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目标】
掌握重难点 明朝专制集权加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突破易错点 明朝面临的统治危机与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课堂巩固·当堂练】               
1.(福建厦门·高一统考期末改编)洪武年间,朱元璋废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明成祖在位时,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实则宰相,惟品秩无一定耳”。这说明明代 (  )
A.并未废除宰相制度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
D.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2.明朝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导致“下西洋”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明政府严禁海外贸易
B.倭寇骚扰东南部沿海
C.明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D.欧洲殖民者活动猖獗
3.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25万千克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
A.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B.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
C.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D.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课后必刷·当日清】
1.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的意识较强
2.1502年,迁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庙所立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经幢铭文中,记录了众多人名,其中也有以鲜卑为姓者多人,如鲜卑丰多仁、鲜卑三鸠、鲜卑由保、鲜卑富成等。民族名称变成姓氏说明 (  )
A.民间宗教色彩较浓厚
B.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
C.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
D.民族之间的深度交融
3.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明朝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
A.由国内贸易引发
B.与海禁政策相关
C.靠商人自发解决
D.因西葡殖民引起
4.明代阁臣焦芳假借皇帝的名义,裁减江西乡试名额五十名,使一大批大有前途的读书人断了仕途之路。同时,增加焦芳家乡河南乡试名额九十五名,美其名曰“优其乡士”。这反映了当时 (  )
A.君主高度集权
B.科举制已名存实亡
C.皇帝昏庸无能
D.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5.明朝大臣朱纨曾说:“以海为家之徒,安居城郭,既无剥床之灾;棹出海洋,且有同舟之济。三尺童子,亦视海贼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雠。”据此可推知,明朝“海禁” (  )
A.为人民创造了安定环境
B.促使沿海百姓和谐相处
C.给政府带来了巨额财富
D.不利于沿海民众的生计
6.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1403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就有许多国家的人多次来到中国,其中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的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  )
A.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B.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
D.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7.[学术情境]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 (  )
A.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
B.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
C.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
D.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摘编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摘编自[清]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三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摘编自齐周华《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阁臣“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军机处与内阁职能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材料三描述的现象。
参考答案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所以内阁权力的膨胀说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项;“形同虚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出于政治目的,花费了大量资金,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因此后期明政府中止了这种航行活动,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倭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殖民者活动,排除D项。
思维拓展
  评价郑和“下西洋”
积极性: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促进了中国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3.A 根据材料信息“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可知,明朝政府通过“金牌信符制”规范与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贸易,而不是技术,排除B项;明朝的边患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C项;这一制度不是朝贡体制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
1.D 根据材料信息“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可知,明朝修建各种沿海军事设施,逐渐构建起东部沿海的防御体系,可见明朝海防意识较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以邻为壑,即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沿海地区的海防,并非长城体系的延伸,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夏后裔迁徙到中原内陆后,与其他民族不断交融,进而出现改变民族姓氏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寺庙属于民间还是属于政府,排除A项;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民族歧视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信息“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这说明海禁政策的实行加剧了倭患,B项正确。明朝倭患问题与海禁政策相关,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A项;倭患问题与政府政策有关,不是靠商人自发解决,也不是因西葡殖民引起,排除C、D两项。
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阁臣焦芳假借皇帝的名义,裁减江西乡试名额,排斥江西读书人,增加自己家乡乡试名额,这种做法违背了选官原则,实质是君主高度集权的产物,A项正确。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施政能力,得不出皇帝昏庸无能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明朝官员的贪污情况,得不出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的结论,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沿海人民以出海为营生,而“海禁”政策对民众的谋生产生了严重影响,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6.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许多南洋国家中影响力剧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作用,不能说明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代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644年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B项正确。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排除A项;1644年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国的政权,排除C项;多尔衮入京20多年后,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排除D项。
8.(1)主要表现:阁臣相当于皇帝秘书;丞相属于中央行政长官。阁臣没有事权,主要任务是票拟奏章,供皇帝参考;丞相可以指挥六部等职能机构。
(2)同: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异:军机处官员能贴近皇帝,参与商议军情和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权力逐渐缩小,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看法:批评清朝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的政治现象,该现象与清朝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有关;一方面实现了行政效率提高,解决了边疆问题,奠定了中国版图以及稳定政局的目标;另一方面,从清的长期统治看,成为政治腐败与缺乏制度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