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常见天气系统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常见天气系统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如我国华北、江淮、云贵高原)的锋面活动(冷锋沙尘暴、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认识常见天气系统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差异,建立 “区域位置→气团性质→天气系统类型” 的关联认知,理解天气系统与区域气候的适配性。
综合思维:结合锋面示意图与天气数据(气温、气压、降水),从 “气团运动→锋面形成→天气变化”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天气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导致大风降温,准静止锋导致阴雨连绵),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锋面形成实验”(用不同温度的水模拟冷暖气团相遇)、“绘制锋面天气示意图”(标注冷暖气团、降水区域),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观察本地天气预报(如气温、降水变化),判断过境的锋面类型,掌握天气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锋面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寒潮导致农业冻害、梅雨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应对措施(如寒潮前加固大棚、梅雨期排水防涝),认识人类与天气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 “利用天气规律趋利避害” 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锋面系统的类型与天气影响:
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气温、气压、降水),及我国典型实例(寒潮、沙尘暴)。
暖锋:与冷锋的对比(天气变化温和、雨区在锋前),及我国分布区域(东北、长江中下游)。
准静止锋:形成原因(势均力敌、地形阻挡),及我国三类准静止锋的分布与天气(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
锋面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锋面符号、气团运动方向、雨区位置、天气数据(气温下降幅度、降水持续时间)区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如三角符号代表冷锋,半圆符号代表暖锋。
(二)教学难点
冷锋与暖锋的天气差异成因:学生易混淆两者的降水位置(冷锋锋后、暖锋锋前)与天气剧烈程度(冷锋剧烈、暖锋温和),需通过动画演示 “冷气团插入暖气团”(冷锋)与 “暖气团爬升冷气团”(暖锋)的过程,结合雨区形成原理(暖气团抬升高度与速度差异)突破。
准静止锋的形成与区域差异:理解 “地形阻挡导致锋面停滞”(如昆明准静止锋受云贵高原阻挡)与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如江淮准静止锋)的不同成因,学生易忽略地形对锋面的影响,需通过云贵高原地形剖面图与江淮地区气团运动图对比分析。
锋面过境的天气数据解读:根据气温、气压变化曲线判断锋面类型(如冷锋过境后气温降、气压升),学生易漏看数据变化趋势,需通过实例(如我国某地 18-21 日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分步拆解分析逻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气团、锋的概念及三类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影响,梳理 “气团运动→锋面形成→天气变化” 的逻辑框架(如冷气团主动推进→冷锋→大风降温),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锋面动画(冷锋过境、准静止锋形成)、天气示意图(冷暖气团位置、降水区域),结合实验(用温水与冷水模拟锋面),将抽象的天气系统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锋面倾斜方向)。
小组讨论法:围绕 “江淮梅雨对农业的影响”“如何应对寒潮天气”“昆明与贵阳天气差异的原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华北冷锋沙尘暴、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锋面系统的区域分布与天气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绘制锋面天气示意图”“模拟锋面过境天气变化”,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台风 “莫兰蒂” 的案例:“2016 年超强台风‘莫兰蒂’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登陆厦门后逐渐减弱。为什么台风多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登陆后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大气运动知识,猜想与低气压系统有关,同时提出 “除了台风,日常的降温、降雨多与什么天气系统有关?”,引出本节课主题 —— 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气团与锋的基本概念(8 分钟)
气团:
定义与特征:展示 “气团示意图”,讲解气团是物理性质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受其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如冬季我国受大陆性冷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
分类:结合表格对比冷气团与暖气团的差异:
类型 气温 气压 湿度 来源区域 控制下天气
冷气团 低 高 小 高纬度 晴朗寒冷
暖气团 高 低 大 低纬度 晴朗温暖
补充:海洋性气团(如西北太平洋气团)湿润,大陆性气团(如蒙古 - 西伯利亚气团)干燥,影响我国的冬季冷气团多为大陆性,夏季暖气团多为海洋性。
锋的形成与组成:
形成:展示 “锋面示意图”,讲解冷暖气团性质差异大,相遇时形成倾斜的交界面(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为锋线,统称锋;锋面附近冷暖气团交汇,暖气团上升,易形成云、雨、大风。
特征:锋面狭窄(地面宽数十千米,高空宽 200-400 千米),倾斜向冷气团一侧,锋面两侧气温、气压、湿度差异显著。
2. 冷锋与天气(10 分钟)
冷锋的形成:
动态过程:展示 “冷锋动画”,讲解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前缘插入暖气团下方,暖气团被迫快速抬升,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
结合表格与天气数据,分三阶段分析:
阶段 气团控制 气温 气压 天气现象 雨区位置
过境前 暖气团 高 低 晴朗 -
过境时 冷暖气团交汇 下降 上升 大风、降温、雨雪 锋后
过境后 冷气团 低 高 晴朗 -
案例:我国华北春季的沙尘暴(冷锋过境时大风卷起沙尘)、冬季的寒潮(冷锋导致剧烈降温、霜冻)、夏季北方的暴雨(冷锋快速过境,暖气团快速抬升)。
冷锋的特征:锋面坡度陡,前进速度快,天气变化剧烈,锋面符号为蓝色三角(指向暖气团一侧)。
3. 暖锋与天气(8 分钟)
暖锋的形成:
动态过程:展示 “暖锋动画”,讲解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因其密度小,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过程较平缓。
暖锋过境的天气变化:
对比冷锋,分三阶段分析:
阶段 气团控制 气温 气压 天气现象 雨区位置
过境前 冷气团 低 高 晴朗 -
过境时 冷暖气团交汇 上升 下降 连续性降水或雾 锋前
过境后 暖气团 高 低 晴朗 -
案例:我国东北地区春季的连续性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的 “春雨”,多由暖锋过境形成。
暖锋的特征:锋面坡度缓,前进速度慢,天气变化温和,锋面符号为红色半圆(指向冷气团一侧)。
4. 准静止锋与天气(9 分钟)
准静止锋的形成:
成因: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受地形阻挡(如山脉),锋面移动缓慢或长时间停滞,如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实力相当)、昆明准静止锋(冷空气受云贵高原阻挡)。
天气影响:暖气团持续缓慢爬升,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降水持续时间长(如江淮梅雨持续 1 个月,贵阳冬半年多阴雨)。
我国典型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夏初(6-7 月),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交汇,形成 “梅雨”,空气潮湿,衣物易发霉,需注意防潮。
昆明准静止锋:冬半年,冷空气南下受云贵高原阻挡,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停滞,贵阳受冷气团控制,阴雨寒冷;昆明受暖气团控制,晴朗温暖,形成 “贵阳天无三日晴,昆明四季如春” 的差异。
华南准静止锋:春季(清明前后),影响华南地区,导致 “清明时节雨纷纷”。
准静止锋的特征:锋面坡度最缓,移动幅度小,锋面符号为三角与半圆相间(指向相反)。
5. 活动:区分冷锋与暖锋(5 分钟)
展示冷锋与暖锋示意图、天气数据表格,小组任务:
根据锋面符号判断锋面类型(三角为冷锋,半圆为暖锋)。
根据雨区位置(锋后为冷锋,锋前为暖锋)与天气变化剧烈程度(剧烈为冷锋,温和为暖锋)验证判断。
举例说明我国该类锋面的典型天气(如冷锋寒潮,暖锋东北春雨)。
教师总结:冷锋与暖锋的核心差异在于气团运动方向与天气剧烈程度,需结合符号、雨区、数据综合判断。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气团→锋面→天气”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气团:冷暖气团的性质差异,是锋面形成的基础。
锋面类型:冷锋(冷气团主动,天气剧烈)、暖锋(暖气团主动,天气温和)、准静止锋(停滞,阴雨连绵)。
核心逻辑:气团运动决定锋面类型,锋面类型决定天气变化,人类需根据天气规律调整活动。
强调:锋面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系统,不同区域的锋面活动差异显著,掌握其规律对生产生活(如农业、交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气团性质、锋面类型判断、天气影响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准静止锋成因、锋面雨区位置)。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山东半岛海风锋):海风为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均为冷锋(C 正确),两锋相遇导致强对流天气(A 正确)。
第 3-5 题(西天山降雪):三阶段依次为冷锋入侵→控制→过境(B 正确),阶段 3 暖空气被取代(D 正确),西天山缺乏暖云降水因缺乏暖湿气流(B 正确)。
第 6-7 题(我国某地天气数据):气温降、气压升,为冷锋过境(A 正确),可能导致华北春季沙尘暴(B 正确)。
第 8-9 题(锋面示意图):图为锋面系统(B 正确),控制下多阴雨天气(C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观察未来 3 天本地的天气预报(记录气温、气压、降水变化),判断是否有锋面过境,若有,推测锋面类型,并撰写 15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如 “未来 1 天气温下降 5℃,伴有小雨,推测为冷锋过境”)。
绘制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天气示意图”,标注冷暖气团、锋面、降水区域、锋面符号,比较三者的天气差异。
查阅资料,分析家乡常见的锋面天气(如华北的冷锋、江南的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如梅雨期及时排水,防止农田积水)。
预习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思考 “台风与气旋有什么关系?”。
五、板书设计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
一、气团与锋的基本概念
气团:
定义:物理性质均匀的大范围空气,控制区天气晴朗
分类:冷气团(冷、干、高气压)、暖气团(暖、湿、低气压)
锋:
组成:锋面(交界面)+ 锋线(与地面交线)
特征:锋面倾斜,附近多云、雨、大风
二、锋面系统与天气
冷锋:
形成:冷气团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
天气:过境前(暖晴)→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锋后雨)→过境后(冷晴)
实例:寒潮、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
符号:蓝色三角(指向暖气团)
暖锋:
形成:暖气团主动→沿冷气团爬升
天气:过境前(冷晴)→过境时(连续性降水,锋前雨)→过境后(暖晴)
实例:东北春雨、长江中下游春雨
符号:红色半圆(指向冷气团)
准静止锋:
形成:势均力敌或地形阻挡→锋面停滞
天气: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
实例: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
符号:三角 + 半圆(指向相反)
三、锋面类型判断方法
看符号:三角→冷锋,半圆→暖锋,相间→准静止锋
看雨区:锋后→冷锋,锋前→暖锋
看天气:剧烈→冷锋,温和→暖锋,连绵→准静止锋
四、作业:天气观察报告 + 锋面示意图 + 家乡锋面影响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