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比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北半球气压带分裂为中心,南半球呈带状)、季风区空间分布(东亚、南亚季风区),认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区域影响,建立 “海陆比例→气压带形态→季风类型” 的区域关联,理解不同区域(如东亚 vs 南亚、北半球 vs 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特征差异。综合思维: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示意图、冬夏季气压中心图,从 “海陆比热容差异→气温差异→气压差异→气压带分裂→季风形成”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海陆分布如何打破理想气压带格局,及东亚(海陆热力差异)与南亚(海陆热力差异 + 气压带风带移动)季风的成因差异,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北半球 1 月 / 7 月高低气压中心示意图”“分析东亚季风对本地降水的影响”,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现实问题解读能力;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季风现象(如夏季多雨、冬季多风),判断其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季风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东亚季风影响农业种植制度、南亚季风决定雨季灌溉),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理解 “顺应季风规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的重要性,如东亚季风区发展雨热同期的水稻种植,南亚应对旱涝灾害的水利建设。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1 月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7 月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的位置与成因,及对气压带分裂的影响。东亚季风的成因与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东亚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及 “寒冷干燥→炎热湿润” 的季节气候差异。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的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下垫面均匀,气压带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气压带呈块状。(二)教学难点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带分裂的动态过程:学生易混淆 “副极地低压 / 副热带高压被切断” 的机制,需通过 “冬季陆地冷高压→挤压副极地低压→仅海洋保留低压” 的分步演示,结合气温 - 气压关联突破。南亚夏季西南风的成因:理解 “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右偏为西南风” 的过程,学生易忽略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需结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具象化。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对比分析:两者在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vs 两者结合)、风向(冬季西北风 vs 东北风)、特点(寒冷干燥 vs 温暖干燥)的差异,学生易混淆,需通过表格对比、案例辅助(如北京 vs 孟买的气候差异)区分。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展示北半球 1 月 /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示意图、季风环流动画(东亚 / 南亚季风风向变化),将抽象的气压带分裂与季风形成过程具象化,帮助理解海陆差异的影响。小组讨论法:围绕 “活动题:冬夏季空气柱垂直运动与气压中心形成”“为什么南亚夏季吹西南风” 等问题组织讨论,结合课件案例深化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案例分析法:以东亚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雨热同期利于水稻种植)、南亚季风引发的旱涝灾害为案例,分析季风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北半球 1 月 / 7 月高低气压中心示意图,标注主要气压中心、相邻气压带及气流方向,通过动手强化对空间分布的记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提问导入:“我们生活的地区(如北京),冬季常吹寒冷的西北风,夏季常吹温暖的东南风,为什么同一地区不同季节风向差异这么大?这种风向变化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 “理想气压带风带”,猜想海陆分布可能改变气压带格局,激发探索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的基础(7 分钟)海陆比热容差异:展示课件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温变化图”,讲解:陆地比热容小(如砂石):升温快、降温快,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夏季高于同纬度海洋。海洋比热容大(如水):升温慢、降温慢,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夏季低于同纬度陆地。气压差异:结合热力环流原理,推导:冬季:陆地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海洋暖→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夏季:陆地暖→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海洋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过渡:这种海陆气压差异会打破理想状态下的带状气压带,导致气压带分裂为高低气压中心。2. 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12 分钟)1 月(冬季):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展示 “1 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大陆:亚欧大陆冬季气温极低,空气强烈下沉,形成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是北半球冬季最强大的冷高压,控制范围覆盖亚欧大陆北部。海洋: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挤压,仅保留在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呈块状分布。案例:我国冬季吹西北风,就是从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7 月(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展示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大陆:亚欧大陆夏季气温极高,空气强烈上升,形成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是北半球夏季最显著的热低压,控制南亚、中亚地区。海洋: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挤压,仅保留在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呈块状分布。案例:我国夏季吹东南风,就是从夏威夷高压流向印度低压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南北半球对比:南半球:展示 “南半球气压带图”,讲解:南半球海洋面积占比超 80%,下垫面均匀,海陆热力差异小,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如南纬 30° 的副热带高压带、南纬 60° 的副极地低压带)。总结:北半球 “块状”、南半球 “带状”,核心原因是海陆面积比例差异。3. 季风环流:海陆气压中心季节变化的产物(10 分钟)季风的定义:海陆气压中心季节变化导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换的现象,亚洲东部和南部是全球季风最典型的区域。东亚季风(最典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热力差异最显著)。风向与特点:冬季:风从亚欧大陆(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吹向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右偏为西北风,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风从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欧大陆(印度低压),右偏为东南风,特点是炎热湿润。分布: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风向与特点:冬季:风从亚欧大陆(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吹向印度洋,右偏为东北风,特点是温暖干燥。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右偏为西南风,同时受印度低压吸引,风从印度洋吹来,特点是炎热湿热(带来南亚雨季降水)。分布: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海南岛。对比总结:展示课件 “东亚与南亚季风对比表”,引导学生梳理两者在成因、风向、特点、分布上的差异,强化记忆。4. 活动:分析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6 分钟)活动任务(结合课件活动题):步骤 1:在冬夏季大陆空气柱图上标注垂直气流方向(冬季下沉、夏季上升),回答:冬季大陆形成高压还是低压?夏季呢?(冬季高压,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夏季低压,因气温高、空气上升)。步骤 2:以空气柱为中心绘闭合等压线,判断气压带是否呈带状?(否,呈块状),得出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纬向气压带分裂为高低气压中心。小组讨论:5 分钟内完成,选取 1 组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强化对气压带分裂机制的理解。(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分裂→季风环流”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基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冷高压、夏季陆地热低压。北半球:冬(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夏(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气压中心呈块状。南半球:海洋占优→气压带呈带状。季风:东亚(海陆热力差异)、南亚(海陆差异 + 气压带移动),影响区域气候与人类活动。强调:海陆分布是理想气压带风带的 “改造者”,季风环流是海陆气压中心季节变化的直接产物,是理解东亚、南亚气候的关键。(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海陆热力差异、冬夏季气压中心、季风环流、气压带移动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南亚季风成因、南半球气压带特征)。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哥伦比亚泻风):泻风来自太平洋,夏半年(A 正确);下午海风叠加增强(B 正确)。第 3-4 题(上海海风锋):海风锋发生于冷海暖陆、夏季午后(B 正确);副热带高压强盛导致频率高(A 正确)。第 5-6 题(1 月气压图):A 为高压(大陆)、B 为低压(海洋)(A 正确);C 点冬季西北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B 正确)。第 7-8 题(赤道低气压带):N 地 7 月盛行西南风、多雨(C 正确);P、Q 水温差异受海陆位置、洋流影响(B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观察家乡(如北京、上海)的季风现象:记录冬季和夏季的主导风向、降水特征,撰写 200 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说明其与东亚季风的关联(如夏季东南风带来多雨天气)。绘制 “北半球 1 月 / 7 月高低气压中心示意图”,标注主要气压中心、相邻气压带及盛行风向(如 1 月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西北风)。查阅资料,分析南亚季风带来的旱涝灾害对印度农业的影响,及当地的应对措施(如修建水库)。预习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思考 “地中海气候为什么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五、板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基础)比热容差异:陆地<海洋→冬冷夏热气压差异:冬季:陆地冷高压、海洋低压夏季:陆地热低压、海洋高压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块状分布)1 月(冬季):大陆: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极地低压保留)7 月(夏季):大陆: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副热带高压保留)三、南北半球气压带差异北半球:海陆相间→块状南半球:海洋占优(80%)→带状(南纬 30° 以南显著)四、季风环流类型 季节 风向 成因 特点 分布区东亚季风 冬季 西北风 海陆热力差异 寒冷干燥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等夏季 东南风 海陆热力差异 炎热湿润南亚季风 冬季 东北风 海陆热力差异 温暖干燥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夏季 西南风 海陆差异 + 气压带北移 炎热湿热五、活动: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气压带分裂为块状中心六、作业:季风观察报告 + 绘制气压中心图 + 预习气候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