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庄子五石之瓠导入新课导入猜猜他是谁?有人说,他极大,如展翅鲲鹏,击水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遨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有人说,他极小,小如翩翩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不知是自己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自己?导入新课导入《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庄周梦蝶”。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了 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素养课前预习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课前预习作者思想① 人生观:无欲、无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② 自然观: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③ 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④ 生死观:一死生,齐彭殇。课前预习《庄子》《庄子》一书乃是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经》。其中散文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汉文学史纲要》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鲁迅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共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养生主: 指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和主要关键。《庄子·养生主》为庄周所作。课前预习《庄子》庄子的三条鱼北冥之鱼濠梁之鱼相忘于江湖之鱼不要让物欲迷住你的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别让爱扼杀了你的自由。课前预习时代背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庄子和孟子二人是属于同一历史时代的名人,可是在这个乱世,两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步伐。课前预习时代背景《逍遥游》是道家经典《庄子·内篇 》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课前预习时代背景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课前预习人物介绍惠子,又名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做过魏国的相国,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根据《庄子》一书,惠子与庄子是有趣的辩友,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的论题有“大而无用”和“鱼之乐”等。惠子(约前369一前286)相关人物介绍读显身手整体感知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一读:读准字音大瓠 呺 龟絖 贻 掊洴澼 鬻技hùxiāojūnkuàngyípǒupíng pìyù读一读:理解词义通假字起于累土“累”同______,意义:_______。蔂土筐不龟手之药“龟”同______,意义:_______。皲皮肤冻裂洴澼絖“絖”同______,意义:_______。纩丝绵絮做一词多义——“为”为之于未有作为是以圣人无为干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为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制作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读一读:理解词义表假设关系,那么,就。一词多义——“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转折关系,却。则瓠落无所容表因果关系,就。则所用之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词类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种植。聚族而谋之曰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聚集。整体感知学 · 整体感知题目解说五石之瓠计量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瓠(hù)”是葫芦的一种。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划分层次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突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讽惠子固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精读课文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惠子谓①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以(之)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③。剖之以为④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①谓:对……说。②树:名作动,种植。成:成长,长大。实:名作动,结果实(葫芦)。③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④以为:把……当作。【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文意疏通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对……说赠送成长,长大。名作动,种植。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形作名,坚固的程度。宾前,拿起自己。宽大空廓的样子内种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因为击破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曰:“夫子固①拙于用大②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③,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④为⑤。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⑧技百金,请⑥与之。’①固:副词,实在,确实。②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③龟手:龟,同“皲”,皮肤冻裂。④洴澼:在水中漂洗。 絖:同“纩”,丝棉絮。⑤事:营生。⑥请:请允许我。【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文意疏通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实在,确实。形作名,大的东西。创制,制造。擅长龟,同“皲”,皮肤冻裂。有一个…的人在水中漂洗同“纩”,丝棉絮。营生聚集全家人卖译文:庄子说:“你确实在使用大的东西方面笨拙啊!有个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药物的宋人,他家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营生。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请允许我把药方卖给他吧!’商议请允许我定语后置客得之,以(之)说①吴王。越有难nàn②,吴王使之将③,冬,与越人水④战,大败越人,裂地⑤而封之。能不龟手一⑥也,或以(之)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①说:同“悦”,取悦。②难:发难,即发兵侵略,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③将:率领军队。④水:名作状,在水上。⑤裂地:划分出土地。⑥一:同样的。【译文】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文意疏通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同“悦”,取悦。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率领军队名作状,在水上。划分出土地同样的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无定代词,有的人。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①以为大樽②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③之心也夫!①虑:用绳结缀。②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③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文意疏通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用绳结缀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表转折,却。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表顺承译文: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比喻知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后亦常作自喻浅陋的谦词。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 ),其坚( )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落( )无所容( )。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 )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大( )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絖 ( )为事( )。客闻之。(2)五石之瓠赠送葫芦种植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实:盛放 容纳。以之为;把……做成。宽大空廓的样子容得下它的东西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击破同“皲”皮肤冻裂漂洗同“纩”,丝绵絮职业【解释词语 疏通词句】以(之)盛水浆。用大葫芦盛水浆。形作名,硬度。拿起因为实在,确实。形作名,大的东西。请买其方( )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 )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 )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 )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 )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 )而浮乎( )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鬻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同“悦”,取悦;以之悦。带兵割地\化地封赏相同,一样。有人以:凭借以(之)封于 /在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用绳结缀方:药方。制成药涂在手上,冬天可防冻疮。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俗称腰舟。【解说大意】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解说大意】文本解读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说明:(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2)批评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3)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五石之瓠庄子与惠子对待五石之瓠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庄子引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来说明什么?庄子→惠子→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所用之异也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惠子庄子不龟手之药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 →获裂地封侯之赏惠子对庄子发起了“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不认同,于是就讲了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回应。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转换视角,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的价值。庄子为什么要讲《五石之瓠》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文本解读《五石之瓠》的寓意?(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惠子→庄子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不能盛水,也无处安放,毫无作用。从功利角度理解,强调事物在外在使用价值上的“有用” 。庄子: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一个粗笨的器皿,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发挥了大用。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认为“无用” 很可能有大用。拓展发散文本解读结合《逍遥游》其他文段理解本文。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lí 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wǎng 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文本解读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的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形象和追求?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的“无用之大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在文本解读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的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形象和追求?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超凡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庄子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文本解读《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又与《逍遥游》有何联系?宋人:以百金售卖药方客人:取悦吴王获封赏惠子:用葫芦做瓢盛水“知效一官”四种人:执着功名,功利之心,皆有所“待”。《五石之瓠》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以讲述寓言故事的形式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道理。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老子>四章》以逻辑推理为主,大量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抒彩。走近庄子的时代,探究其思想成因。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战国策.刘向书录》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庄子认为“无用”是自我保全的途径,“无用之用”的思想对保全自身、保持精神世界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论语》十二章《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结语五石之瓠答瓠大而无用(明)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客受封土地宋人世代漂洗丝絮问所用之异也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后人评价谢谢观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