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的暴政”,可能导致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飙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
D.项额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附近消失 B.②重建附近 C.③尤其重要 D.④从而做到
5.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记
(日本)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肩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
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夜宿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
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救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
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传出人声:“好险,好险。”
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
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
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
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
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
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惟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
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
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
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
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
诵完旧作,李征自嘲——
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
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
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高自做,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祥。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
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
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
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道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
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
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
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惟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
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
(徐建雄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后来又放下了自尊,求朋友帮忙照料,可见他对妻儿确实是真爱。
B.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
C.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的情感。
D.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讲述“变形”的故事,前者侧重探讨人心的幽微,后者将批判指向社会对人的异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少年得志转到抑郁发狂,由途中遇虎转到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短短几段中一再跌宕起伏,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小说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C.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目的是一再蓄势,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D.无论是李征化虎还是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8.在对话过程中,身为李征唯一挚友的袁傪表现出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小说梳理概括。
9.“诗”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关键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以F为迂远G而阔H于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举,攻克、攻举之意,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含义相同。
B.而,如果,表假设的连词,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含义相同。
C.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族的统称,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泛指中原以外各族。
D.受,传授、教授之意,与《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三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①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②。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本诗写于徐州任上。②香雪,指杏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题目,既写月与花,又写人与酒,物与人相衬,情与景相融,与《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江、花、月、夜来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寻幽人”的“寻”字富有意趣,写出明月为主,诗人为客,明月居然入户来寻幽人,引出下文诗人提起衣袍月下漫步的行为。
C.“炯如流水”写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后,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
D.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在看书时,看到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想起了《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 。”
(2)一个宁静的夜晚,月色如洗,小欣漫步在花树繁茂的江畔,眼前的美景使她不由得想起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
(3)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大学之道》中表现获取知识路径的句子是“ ”,采取此路径就有所收获的句子是“ ”。
(4)李白的《将进酒》中呼应“惟有饮者留其名”,用曹植痛饮的典故,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 ① 。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我 ② 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 ),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 ③ ,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诗人的诗句最适合填到括号中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口中的“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
B.李商隐口中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网友说,感觉大脑好像动不动就“卡壳”,打开柜子就忘了要拿什么,走进厨房又忘了要找什么,刚交代的事不设置提醒的话转身就忘……这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证明,记忆力减退已经逐渐向年轻人侵袭,年轻人记性不好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
A ,包括长期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空气、烟酒过量、过于依赖电脑等;长期过分地焦虑忧郁、心理压力过大也可以使记忆力减退。但这些健忘并非真正的记忆缺损。①这种记忆障碍是大脑过度疲劳导致的注意力下降,②对记忆产生了干扰,③导致识记的过程不牢固,④不能保持长久,⑤不存在大脑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害,⑥因为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很多人觉得记忆力是天生的,然而许多记忆超群的人,并非都是天赋异禀。记忆力是可以锻炼的,我们可以帮大脑做做“脑体操”。增加记忆力的具体方法很多,总体来说就是要多用脑,越用就越能够开发脑功能,越不用就越可能更早衰退。具体而言,可以学习新知识,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一种新的技能,绘画、园艺或者厨艺等等。我们还可以 B 。比如,回忆一天的细节,这种增强记忆的锻炼你可以每天在入睡之前进行。想象你的一整天是一盘电影胶片,现在正在倒着放映,就像倒退着走路或说倒话,倒着回顾你一天中的每一时刻。或是回忆一间你非常熟悉的房间,想一想房间里都有什么,门窗朝哪开,家具都摆放在哪里,墙上挂有哪些装饰品,暖气片和电灯开关在什么地方等等,要回忆得尽量完整无缺。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不动”一词表达了网友对大脑“卡壳”现象频繁出现的不满。
B.“专利”一词加引号是因为运用的其他领域的名词,表示特定称谓。
C.“并非都是”中的“都是”一词,可以删去,不影响句意表达。
D.“似乎”“比如”“就像”三个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各不相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余华说:“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6.B 7.C 8.①多年不见,他听到声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②常人遇虎退避,他却立在道旁与虎对话,对友人充分信任。③他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不足,既懂诗也了解友人。④他听友人讲述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⑤他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是重情重义的人。⑥他身居监察御史的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 9.①小说以中国唐朝为故事背景,“诗”是当时常见的事物,加入这一元素可以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②李征因作诗而辞官,又因作诗而心智迷乱,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传扬其诗作,“诗”贯穿于情节始终。③李征在诗时有着“妄自尊大的羞耻心”,既想留下诗名又忏悔因此疏忽妻儿,“诗”是人物内心各种矛盾的凝聚点。④诗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以“不成长啸”写其远离文人生活,以“但成嗥”写其异化为虎,可以深刻反映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也为小说增加典雅之感。⑤“诗”本是高雅之物,却因主人过分偏执、太想以此换取后世声名而带来巨大的灾难,作者以诗寄寓警世意义。
10.BCE 11.D 12.C 13.(1)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2)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 14.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
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
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15.D 16.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知月惜花,揽衣踏步,在清幽明静的氛围中,诗人内心是愉悦的;中间四句写花间赏乐饮酒,争挽花枝赏花,此时氛围热烈,诗人兴致勃发;后四句情绪渐转低沉,写诗人忧心杯空月落,又想到明日春风恶、花凋零,忧从中来,同时寄寓了诗人命运坎坷的感慨。
17.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18.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②不由自主;③硕果累累 19.C
20.B 21.A.引起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 B.通过细致回忆增强记忆力 22.(1)序号③修改为:导致识记的内容不牢固 (2)序号⑥修改为:所以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