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

资源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如亚马孙平原、地中海沿岸、欧洲西部、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类型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认识气候分布的区域差异(如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30°~40°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建立 “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类型→区域特征” 的空间关联,理解地形、洋流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叠加影响(如欧洲与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气候图表(气温降水柱状图)与气压带风带移动动画,从 “气压带风带性质→水热条件→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单独控制(如赤道低压→热带雨林气候)、交替控制(如副高与西风→地中海气候)对气候的影响,及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分布关联图”“分析本地气候特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现实问题解读能力;学会利用气候数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结合课件活动分析气候分布规律,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如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种植业),及气候灾害(如热带草原气候旱涝)的应对,认识人类活动需顺应气候规律,理解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环境” 的重要性,如地中海气候区发展耐旱作物。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单独控制对气候的影响:低压带(多雨)与高压带(少雨)、风带(湿润 / 干燥)对应的气候类型及特征,如赤道低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中纬西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
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副高 + 西风)、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 + 信风)的季节特征与分布,如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温湿。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与特征:热带、温带、寒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纬度、海陆位置及气温降水特征,如热带气候全年高温,温带气候四季分明。
(二)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形成(赤道低压带北移→湿季,南移→干季),塞伦盖蒂动物迁徙的时间与气压带移动的关联。
多因素叠加下的气候差异: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平原地形 + 北大西洋暖流),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狭长(落基山脉阻挡),理解地形、洋流对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叠加作用。
气候类型的综合判断:结合气温(最冷月均温)、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气候类型,如 “最冷月均温>15℃+ 全年多雨” 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均温 0~15℃+ 雨热不同期” 为地中海气候。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课件中的典型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塞伦盖蒂热带草原气候)为核心,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将理论与现实景观结合。
小组讨论法:围绕 “活动 ——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欧洲与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差异” 等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发表观点,深化理解。
直观演示法:展示气压带风带移动动画、气候类型气温降水柱状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将抽象的气候形成过程具象化,帮助突破难点(如气压带移动与干湿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关联图”“分析本地气候数据”,通过动手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应用,提升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塞伦盖蒂动物迁徙案例:“每年 5 月中下旬,塞伦盖蒂食草动物向北迁徙至马萨伊马拉,10 月回迁。思考:为什么 5 月离开塞伦盖蒂?10 月为何回迁?”
引导学生猜想与 “降水季节变化” 有关,进一步追问 “降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出本节课主题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移动导致气候干湿季变化)。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8 分钟)
气压带的性质规律:
展示 “气压带气流运动示意图”,讲解:
低压带(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副热带高压、极地高压):气流下沉,气温上升,水汽难凝结→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四大气压带的气候影响:
呈现表格,结合课件案例总结:
气压带 分布纬度 气流运动 气候特征 典型气候类型 案例(课件)
赤道低气压带 0° 附近 上升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广)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附近 下沉 全年炎热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撒哈拉沙漠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附近 上升 冬冷夏温,降水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边缘) 亚欧大陆 60°N 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90° 附近 下沉 全年严寒少雨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
案例深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
讲解: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年温 26℃左右,年降水>2000mm),发育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印证低压带对气候的湿润影响。
2.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0 分钟)
风带的性质规律:
展示 “风带流向示意图”,总结两大影响因素:
纬度流向:低纬→高纬(气流降温,水汽凝结→湿润,如中纬西风);高纬→低纬(气流增温,水汽蒸发→干燥,如低纬信风)。
海陆流向:海洋→陆地(携带水汽→湿润,如东亚夏季风);陆地→海洋(干燥,如东亚冬季风)。
三大风带的气候影响:
呈现表格,结合课件案例分析:
风带 分布纬度 流向特征 气候属性 典型气候类型 案例(课件)
低纬信风带 0°~30° 高纬→低纬,陆→海(大部分) 干热 热带沙漠气候 阿拉伯半岛(东北信风)
中纬西风带 30°~60° 低纬→高纬,海→陆(欧洲) 温湿 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全年温和多雨)
极地东风带 60°~90° 高纬→低纬,陆→海 冷干 苔原气候 北极圈附近
案例对比:欧洲与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
展示两地气候分布图,提问:“为何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而北美西部狭长?”
引导学生分析:欧洲平原广阔 + 北大西洋暖流强,西风深入内陆;北美西部落基山脉阻挡,西风仅影响沿海狭长区域,体现地形、洋流对风带影响的叠加。
3.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12 分钟)
交替控制的核心逻辑:
展示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动画”,讲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 “夏北冬南” 移动,部分地区一年内受不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呈现显著季节差异。
典型气候类型分析:
结合课件案例,分类型讲解:
地中海气候:
分布:30°~40° 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
成因: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控制(上升气流→温和多雨)。
课件案例:地中海沿岸是最典型区域,夏季阳光充足,冬季温和多雨,影响农业(如葡萄种植)。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10°~20°(如非洲塞伦盖蒂)。
成因:夏季赤道低压带北移(上升气流→湿季,草木茂盛),冬季信风带控制(下沉气流→干季,草木枯黄)。
关联导入案例:塞伦盖蒂 5 月进入干季,动物北迁;10 月赤道低压南移,塞伦盖蒂进入湿季,动物回迁。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10°~25° 大陆东岸(如印度半岛)。
成因: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温暖干燥),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北移 + 海陆热力差异→炎热湿热)。
表格总结交替控制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 控制气压带 / 风带(夏季 / 冬季) 气候特征 案例
地中海气候 30°~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 / 西风带 夏干热,冬温湿 地中海沿岸
热带草原气候 10°~20° 赤道低压 / 信风带 夏湿热,冬干热 塞伦盖蒂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10°~25° 大陆东岸 西南季风 / 东北季风 夏湿热,冬暖干 印度半岛
4. 气候与自然景观(5 分钟)
气候决定景观的水热基础:
展示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对应图”,讲解:不同气候的水热组合(如热带雨林气候 “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热带沙漠气候 “炎热少雨”→热带荒漠带)决定自然景观类型。
区域差异案例:
同纬度差异:30°N 附近,撒哈拉沙漠(副热带高压→热带荒漠景观)vs 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因海陆位置导致气压带风带影响不同。
季节差异案例:
塞伦盖蒂草原: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枯黄,动物随景观变化迁徙,体现气候季节变化对景观的影响。
5. 活动: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征(5 分钟)
活动任务(对应课件活动):
任务 1: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热带 4 种:雨林、草原、沙漠、季风;温带 5 种:海洋性、地中海、季风、大陆性、亚热带季风;寒带 2 种:苔原、冰原)。
任务 2:对比亚欧大陆中高纬(西岸温带海洋性、内部大陆性、东岸温带季风)的气候差异(西岸多雨均温,内部少雨温差大,东岸雨热同期)。
任务 3:分析欧洲与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差异(欧洲广,北美狭长),原因是地形和洋流。
小组讨论与展示:5 分钟内完成,选取 1 组展示答案,教师结合课件解析点评,强化气候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联。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梳理知识框架:
以 “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为线索,总结:
单独控制:低压 / 西风→多雨,高压 / 信风→少雨;
交替控制:地中海(副高 + 西风)、热带草原(赤道低压 + 信风);
多因素叠加:地形、洋流影响气候分布(如欧洲 vs 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
强调核心逻辑:气压带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特征决定自然景观,人类活动需顺应气候规律。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11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判断、区域气候差异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高频错误题目(如地中海气候成因、温带海洋性气候差异)。
逐题解析(3 分钟):
第 1-2 题(蜂巢屋):地中海气候,西风带导致 “溶掉”(C 正确),墙体厚为隔热和防雨水(D 正确);
第 3-5 题(气候图表):温带海洋性气候(④,D 正确),我国亚热带季风(①,A 正确),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因副高(B 正确);
第 6-8 题(大气环流图):赤道低压→热带雨林气候(B 正确),副高→炎热干燥(A 正确),副极地降水来自西风(D 正确);
第 9-11 题(季风图):东亚 1 月西北季风(D 正确),南亚冬季风弱于夏季风(D 正确),1 月副极地低压被亚洲高压切断(B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实践任务:查阅家乡(如北京、上海)的气温降水数据(近 1 年),判断气候类型,撰写 200 字分析报告,说明其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如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绘图任务:绘制 “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关联示意图”,标注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及特征(如赤道低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
拓展任务:查阅资料,分析本地自然景观(如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关系,说明气候对本地农业的影响(如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小麦种植)。
预习任务:预习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思考 “除了气压带风带,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气候?”
五、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低压多雨,高压少雨)
气压带 分布 气流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赤道低压 0° 上升 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压 30° 下沉 炎热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副极地低压 60° 上升 冬冷夏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高压 90° 下沉 严寒少雨 冰原气候
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流向决定性质)
风带 分布 流向 属性 气候类型
低纬信风 0°~30° 高纬→低纬 干热 热带沙漠气候
中纬西风 30°~60° 低纬→高纬 温湿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东风 60°~90° 高纬→低纬 冷干 苔原气候
案例:欧洲 vs 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 + 洋流)
三、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 控制因素(夏 / 冬) 特征 案例
地中海气候 30°~40° 大陆西岸 副高 / 西风 夏干热冬温湿 地中海沿岸
热带草原气候 10°~20° 赤道低压 / 信风 夏湿热冬干热 塞伦盖蒂
热带季风气候 10°~25° 大陆东岸 西南季风 / 东北季风 夏湿热冬暖干 印度半岛
四、气候与自然景观
水热决定景观:雨林气候→雨林带,沙漠气候→荒漠带
区域差异:30°N 撒哈拉(荒漠)vs 我国南方(常绿林)
季节差异:塞伦盖蒂湿季(草木茂)vs 干季(草木枯)
五、作业:气候分析报告 + 绘图 + 预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