名词,强盗。 ⑦动词,伤害。
【译文】即使是天下偷窃和抢劫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小偷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强盗爱自己,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关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①、诸侯之相攻国②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③,具此④而已矣。
①卿大夫的封地 ②诸侯的封地。
③纷乱之事 ④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译文】即使是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占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扰乱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占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 这些乱象是如何产生的?
①“子不爱父” “亏父”
“弟不爱兄” “亏兄”
“臣不爱君” “亏君”
②“父不爱子” “亏子”
“兄不爱弟” “亏弟”
“君不爱臣” “亏臣”
③“盗不爱异室 “窃异室”
“贼不爱人” “贼人”
④“大夫不爱异家”
“乱异家”
“诸侯不爱异国”
“攻异国”
不相爱 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第三段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①天下兼相爱②,爱人③若④爱其身,犹⑤有不孝者乎?视⑥父兄⑦与君若其身,恶⑧施⑨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⑩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
①假使,假如,如果. ②全部相亲相爱 ③爱别人④像,如. ⑤还,仍. ⑥看待,对待. ⑦父亲、兄长 ⑧相当于“何”,怎么. ⑨实行,施行. ⑩弟弟、子女 同“无”,没有.
【译文】考察这是由什么引起的?都起于不互相关爱。如果天下全部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顺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顺不慈爱就没有了。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译文】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译文】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制造混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占?因此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译文】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占,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顺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则:就。
劝:鼓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第四段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①得不禁恶②而劝③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④恶则乱。故子墨子⑤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①怎么 ②憎恨,讨厌,厌恶。 ③鼓励、劝勉。 ④相互 ⑤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的人全部相亲相爱就能治理的好,互相憎恨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拓展发散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明确】: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明确】: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分析《墨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明确】:《兼爱》先指出议论的重点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举例论证
文章在论证方法上,善用类比手法,“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需要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
分析《墨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文章在句式运用上也进行了创新。《墨子》爱用四言对句,爱用短语又善于根据表达需要,灵活交替使用长短句。它又特别喜欢用设问句,而且用得很艺术。有时是先用问句引起议题,再用一连串排比句展开论述;有时是一个问句之后紧接一个答句,反复一问一答,把问题层层引向深入,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跟着它的思路走,从而赞同它得出的结论。
比喻论证
【明确】: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1.文辞平实质朴。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假设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本文的写作特色:“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儒家“仁爱”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爱”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文章论证结构】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墨子提出的“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
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的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
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小 结
兼爱
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
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2)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视人家国若其家国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结构导图
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 就在人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怎么从兼爱思想的角度来批驳呢?
巴黎圣母院之殇
兼爱思想帮助我们
化解冲突,创造和谐;
缓和冲击,建立平衡。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