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识别 7 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南北副热带高压带等)和 6 个风带(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等)的全球分布规律,理解不同纬度(低、中、高纬)与气压带风带的对应关系,建立 “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气候特征” 的区域关联,如赤道地区对应赤道低压带,高纬地区对应极地高压带。
综合思维:结合三圈环流动画与示意图,从 “热力差异(高低纬受热不均)→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影响→环流形成”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赤道低压带为热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为动力成因),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综合影响(如中纬西风带带来温和多雨气候),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用地球仪、彩色纸条标注气流方向)、“分析麦哲伦航行案例”,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观察本地气候特征(如降水季节变化),判断其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气压带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麦哲伦航行受风向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导致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理解 “顺应气压带风带规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的重要性,如航海利用信风节省燃料,干旱区发展耐旱作物。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明确低、中、高纬环流的热力与动力成因,如赤道低压(热力,受热上升)、副热带高压(动力,高空气流堆积下沉)、副极地低压(动力,西风爬升)。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的纬度位置与气流特征(上升 / 下沉、风向),如赤道低压带位于 0°,气流上升;中纬西风带位于 30°-60°,北半球为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夏北冬南),及对气候的季节性影响(如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季与赤道低压带移动有关)。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如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二)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动态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学生易混淆地转偏向力对不同纬度气流方向的影响(如低纬信风向右 / 左偏,中纬西风的偏转方向),需通过动画演示(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时的偏转过程)和 “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断风向)突破,明确 “地转偏向力改变气流方向,导致环流圈形成”。
副热带高压带的动力成因:理解 “赤道高空气流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偏转成西风,在 30°N 堆积下沉” 的动力过程,学生易误认为是热力成因(冷下沉),需通过对比赤道低压(热力上升)与副热带高压(动力堆积)的形成差异,结合高空气流运动示意图具象化。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如热带草原气候,当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受其控制为湿季,南移时受信风带控制为干季,学生易忽略 “移动导致控制区域变化”,需通过气候资料图(气温降水柱状图)与气压带移动结合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的概念与形成逻辑,梳理 “热力差异→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环流→气压带风带” 的知识框架,确保核心知识点清晰。
直观演示法:展示三圈环流动态动画(分步演示低、中、高纬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结合地球仪标注气压带风带位置,将抽象的大气运动具象化,帮助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围绕 “麦哲伦船队哪段逆风(南美洲南端西风带)、哪段轻松(东南信风带)”“30°S 附近为何无风(副热带高压带)” 等问题组织讨论,结合案例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以麦哲伦环球航行为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航海的影响;以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的热带雨林气候为案例,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决定作用,将理论与现实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利用地球仪、彩色纸条(不同颜色代表上升 / 下沉 / 水平气流)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通过动手强化对气压带风带空间分布的记忆。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案例:“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海峡时风大浪高,进入 30°S 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后吹东南风,赤道附近风平浪静。思考:哪段是逆风?哪段最轻松?30°S 附近为何艰难?”
引导学生猜想与 “风向、气压” 有关,激发探索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 气压带和风带(影响风向与天气的全球性大气运动系统)。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大气环流的概念与意义(5 分钟)
概念:展示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讲解: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大气热量和水汽输送的 “传送带”。
意义:实现高低纬之间(低纬热量输送到高纬)、海陆之间(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的热量和水汽交换,维持全球气候平衡,如赤道的热量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两极,避免赤道过热、两极过冷。
2. 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0 分钟)
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仅受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排除海陆差异、地形等干扰)。
以北半球为例,分步讲解三圈环流形成:
低纬环流(0°-30°N):
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成因,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赤道高空气流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至 30°N 高空时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继续北移,堆积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成因,气流下沉,高温少雨)。
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带(风向东北,从高纬流向低纬,干燥少雨)。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在赤道辐合上升,完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30°N-60°N):
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盛行西风带(风向西南,从低纬流向高纬,温和多雨)。
北极地区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热力成因,气流下沉,酷寒少雨)。
近地面气流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极地东风带(风向东北,从高纬流向低纬,寒冷少雨)。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 60°N 相遇,暖湿的西风爬升到冷干的东风之上,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成因,气流上升,温和多雨)。
副极地低压带高空气流分流,一部分向南流向副热带高压带,完成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60°N-90°N):
副极地低压带高空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向极地高压带,补充极地下沉气流,完成高纬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
展示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总结:
7 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0°)、北副热带高压带(30°N)、南副热带高压带(30°S)、北副极地低压带(60°N)、南副极地低压带(60°S)、北极地高压带(90°N)、南极地高压带(90°S),高低压相间分布。
6 个风带:北信风带(东北风)、南信风带(东南风)、北西风带(西南风)、南西风带(西北风)、北东风带(东北风)、南东风带(东南风),风带位于相邻气压带之间,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偏转。
知识拓展: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
结合表格对比:
气压带 / 风带 中心气流 气候特征 典型气候类型
赤道低压带 上升 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 下沉 高温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 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
极地高压带 下沉 酷寒少雨 极地气候
中纬西风带 水平(低纬→高纬) 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3.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5 分钟)
移动原因:展示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讲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直射点是大气环流的 “动力源”。
移动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整体偏北。
北半球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整体偏南。
二分日(3 月 21 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气压带风带居中。
影响: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季节气候差异,如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控制为湿季,信风带控制为干季)。
4. 活动: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5 分钟)
材料: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纸条(红色表示上升气流,蓝色表示下沉气流,黄色表示水平气流)。
任务要求:
将纸条剪成箭头形状,箭头指向为气流方向。
在地球仪上标注南半球 7 个气压带(0° 赤道低压、30°S 副热带高压等)和 6 个风带(东南信风、西北风等)。
用红色纸条表示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蓝色纸条表示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的下沉气流,黄色纸条表示风带的水平气流。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展示模型,教师点评,强化南半球三圈环流的空间分布(如东南信风、西北风的风向)。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 / 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实现热量和水汽交换。
三圈环流:低、中、高纬环流,形成 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受热力和动力因素影响。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夏北冬南,影响气候季节变化。
影响:决定全球气候分布,影响人类活动(如航海、农业)。
强调:气压带风带是全球大气运动的 “骨架”,是理解气候成因的关键,后续学习气候类型需以其为基础。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10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季节移动、气候影响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三圈环流的成因、风向判断)。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3 题(大气环流示意图):③④间为西南风,为北半球中纬环流(C 正确);南半球极地高压到副极地低压为东南风(A 正确);气压排序为③(近地面高压)>④(近地面低压)>①(高空高压)>②(高空低压)(D 正确)。
第 4-5 题(布埃亚 “非洲雨极”):布埃亚多雨与西南季风垂直海岸、地形雨、暖流、赤道低压有关,与西南季风平行无关(C 正确);7 月 R 地受西南风、Q 地受东南风(D 正确)。
第 6-8 题(局部气压带风带):乙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C 正确);甲(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B 正确);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石家庄 “千树万树梨花开”(降雪)符合(D 正确)。
第 9-10 题(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乙日为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B 正确);a(赤道低压)与 b(副热带高压)间为信风带,性质干燥(A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观察家乡(如北京、上海)的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变化),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撰写 20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说明本地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如北京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完善课堂制作的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在模型上标注典型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附近标注热带雨林气候,30°S 附近标注热带沙漠气候)。
预习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思考 “为什么北半球冬季大陆上会形成冷高压?”。
五、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一、大气环流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意义:高低纬、海陆间热量和水汽交换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分布
形成条件:地球表面均匀、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北半球为例):
低纬环流(0°-30°N):赤道低压→东北信风→副热带高压
中纬环流(30°N-60°N):副热带高压→盛行西风→副极地低压
高纬环流(60°N-90°N):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全球分布:
7 个气压带:赤道低压(0°)、南北副热带高压(30°)、南北副极地低压(60°)、南北极地高压(90°)
6 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西风带、南北极地东风带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规律:夏北冬南(北半球),二分居中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 风带 气流 气候特征 典型气候
赤道低压带 上升 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 下沉 高温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中纬西风带 低纬→高纬 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活动: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
六、作业:气候分析报告 + 模型完善 + 预习海陆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