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指南针(教学设计) (表格式)(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指南针(教学设计) (表格式)(新教材)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指南针》教学设计
课题 1.3 指南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工具,其核心是磁针(被磁化的钢针);
2. 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是指南针工作的原理;
3. 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如沈括的记载)。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不同形状磁铁(条形、环形)的指向性,归纳“磁铁能指示南北”的共性;
2. 能分析指南针各部分(磁针、外壳、方位盘)的功能,发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维;
3. 能基于实验现象(如磁针静止方向)推理“地球是个大磁体”。
探究实践: 1. 能根据需求设计并制作简易指南针(如水浮法、悬挂法),完成“设计—制作—测试—改进”全过程;
2. 能使用自制的指南针测量方向(如窗户朝向),并记录数据;
3. 能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如指针晃动、指向不准)提出改进方案(如加防风罩、固定方位盘)。
态度责任: 1. 对“自制工具”产生兴趣,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习惯;
2. 体会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文化认同;
3. 意识到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指南针的结构(磁针、外壳、方位盘)与工作原理(磁铁指示方向);能设计并制作简易指南针。
难点: 理解“磁化现象”(钢针被磁铁摩擦后获得磁性);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地球是磁体”的科学结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户外探险迷路的短视频,视频中人物因缺乏方向指引陷入困境,提问学生:“在户外迷路时,怎样才能快速辨别方向呢?”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太阳、北极星、树叶疏密…… 教师追问:“古代没有手机,人们用什么工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指南针’——古人智慧的结晶!”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环节1:认识指南针——结构与功能(8分钟) 任务1:观察指南针,完成结构记录表(结合第2张图“指南针结构记录表”)。 教师分发实物指南针,学生分组观察并填写表格: 结构名称功能描述(结合观察)磁针被磁化的钢针,能自由转动并指向南北外壳(塑料/金属)保护磁针,防止碰撞方位盘(刻度)标注“东、南、西、北”,帮助读取方向悬挂线/支架固定磁针,使其能自由旋转
任务2:讨论“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 教师提问:“磁针是磁铁做的,它为什么总指向南北?”(引导学生回忆前课“磁铁的指向性”:磁铁静止时N极指向北,S极指向南) 学生推理:磁针是磁铁,地球可能是个大磁体,磁针被地球磁场吸引/排斥,从而指向南北。 环节2:制作指南针——设计与实践(12分钟) 任务1:设计指南针(结合第1张图“设计指南针”步骤)。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指南针,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制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材料清单:钢针、磁铁、塑料碗、水、硬纸板等) 学生分组绘制设计图(标注材料、步骤),并分享思路(如“用塑料碗装水,钢针浮在水面”“用硬纸板做方位盘”)。 任务2:制作简易指南针(水浮法,结合第1张图“制作小磁针”步骤)。 教师示范关键步骤: ① 磁化钢针:用磁铁的N极沿钢针同一方向摩擦20次(强调“安全”:轻拿钢针,避免扎手); ② 制作浮具:将塑料碗装水,放入硬纸板(中间戳小孔固定钢针); ③ 测试指向:将磁化的钢针轻轻放在纸板上,观察静止时的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提醒:磁化要“同一方向”,避免来回摩擦导致消磁)。 任务3:改进指南针(结合第1张图“改进指南针”) 。 教师提问:“测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改进?”(预设问题:指针晃动大、指向不准) 学生提出改进方案:加防风罩(纸筒)、固定方位盘(用胶带粘牢)、选择更光滑的浮具(减少摩擦)。 学生改进后再次测试,记录改进效果。 环节3:拓展延伸——科学史与磁偏角(8分钟) 科学家故事:沈括的贡献(结合第3张图“沈括和他记录的指南针”)。 教师讲述:“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四种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缕悬法),还发现指南针‘偏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磁偏角’记录,比西方早400多年!” 学生交流:“沈括是怎么观察和实验的?”(体会“实证”的科学精神) 初步感知“磁偏角”: 教师展示现代指南针(指向略偏东),提问:“为什么指南针不完全指向正南?”(学生结合沈括的故事,初步理解“地球磁场不是完全正对的”)。 设计意图:融入科学史,培养文化认同与科学态度,渗透“地球磁场”的初步概念。
课堂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用“关键词填空”总结: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工具,核心是(磁针)。制作时需要(磁化钢针),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碰撞、减少干扰)。我国古代科学家______(沈括)最早记录了磁偏角,真了不起!”
板书设计 指南针 一、认识指南针 类型:普通、军用、电子 结构:指针(指示)、支架(支撑)、方位盘(辅助)、外壳(防护) 原理:地球是大磁体,利用磁极作用(同极斥、异极吸 ) 二、设计制作 材料:身边物品(钢针、泡沫等 ) 步骤:设计→制作小磁针(磁化 )→组装→测试 三、测试与改进 问题:转动不灵活、易受干扰等 改进:加防风罩、方位盘,优化支架
教学反思 目标达成:学生能说出指南针的结构与原理,完成简易指南针的制作(成功率约85%),但部分小组在“磁化钢针”时操作不规范(来回摩擦),需加强示范。 亮点:结合沈括故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改进指南针”环节培养了创新能力。 改进点:可增加“不同磁化方法对比实验”(如水浮法vs悬挂法),深化对“减少摩擦”的理解;补充“磁偏角”的简单解释(非重点,但可引发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