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如西北太平洋台风源地、长江流域伏旱区)的气旋与反气旋活动,认识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差异(如台风多生成于温暖洋面,反气旋控制区多为干旱区域),建立 “区域环境→气压系统→天气特征” 的关联认知,理解天气系统与区域气候的适配性。综合思维: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从 “气压分布→气流运动(水平 + 垂直)→天气变化”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形成机制及对天气的影响(如气旋上升气流导致阴雨,反气旋下沉气流导致晴朗),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气旋与反气旋气流运动实验”(用旋转的水模拟气流旋转方向)、“绘制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示意图”(标注气压、气流、降水区域),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观察本地天气预报(如台风预警、高温预警),判断过境的气压系统类型,掌握天气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气旋(台风)与反气旋(伏旱、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台风引发洪涝,伏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应对措施(如台风前加固房屋、伏旱期灌溉补水),认识人类与天气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 “利用天气规律趋利避害” 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 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与天气特征:气旋:水平气流 “北逆南顺” 辐合,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如台风)。反气旋:水平气流 “北顺南逆” 辐散,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伏旱、寒潮)。台风的形成与影响: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温暖洋面(水温≥26℃),受水热补给加强,登陆后因失去补给减弱,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如台风预警、船只回港)。锋面气旋的结构与天气:低压槽附近形成锋面(左冷右暖),冷锋后、暖锋前为降水区域,常见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影响我国北方降水。(二)教学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学生易混淆南北半球气旋 / 反气旋的水平旋转方向(如北半球气旋逆时针、反气旋顺时针),需通过 “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与实验模拟(旋转水的方向)突破,明确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方向的影响。台风的形成与消亡机制:理解 “洋面水热补给→大气上升→气压降低→气流辐合” 的正反馈过程,及登陆后因 “失去水热补给 + 陆地摩擦力增大” 导致减弱,学生易忽略 “能量补给” 的关键作用,需通过台风结构示意图(旋涡风雨区、台风眼、外围大风区)与案例(“莫兰蒂” 登陆前后强度变化)具象化。锋面气旋的锋面判断与降水区域:区分低压槽两侧的冷锋与暖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及降水集中在冷锋后、暖锋前,学生易漏判锋面与气压系统的关联,需通过等压线分布图与锋面符号结合,分步拆解 “低压槽→气流辐合→锋面形成→降水” 的逻辑。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形成、气流运动及天气影响,梳理 “气压分布→气流运动→天气变化” 的逻辑框架(如低压中心→上升气流→阴雨),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气旋与反气旋动画(水平 + 垂直气流)、台风结构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结合实验(用旋转的水模拟气流旋转方向),将抽象的气压系统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气流辐合与辐散)。小组讨论法:围绕 “台风‘莫兰蒂’为何生成于西北太平洋”“长江流域伏旱如何缓解”“锋面气旋的降水区域在哪里”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台风 “莫兰蒂”(气旋)、长江流域伏旱(反气旋)、北方锋面气旋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气压系统的区域分布与天气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绘制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示意图”“模拟锋面气旋降水区域判断”,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回顾上节课锋面系统知识后,展示课件中台风 “莫兰蒂” 的案例:“2016 年台风‘莫兰蒂’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登陆厦门后逐渐减弱。为什么台风多形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登陆后减弱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猜想与 “低压系统”“能量补给” 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常见天气系统(低压 / 气旋、高压 / 反气旋)。(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8 分钟)气压系统的双重描述:展示 “等压线分布图”,讲解:同一天气系统可从 “气压分布” 与 “气流运动” 两个维度描述 —— 低压(中心气压<四周)与气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对应,高压(中心气压>四周)与反气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对应,如台风是典型的热带气旋(低压系统)。辅助概念:高压脊与低压槽:高压脊:从高压延伸的狭长区域,气流辐散,无锋面,天气晴朗(如我国冬季的高压脊控制区多晴天)。低压槽:从低压延伸的狭长区域,气流辐合,易形成锋面,多阴雨天气(如北方春季的降水多与低压槽有关)。2. 低压(气旋)的形成与天气(12 分钟)气流运动特征:水平方向:展示 “气旋气流动画”,讲解:中心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向左偏,呈顺时针旋转(“北逆南顺”)。垂直方向:气流辐合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形成云、雨,因此气旋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台风的形成与影响:形成条件: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温暖洋面(水温≥26℃),洋面加热大气,大气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推动大气上升,气压持续降低,热带低压逐渐加强为台风。结构与天气:台风眼:中心气压最低,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无风(如 “莫兰蒂” 登陆时,厦门部分区域短时间出现晴天)。旋涡风雨区:围绕台风眼,气流强烈上升,是台风中降水最强、风力最大的区域。外围大风区:外围气流辐合,风力较大,但降水较弱。消亡过程:台风登陆后,失去海洋水汽与热量补给,加上陆地摩擦力增大,中心气压升高,强度逐渐减弱,最终消亡(如 “莫兰蒂” 登陆后 1 天内在黄海消散)。我国实例:除台风外,温带气旋影响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与锋面结合形成锋面气旋,导致春季阴雨天气。3. 高压(反气旋)的形成与天气(10 分钟)气流运动特征:水平方向:展示 “反气旋气流动画”,讲解:中心气压高,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向左偏,呈逆时针旋转(“北顺南逆”)。垂直方向:气流辐散下沉,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因此反气旋控制区多晴朗天气。我国典型实例:夏季伏旱:长江流域夏季(7-8 月)受副热带高压(反气旋)控制,下沉气流导致炎热干燥,农作物需灌溉补水才能避免减产(如 2023 年长江流域伏旱导致部分农田缺水)。冬季寒潮:高纬度大陆(如蒙古 - 西伯利亚)形成冷高压(反气旋),冷空气东移南下,导致我国北方剧烈降温、大风、霜冻,需提前加固大棚、做好防寒准备。天气特征对比:反气旋控制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体现 “下沉气流无降水” 的共性。4. 锋面气旋的结构与天气(5 分钟)形成机制:展示 “锋面气旋示意图”,讲解:低压槽附近气流辐合,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北半球气旋中,低压槽左侧为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动),右侧为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动),即 “左冷右暖”。降水区域:冷锋后、暖锋前为主要降水区域,因气流上升运动强烈,水汽凝结充分(如我国北方春季的锋面气旋降水多集中在冷锋后)。活动:分析亚洲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5 分钟):展示 2008 年 5 月亚洲部分地区等压线图,小组任务:判断气旋东西部水平气流方向(东部东南风,西部西北风)。比较乌兰巴托与北京的风力(乌兰巴托等压线密集,风力更大)。区分甲、乙锋面类型(甲为暖锋,乙为冷锋,根据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判断)。描述 P 地在乙锋(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暖晴,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过境后冷晴)。教师总结:锋面气旋是低压系统与锋面结合的复杂天气系统,需结合气压与锋面知识综合分析。(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气压系统→气流运动→天气特征”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低压(气旋):中心低气压→水平辐合(北逆南顺)+ 垂直上升→阴雨(台风、锋面气旋降水)。高压(反气旋):中心高气压→水平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下沉→晴朗(伏旱、寒潮)。锋面气旋:低压槽 + 锋面→左冷右暖→降水集中在冷锋后、暖锋前。强调:气压系统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系统,台风、伏旱、寒潮等极端天气均与气旋或反气旋有关,掌握其规律对生产生活(如农业、交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气压系统判断、台风影响、反气旋天气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锋面气旋锋面判断、台风结构)。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亚洲沙尘暴与冷锋):M 地春季等压线密集、天气干燥,易出现沙尘暴(C 正确);N 地未来受冷锋影响,可能产生降水(D 正确)。第 3-4 题(亚洲局部气压图):甲地受低压与暖锋控制,多阴雨天气(A 正确);乙地受反气旋控制,气流向西南运动(B 正确)。第 5-6 题(台风 “利奇马”):台风带来狂风暴雨,缓解旱情(D 正确);最强降水在旋涡风雨区(C 正确)。第 7-8 题(常见天气系统图):④为南半球气旋(D 正确);长江流域伏旱受北半球反气旋控制(B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观察未来 3 天本地的天气预报(记录气压、风力、降水变化),判断是否有气旋或反气旋过境,若有,推测系统类型,并撰写 15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如 “未来 2 天气压升高、天气晴朗,推测为反气旋过境”)。绘制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示意图”,标注气压中心、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降水区域,比较两者的天气差异。查阅资料,分析家乡常见的气压系统天气(如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的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如台风前加固农田设施,寒潮前灌溉保温)。预习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思考 “天气系统与气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五、板书设计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一、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双重描述:气压分布:低压(中心<四周)、高压(中心>四周)气流运动:气旋(辐合上升)、反气旋(辐散下沉)辅助概念:高压脊:气流辐散,无锋面,天气晴朗低压槽:气流辐合,易形成锋面,多阴雨二、低压(气旋)的形成与天气气流运动:水平:北逆南顺(辐合)垂直:上升→水汽凝结→阴雨典型实例 —— 台风:形成:西北太平洋温暖洋面(水温≥26℃),水热补给→气压降低→加强结构:台风眼(晴)、旋涡风雨区(强降水)、外围大风区(大风)消亡:登陆后失去水热补给 + 摩擦力增大→减弱我国其他实例:温带气旋(北方春季降水)三、高压(反气旋)的形成与天气气流运动:水平:北顺南逆(辐散)垂直:下沉→温度升高→晴朗典型实例:夏季伏旱:长江流域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寒潮:蒙古 - 西伯利亚冷高压→降温大风天气特征:夏季热干、冬季冷干四、锋面气旋形成:低压槽 + 锋面→左冷右暖降水区域:冷锋后、暖锋前活动:亚洲等压线分析(气流、风力、锋面、天气变化)五、作业:天气观察报告 + 气压系统示意图 + 家乡天气影响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