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训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训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
“社恐”作为盾牌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社交边界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比如,2020年11月,一个名为“日常注重边界感”的豆瓣小组成立,至今已超过10万名成员;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中,李雪琴和郭麒麟默契地道出了“我不来麻烦你,但请你也不要来麻烦我”的处世哲学,这一强调“边界感”的现代社交潜规则迅速登上网络热搜,引发了4.6亿国人的共鸣;为了在生活中维系边界感,摆脱无用社交,青年人开始钻研“糊弄学”“推辞学”,越来越有意识地“断亲”,甚至干脆给自己贴上“社恐症”的病理标签。
边界感是指个体能察觉出人际界限的感知力,标志着对社交边界的重视程度。首先,社交边界并不单单指空间意义上的身体边界。比起空间上的身体距离,社交边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适宜的心理距离,更多指涉了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这种心理意义上的边界会根据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彼此之间的情感态度而伸缩,也会决定空间意义上的社交距离。其次,社交边界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其划分以个体为中心,针对个体之外的所有互动对象,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等亲属,因此也被称为“自我边界”。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将自我边界直观地表述为“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再次,社交边界并不是社交壁垒,建立社交边界并不意味着拒绝沟通和交流。社交边界就像皮肤,既具有阻止外界侵入的防御性,又保证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透性,为个体提供良好的内环境,以此来维持个体社会交往的心理稳态。
青年社交边界感形成的背后影射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心态的转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秩序与规律。其一,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社会学家鲍曼指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性,原有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再具有约束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趋于断裂。除此之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也弱化了传统社会的互助功能,使青年社交的需求不断减少。其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而个体化趋势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将随之转变。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一方面强调个体是自身人生的创造者和风险的承担者,个体需要奋斗和选择来塑造自己未来的生活;另一方面,使人越来越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推动个体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心态转变。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其三,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
任何文化现象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特定社会中的社会交往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中国人喜欢“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宴酣之乐,追求“儿孙绕膝、家人团圆”,倾向于以“聚”为礼,在亲戚朋友中收获情感支持。“熟人社会”文化下的传统社会模式包含情感性黏稠化和工具性黏稠化两大特点,两者分别以“情”和“利”为主导。情感性黏稠化是指由于感情深厚而造成的关系黏稠化,工具性黏稠化是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社交目的,从而导致的关系黏稠化。情感性黏稠化与工具性黏稠化相互嵌入,工具性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情感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情感性黏稠化;情感性黏稠化能够促进社交的工具性目的达成。“熟人社会”文化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性格基因,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不分公与私。
虽然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变革促使青年追求社交边界感,但传统社交文化在中国人心中依旧根深蒂固。受制于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在中国社会情感性黏稠化和工具性黏稠化的双重作用下,现代青年渴望独立、拒绝黏稠的社交需求依旧难以实现,其追求的个人空间和社交边界与中国社会的社交文化存在矛盾与冲突,使青年越来越受困于这种过于渗透的社交边界之中。
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催生出更深刻和自由的精神需求。在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中,对于合作的需求使得人们选择群居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密集交往让人与人之间没有隐私和秘密,自然也就不在意所谓的个人边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意识的变迁,使人的发展趋向于个体化,社会身份的区隔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异质性,人们开始树立起自我意识,建立起个人边界。
在当下社会,面对传统社交文化造成的困境,我们需要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建构现代社会亲密且独立的社交边界观。在现代边界观的建构中,把握好“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若过度追求独立,生成独立但不亲密的人际关系,现代边界观将会发生异化,人们将丧失内生的社会需求,进而导致伦理关系网络的断裂。更严重的是,发轫于个体社交层面的问题,还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层面的非预期性后果,如:社会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主义排他、社会信任瓦解,现代化所导致的“陌生人社会”将会陷入道德沦丧、人情淡薄的深渊;道德责任悬浮化,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温度;社会排斥与社会区隔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断裂,致使现代社会失去抵御不确定风险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过度强调边界感可能带来的群体性孤独与社交部落主义。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指出:“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边界感的缺失。”只有在一个尊重边界、公平正义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做到真正自由地去成为最好的自己。
(节选自《中国青年研究》)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社交边界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见“社恐症”已成为青年人常见的病理特征。
B.社交边界更多指涉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因此越过社会边界、入侵个人空间的行为必然会使人焦虑和不适。
C.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聚在一起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重视“熟人社会”,在群体中通过感情的联络获得人际支持与力量。
D.传统社交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现代青年拒绝黏稠社交的需求依旧难以实现,且越来越受困于过分渗透的社交。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列举典型的事例、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呈现了青年人重视边界感这一普遍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
B.第二段引用心理学家的表述“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表明自我边界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其范围具有客观性。
C.文章将传统社交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社交需求进行对比,指出了现代青年在社交中面临的困境,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D.本文的论述语言准确严谨,同时不失形象生动,如用“皮肤”“屏障”比喻社交边界,用“黏稠”具象人际关系。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社交边界感的形成,影射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心态的转变,即流动的现代性、个体化趋势、自我保护心态。
B.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合作的需求,人们选择群居生活,密集的交往使得人们不需要个人边界,现代文明则不然。
C.如果过度追求独立,现代边界观发生异化,就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主义排他、社会信任瓦解、情感联结断裂等社会层面的非预期性后果。
D.现代社会中,要实现真正自由地去成为最好的自己,需要建构尊重边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把握“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尺度。
4.作为一篇社科论文,全文说理层次清晰明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处现代转型期的青年应如何面对社会交往?请依据本文说说你获得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清朝末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面八股取士,一面大兴文字狱,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材料二:
韩非子①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
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
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一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②叟,急慕而思效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其朝夕食,无余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选自刘基《种树喻》)
【注】①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荀卿弟子,后至秦国,被李斯陷害而死。②窭(jù):贫穷,贫寒。
材料三: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文人画士A心知B其意C未可D明诏大号E以绳F天下之梅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穷尽。《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中的“穷”与此处含义不相同。
B.故,所以。《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中的“故”与此处含义不相同。
C.而,你的。《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中的“而”与此处用法不相同。
D.字,抚养、养育之意。成语“待字闺中”中的“字”与此处含义不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第二段用“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
B.材料一运用排比手法,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C.材料二为了回答韩王提出的“用人”问题,公叔用“松楠栝柏”喻指人才,“柽柳朴樕”树喻指常人或平凡的人、普通的人。
D.材料三采用比喻手法,指明了“养树”与“养人”的相似性,通过对话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把官吏扰民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0.三篇材料都与种植植物有关,试比较三篇材料在思想上的异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然而小河也渐渐瘦了。水车的尾巴接长了一节,它也不像个精壮的小伙子,却像个瘦长的痨病鬼了。叶子板很费力似的喀喀地滚响,滚到这瘦的小河里,抢夺了半口水,有时半口还不到,再喀喀地挣扎着上来,没有到顶(这里是水车的嘴巴),太阳已经把带泥的板边晒成灰白色了。这样过了两天,水车的尾巴就不得不再接长一节。可是,像一个支气管炎的老头子,它咳得那么响,却是干咳。叶子板因为是三节了,滚得更加慢,更加吃力,轧轧的响声也是干燥的,听了叫人牙齿发酸。水车上的人,半点钟换一班。他们汗也流完了,腿也麻木了,用了可惊的坚强的意志,要从这干瘪的小河榨出些浓痰似的泥浆来!轧轧轧,喀喀喀,远远近近的无数水车愤怒地悲哀地喊着。
下列句子中括号的用法与文中括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B.能源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粮食、人口、环境)之一。
C.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D.扶持水车倚塍畔,翻翻龙脊超双踵。(蔡襄《和王学士水车》)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 ,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徒劳无功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以偏概全
B.隔靴搔痒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以偏概全
C.隔靴搔痒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掩耳盗铃
D.徒劳无功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掩耳盗铃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好听,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犹如天籁。之所以如此动听,是因为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为基础而谱就,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包含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当音乐响起时,美妙的乐声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欣赏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身临其境。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欣赏,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虽然歌词借鉴了古诗文,但又不像文言文那样晦涩难懂;虽然旋律吸收了传统戏曲元素,但又不像戏曲音乐那样拖沓缓慢。由于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的缘故,国风音乐才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呈现出清新的面孔。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国风音乐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的缘故,才呈现出清新的面孔,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B.国风音乐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才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呈现出清新的面孔。
C.国风音乐由于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的缘故,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才呈现出清新的面孔。
D.国风音乐由于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才呈现出清新的面孔,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四、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遇到各种麻烦。有些人怕麻烦,反而麻烦越来越多;有些人不怕麻烦,麻烦反而变少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
①提出问题:先提出当代青年人重视边界感的现象。
②分析问题:然后分别从边界感的内涵、形成逻辑、面临的困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③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策略。 5.①拥有个人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边界;
②建立亲密且独立的人际关系,警惕群体性孤独;
③社会转型时期,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让社交符合价值多元的时代精神。
6.ACE 7.C 8.D 9.(1)如今君王用人的方法也是这样,不等他老练成熟,在他还不能担负重任就以法杀了他,栋梁之材用尽了。
(2)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0.相同点:三篇均批判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主张顺应天性。
不同点:《病梅馆记》抨击审美标准对人才的扭曲;《种树喻》强调要长期培养栋梁之才,反对急功近利;《郭橐驼传》反对政令烦苛,提倡无为而治。
11.B
12.B
13.D
14.例文:
麻烦的辩证法
生活中,麻烦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却陷入更深的泥沼;有人直面相对,反而柳暗花明。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人与麻烦相处的深刻辩证法。麻烦不是单纯的阻碍,而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特殊馈赠,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姿态面对它。
逃避麻烦的人往往陷入恶性循环。那些被搁置的麻烦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在潜意识中不断发酵,消耗更多心理能量。就像一位拖延症患者,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越是逃避,压力越大,最终陷入更深的焦虑。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贬谪黄州时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正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让他将贬谪的麻烦转化为创作的源泉。
主动解决麻烦则能开启良性循环。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曾说:“当你遇到问题时,把它拆解成足够小的部分,然后逐个击破。”这种化整为零的思维方式,正是处理麻烦的有效策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面对浩瀚的药材知识,他没有被吓倒,而是走遍千山万水,尝遍百草,最终完成这部巨著。主动解决麻烦的过程,往往能培养出意想不到的能力。每一次对麻烦的克服,都是对自身潜能的开发。
更深层次看,麻烦是成长的催化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麻烦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激发创造力。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难题,正是这个“麻烦”促使他提出量子理论,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没有麻烦的磨砺,人类文明可能停滞不前。那些看似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往往是通向新高度的垫脚石。
当代社会节奏加快,麻烦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信息过载、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瓶颈,这些新型麻烦需要新的应对智慧。将解决常见麻烦的方法内化为本能反应,才能腾出精力应对新挑战。建立系统思维,区分轻重缓急,培养抗压能力,这些都是现代人必备的麻烦应对策略。
面对麻烦,最智慧的态度是保持辩证思维。既不盲目乐观地认为所有麻烦都能轻易解决,也不悲观地认为所有麻烦都不可战胜。中国古代哲学讲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提醒我们麻烦与机遇往往并存,在麻烦中磨砺,在解决中成长,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