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及二氧化碳的性质1.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CO2压入地下实现碳封存,CO2分子间隔变小、运动停止B.途径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途径②会使海水酸化D.化石燃料燃烧使CO2排放量增加2.将充满空气的气球放置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气球沉入底部(如图甲)。若要使气球位置出现图乙中的变化,可以将密闭容器中的空气换成下列气体中的 ( )A.氢气 B.甲烷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3.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作燃料 B.参与光合作用C.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 D.制碳酸饮料4.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酸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石蕊反应变红5.某小组同学研究等体积的水和澄清石灰水分别吸收CO2的效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水吸收CO2的效果B.两种液体吸收CO2的过程均只发生了物理变化C.澄清石灰水比水吸收CO2的效果好D.紫色石蕊试液加入吸收了CO2的水中会变红6.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1)如图A所示,点燃两根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如图B所示,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C所示,打开瓶盖,迅速将烧杯中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少许蒸馏水倒入软塑料瓶中,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出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已知图1反应条件为常温,图2转化1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B.守恒观:图1中物质X和图2中物质Y为同种物质C.微粒观:绿色植物发生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D.变化观:“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循环中水分子的数目改变8.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材料的过程,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如图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部分途径:(1)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化工产业中,常用原子经济百分比来衡量工艺效率,公式是:原子经济百分比=×100%。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 。(3)除图中实例外,请列举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指出其应用的性质: (答一条即可)。(4)践行绿色理念,共建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C.废弃电池深埋地下 D.大力发展燃煤发电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双碳目标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不需要选用的仪器是 ( )2.如图是小明在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碳制取时的主要操作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操作收集气体时集气瓶瓶口应向下 B.实验操作完全正确C.c操作先握住试管,再把导气管放入烧杯中 D.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cabde3.化学实验是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化学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Ⅰ.制取气体(1)甲组同学用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装置字母),鸡蛋壳应放置于 (填仪器名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物理性质。(2)已知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乙组同学在常温下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氢气,请填写所选装置导管口字母的连接顺序: 。Ⅱ.验证性质(3)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 。(4)丙组同学用装置G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 ,此实验可推知二氧化碳的用途是 。4.下列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B.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D.开发新能源,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5.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1)CO2排放增多,主要是煤、天然气、 等化石燃料的燃烧。(2)物理固碳:某实验基地通过将气态CO2压入地下变为液态CO2,实现CO2的封存。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此过程发生的主要改变是 。(3)化学固碳:加压水洗法固定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生物固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生成葡萄糖与氧气。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该反应与(3)中的反应物相同,但产物却不同,其原因是 。(5)减少碳排放,树立“低碳”理念。写出生活中的一种具体做法: 。6.【多选】某兴趣小组将压强传感器连接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如图1),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C.c点对应的操作为关闭活塞D.该发生装置不能用于控制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制氧气的发生和停止7.回答问题。(1)实验室制取CO2及性质检验ⅰ.仪器B的名称是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图1中 (填字母)组合,与图2的发生装置具有相同的优点,其优点是 。ⅲ.用图2装置制备CO2并验证其性质。烧杯中的现象是 ,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检验CO2时,将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填“b”或“c”)端与胶皮管a连接。(2)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与应用ⅰ.碳捕集:采用物理方法——“冷甲醇洗法”。通过加压降温用甲醇捕集废气中的CO2,若将CO2从甲醇溶液中分离出来,需进行的操作是 。ⅱ.碳利用与封存:将超临界CO2注入地下孔隙,将原本难以开采的游离石油“挤出”,驱油的同时将CO2封存。石油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资料:超临界CO2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强下,CO2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状态。下列对超临界CO2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a.与CO2的组成不同 b.不可燃、不助燃 c.与干冰相比,分子间隔不同答案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及二氧化碳的性质1.A 2.C 3.A 4.C 5.B 6.(1)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澄清石灰水进入试管中且不断上升,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3)软塑料瓶变瘪,瓶中溶液变红 7.A 8.(1)略(2)46% 。(3)灭火;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答一条即可)。(4)AB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双碳目标1.D2.D 3.Ⅰ.制取气体(1)B 锥形瓶 密度比空气大(2)bfgd 。Ⅱ.验证性质(3)略(4)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于灭火 。4.B 5.(1)石油 (2)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3)略(4)反应条件不同 。(5)乘坐公交车出行(合理即可) 。6.BD 7.回答问题。(1)ⅰ.锥形瓶 ⅱ.AD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ⅲ.气球飘起 c (2)ⅰ.降压、升温 ⅱ.不可再生 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