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无处不在的空气(教学设计) (表格式)(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无处不在的空气(教学设计) (表格式)(新教材)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无处不在的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 2.4 无处不在的空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存在于土壤、岩石、水体等不同环境中;
2.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含义(空气会占据一定体积,排开其他物质);
3.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空气占据空间”性质发明的物品(如轮胎、游泳圈)。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如“杯子倒扣前后纸团是否湿润”),归纳“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2. 能分析实验现象(如“拧开瓶盖后乒乓球浮起”)与“空气排出”的因果关系;
3. 能基于生活现象(如气球难吹大)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探究实践: 1. 能通过“海绵入水冒泡”“户外寻找空气”等活动,观察并描述空气存在的证据;
2. 能规范操作“杯子倒扣入水槽”“压乒乓球入水”“吹气球”等实验,完成实验记录表;
3. 能与同伴合作设计“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简易实验(如用塑料袋装空气)。
态度责任: 1. 对“空气是否存在”“空气有什么用”产生好奇,养成主动观察、提问的科学习惯;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体会“证据意识”的重要性;
3. 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探究空气无处不在,认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性质。 2. 理解风与空气流动的关系,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设计有效实验探究狭小空间是否有空气,精准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引导学生基于实验进行科学思维的深度拓展,如从空气占据空间推理生活中相关应用的原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展示图片风车转动、泡泡飘动、风吹动旗帜等自然景象,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刚刚风车转动、泡泡飘、旗帜动,这些奇妙的景象是怎么产生的呀?这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空气’小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进‘无处不在的空气’的世界!” 接着展示教材开篇的风车、泡泡图片,提问:“大家想想,哪些地方会有空气呢?空气和这些景象又有啥关系呢?” 引发学生思考,快速聚焦本节课主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环节1:寻找空气——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任务1:室内找空气。 教师提供材料:海绵、塑料袋、小铲子、盛有水的烧杯。 实验1:将海绵轻轻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冒泡)。 提问:“海绵里的‘小气泡’是什么?说明海绵里有空气吗?”(学生交流:气泡是空气被水挤出,说明海绵里有空气) 实验2:用塑料袋装空气(教师示范:张开袋口在空气中挥动后扎紧),学生触摸感知。 提问:“塑料袋鼓起来的部分装的是什么?捏紧袋口后,空气能跑出来吗?”(学生总结:空气存在于塑料袋中) 任务2:户外找空气(结合第1张图“户外草地”场景)。 学生分组到教室外(或窗边),用塑料袋、小铲子寻找空气藏身的地方(如树缝、泥土中、花盆里)。 记录要求:用图画或文字记录“哪里有空气”(如“树底下泥土里有空气”“花盆的土块间有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海绵冒泡”“塑料袋装空气”等直观实验,结合户外观察,让学生用证据说明“空气无处不在”,突破“空气看不见但存在”的认知难点。 环节2:实验探究——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任务1:实验1——杯子倒扣入水槽(结合第2张图“将底部塞有干纸团的杯子倒扣入水槽”)。 教师明确实验步骤(PPT展示): ① 杯子底部塞紧干纸团; ② 竖直倒扣入水槽(避免倾斜); ③ 取出杯子,观察纸团是否湿润。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预测→现象→分析)。 现象预设:纸团未被浸湿。 分析引导:提问:“纸团没湿,说明水没进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住了水?”(学生推理: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任务2:实验2——去底矿泉水瓶压乒乓球(结合第2张图“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压乒乓球入水”)。 实验步骤: ① 去底矿泉水瓶竖直压入水槽,乒乓球在水面; ② 观察乒乓球位置(被压在水下); ③ 拧开瓶盖,观察乒乓球变化(浮起)。 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关键现象。 现象预设:拧开瓶盖前,乒乓球被压在水下;拧开后,乒乓球浮起。 分析引导:提问:“拧开瓶盖后,什么跑出来了?乒乓球为什么能浮起?”(学生总结:空气从瓶口跑出,水的空间被释放,乒乓球浮起) 任务3:实验3——吹气球入塑料瓶(结合第2张图“气球放入塑料瓶吹气”)。 实验步骤: ① 气球套在塑料瓶口; ② 尝试吹气球(学生发现难吹大); ③ 用针在瓶身扎小孔,再次吹气球(气球能吹大)。 学生讨论:“为什么扎孔前吹不大?扎孔后为什么能吹大?”(空气从小孔排出,气球内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递进实验(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可控排气空间),逐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对比实验”“变量控制”的科学思维。 环节3:拓展应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生活价值 任务1:观察充气物品(结合第3张图“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 教师展示轮胎、游泳圈、充气城堡等图片,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怎么利用空气的?”(学生交流:里面充了空气,空气占据空间让物品变硬/鼓起来) 任务2:寻找家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物品(结合第3张图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如充气床垫、篮球、气球、喷雾瓶),并分享“我家有,它用空气占据空间来”(如“充气床垫用空气占据空间让我睡得更舒服”)。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空气占据空间”性质与生活物品关联,体现“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课堂 小结 1. 引导回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空气的秘密,谁来说说你都学到了啥?” 让学生自主发言,回顾空气无处不在(大空间、狭小空间都有)、空气流动形成风、空气能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点 。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空气像个‘隐身小卫士’,到处都有它;空气流动起来就变成了风,能让风车转、泡泡飘;而且空气还会‘占位置’,占据着空间,生活里好多有趣的物品,像轮胎、游泳圈,都是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发明的。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当‘空气小侦探’,发现更多空气的奥秘!”
板书设计 无处不在的空气 空气在哪里? 海绵、土壤、空气中(用实验证明) 空气的性质 能占据空间(实验:杯子倒扣、压乒乓球、吹气球) 生活应用 轮胎、游泳圈、充气城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反思 学生能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并占据空间,能举例生活中相关物品(达标率约90%);但部分学生对“占据空间”的抽象概念理解较模糊(如“空气排开的水去哪里了”),需用更直观的类比(如“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其他东西放不进去”)辅助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