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目标】
掌握重难点 康乾盛世的表现;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疆域奠定的措施
突破易错点 清朝前中期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
【课堂巩固·当堂练】
1.现存最早的密折是康熙朝的。康熙帝创立密折制度是希望通过暗中指定少数亲信,不时把地方上的所见所闻秘密进行汇报,以及时了解地方民情、掌握地方大员动态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而秘密奏事权仅限于康熙帝的亲信官员。据此可知,密折制 (  )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C.是中央管辖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2.(河北邢台·高一统考期末改编)清朝中央政府不仅对“活佛”喇嘛一律登记造册,颁布喇嘛禁令,掌管对喇嘛的封授、贡赐等,而且清廷以臣民的原则要求西藏僧人,规定其虽贵为活佛,但也需要遵守朝廷法规。乾隆时,朝廷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 (  )
A.说明佛教教法大于王法
B.遵循了政教合一的原则
C.扩大了理藩院管理职能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3.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帝在驳回英人所请各项后申饬群臣:“(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严禁与海外各国进行通商
B.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
D.已认识到中英国力差距
【课后必刷·当日清】
1.据记载:凡皇帝在奏折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均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黄匣中,禁止闲人窥视,再交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经皇帝改定后,交各部院办理。据此可知,军机处的特点之一是 (  )
A.严格保密 B.运行高效
C.不存定制 D.分工明确
2.清朝嘉庆皇帝对外国使臣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器……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此言论说明清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  )
A.宽容开放 B.闭关自守
C.经贸频繁 D.平等友好
3.叩阍被视为申雪冤狱的终极手段。清朝前期,顺治、康熙、雍正均在一定程度上把叩阍作为对官员的监督手段之一,建立了某种意义上具有清初特色的督察体系。此举 (  )
A.有利于整顿朝廷吏治
B.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
C.弱化了对地方的监督
D.遏制了官员腐败风气
4.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改土归流”的实施 (  )
A.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B.解决了少数民族叛乱问题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5.乾隆帝认为:“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据材料判断,皇帝乾纲独断 (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强化了对各级官僚的控制
C.对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
D.开拓和巩固了清朝的版图
6.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台湾朱一贵起义,攻占台湾府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天地会林爽文聚众起义,攻占彰化县城,并发布“诛杀贪官,以安百姓”的告示,队伍迅速壮大。这说明当时 (  )
A.清廷中央集权较弱
B.台湾地区发展受限
C.社会危机持续存在
D.西方殖民活动频繁
7.[学习情境]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道:“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人们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并趋于瓦解。社会成员的流动性既包括空间的流动,也包括社会地位的上下流动,尤其是后者,破坏了一直相对稳定的社会分层,社会阶层的格局由此崩坏。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或群体;另一方面,各社会阶层衍生出诸多的社会群体,真正活动于社会并对社会产生实际意义的,便是其中形成的众多群体,这些群体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某一方面的剧烈变动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通过指定亲信官员秘密汇报地方见闻,以保证皇帝及时了解地方民情和官员动态的密折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相关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密折制是中央管辖地方的最有效途径,排除C项;军机处直到雍正帝时才设立,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佛”喇嘛在西藏政治、宗教、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加强对“活佛”喇嘛的管理,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权威,D项正确。活佛也需要遵守朝廷法规,表明王法大于佛教教法,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清政府加强对“活佛”喇嘛的管理,并非强调对政教合一原则的遵循,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理藩院,排除C项。
思维拓展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意义: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及边疆地区的开发;②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③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④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3.C 根据材料信息“(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可知,清朝统治者已经看到英国有可能会到澳门挑起事端,强调要及早防患,说明清朝统治者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清朝统治者严禁贸易,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统治者有防患意识,而不是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中英国力差距,排除D项。
1.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对一些皇帝特批的奏折执行严格的保密措施,体现了军机处严格保密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运行高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办公的机密性,没有提及军机处不存定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军机处的内部分工情况,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器……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可知,清朝嘉庆皇帝强调天朝物产丰富,拥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体现了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宽容开放”与题干信息相悖,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清朝与外国经贸频繁的信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并不是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叩阍实质上成为君主监督官员的一种手段,这客观上有利于整顿朝廷吏治,A项正确。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
4.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改土归流”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改土归流”的实施不能完全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B项;清朝“改土归流”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对边疆的管辖,“改土归流”仅仅是强化了对边疆的管理,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清朝统治者大权独揽,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方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疆域版图,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乾隆年间,台湾地区均出现了民众起义,且时间跨度大,这说明康乾盛世下统治危机持续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廷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排除A、B、D三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描述的是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18世纪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
8.[示例]
剧烈变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阐述:明清时期处于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呈空前强化的趋势。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此后内阁逐渐成为明代中枢行政的主要机构,内阁作为没有制度保障的非法定中央行政机构,虽然阁权日益上升,但始终不具备决策资格,始终为强化专制皇权而服务;加之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虽然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并行的行政双轨制度,但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综上所述,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固以及中央行政机构和选官制度的逐渐变化,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