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目标】
掌握重难点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突破易错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课堂巩固·当堂练】
1.明清时期,位于苏州地区的震泽镇,在元朝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该镇居民达二三千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C.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D.经商成为人们的主业
2.(湖南永州·高一统考期末改编)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3.明代小说出现繁荣,当时就有人认为,小说“虽编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这一观点突出强调小说的功能是 (  )
A.世俗教化作用
B.缓和社会矛盾
C.澄清官场风气
D.挽救民族危机
【课后必刷·当日清】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自明朝中期起,一些高产作物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并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这些高产作物是 (  )
A.水稻、粟 B.玉米、水稻
C.小麦、粟 D.玉米、甘薯
2.(湖南张家界·高一统考期末)明朝后期,理学已经沦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 (  )
A.工商皆本 B.学校议政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3.明代江南涟川地主沈氏在《沈氏农书·逐月事宜》中有如下记载,正月:至苏杭买粪;苏州买糟烧酒;甪直买籴豆泥。四月:平望买牛壅(注:牛壅,稻草与牛的粪便混合而成的特制肥料);南浔买茧黄。十月:桐乡、海宁买枯叶;山里买柴草。十二月:嘉兴买腊猪油。该记载反映出当地 (  )
A.农村与市镇经济联系广泛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
D.商帮贸易活动的兴盛
4.明清传世著作颇多,科技著作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历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记》《天下郡国利弊书》,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这些著作体现了 (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C.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5.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提出“分权众治”思想。二者都 ( )
A.倡导实行民主政治
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C.推崇责任内阁制
D.维护理学统治地位
6.蒋以化在《西台漫纪》中写道:“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飱(同‘飧’,晚餐)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主要反映出苏州丝织行 (  )
A.生产效率高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社会分工细
D.丝织从业者生活的艰难
7.[学术情境]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汀等地居民的口音与江西口音相似,一经询问,原来这里有大量江西商人,以盛产武夷茶著称的建宁府为例,茶农茶商几乎都是江西人,每年早春,总有数十万江西人来到这里,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据此可知 (  )
A.经济生活影响区域文化
B.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兴盛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仅江宁丝织业中的缎业一行中,一家手工工场就有织机五六百架,即使以每架织机用工二人计,一家手工工场需雇佣机工也达千人以上,这还不包括为之直接和间接服务的家庭络工和染坊等工作人员数量在内。山东济宁六家制烟工场雇佣工人就有四千人之多。唐英在《陶冶图编次》中写道:“景德一镇,僻处浮梁邑境,周袤十余里……缘瓷产其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藉瓷资生。”每一瓷器的生产要顺次经过二十多个加工阶段,并且在这每一个加工阶段中,还有更细致的分工。
——摘编自侯大乾、岳琛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位于苏州地区的震泽镇的居民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繁荣,B项正确。明末清初,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震泽镇的居民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无法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环境宽松,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耕织仍然是人们的主业,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可知,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家重视利益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项正确。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反映,但是当时中国并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B项;明清之交,西方启蒙思想还未传播到中国,排除D项。
思维拓展
  明清时期文艺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②传统的宋元话本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④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⑤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3.A 根据材料信息“虽编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可知,明代小说中宣扬的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认可,体现了文学的世俗化,而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又起到了世俗教化作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小说的世俗教化功能,不能体现缓和社会矛盾和澄清官场风气,排除B、C两项;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排除D项。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甘薯是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因此得到广泛传播,D项正确。中国是水稻和粟的原产地,西亚是小麦的原产地,排除A、B、C三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可知,明朝后期,理学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C项正确。工商皆本指工商皆为立国之本,与改变空洞的学术风气无关,排除A项;学校议政、格物致知与材料中空洞的学术风气无关,排除B、D两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江南地区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在不同的时间前往市镇购买与农业有关的商品体现出农村和市镇的经济联系广泛,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步解体,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和被雇佣关系的出现,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帮贸易活动的兴盛,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的典型特点是总结性较高,说明明清时期封建文明进入了总结阶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明清时期的危机状况,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信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分权众治”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批判和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仅反对君主专制,并没有倡导实行民主政治,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仅反对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是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州有大户家里购买了手工的纺机,小户成为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以给大户织布为生,并以日来计算工资;大户如果一天不找人来纺织,可能就会赔钱,小户如果一天没人雇佣,就会吃不上饭。这说明当时苏州丝织行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苏州丝织行的生产效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苏州丝织行社会分工细,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苏州丝织行丝织从业者生活艰难,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福建的建阳、邵武、长汀等地居民的口音之所以与江西口音相似,是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江西商人,从而影响了当地人的口音,这说明经济生活影响了区域文化,A项正确。明代的商帮没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生活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并不能体现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兴盛,排除C项;明代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8.(1)主要特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规模较大;行业内部分工细密。
(2)原因:前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奠定的基础;商品经济逐渐活跃;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市场的扩大;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