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目标】掌握重难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的回应突破易错点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课堂巩固·当堂练】1.有学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基于 ( )A.清朝综合国力的落后B.东西方发展趋势迥异C.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D.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2.近代某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清政府因此被迫接受协定关税,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论及近代某一思想,有学者指出:“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指的是 ( )A.三民主义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C.托古改制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课后必刷·当日清】1.观察下表,侵略者这些权益的取得是在 (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太平天国运动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2.清朝君臣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但十四年后英、法两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说明当时 ( )A.《南京条约》有利于维护和平B.清政府具有近代外交观念C.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西方国家违背了契约精神3.乾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五年(1760—1835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等并多次修订《防范夷人章程》。这反映出 ( )A.外来侵略成为政府首患B.政府具有一定防范意识C.政府绝对禁止海外贸易D.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4.(北京石景山·高一统考期末改编)英国在1800年到1820年间,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在4000箱左右,以后逐渐见长,从1839年到1840年,达到3.5万箱。由此导致了 ( )①英国对华的贸易逆差 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③中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鸦片战争迅速爆发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5.鸦片战争爆发期间及战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组不平等条约。由此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脱出常轨,改道易形。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 ( )A.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力图借对外开放实现富国强兵D.利用国际规则来维护国家权益6.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天下”,而不是“世界”上;近代“天下”几近耗尽生命,战争使“世界”降临中国,中国人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传统“夷夏观”遭到彻底摈弃B.世界史地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新旧两种文化产生激烈冲突D.鸦片战争引发中国思想界的嬗变7.[学术情境]“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以及《望厦条约》开启了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的世纪,……中国人民为了挽救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就必须打败两个敌人,不仅要打败外国侵略者,而且要打败既不愿意也无能力保卫这个国家的封建统治者。”该论述揭示了 ( )A.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遭到破坏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D.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宪法修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决议,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国际局势与中国命运”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际,清朝却仍处于农耕时代的顶峰,这就导致“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B项正确。当时清王朝的综合国力仍处于世界前列,排除A项;清中期以前,社会经济仍是在发展的,排除C项;西学东渐局面直至鸦片战争后方形成,排除D项。2.A 根据“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条款,A项正确。《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均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排除B、C、D三项。3.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应是由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提出的,即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写的发刊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方案出自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侵略者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这些权益是侵略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3年)通过与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取得的,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不满足于鸦片战争所获得的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经济掠夺,于是以清政府拒绝“修约”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并不利于维护和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具有近代外交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列强不满足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而非西方国家违背契约精神,排除D项。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就“颁布了《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等并多次修订《防范夷人章程》”,体现了此时期清政府就有对外国人的防范意识,B项正确。在材料所述时间内发生的外来侵略并非清政府首患,排除A项;虽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仍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外国人有防范意识,没有涉及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在1820年后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官兵吸食鸦片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②③正确,故选C项。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在不断增加,使得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①错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加的时间跨度较长,鸦片战争并没有迅速爆发,④错误;排除A、B、D三项。5.B 根据材料信息“脱出常轨,改道易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6.D 根据材料信息“战争使‘世界’降临中国,中国人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该学者意在说明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嬗变,故D项正确。“传统‘夷夏观’遭到彻底摈弃”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世界史地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只是探索世界的一个角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新旧两种文化产生激烈冲突,排除C项。7.A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人民为了挽救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就必须打败两个敌人,不仅要打败外国侵略者,而且要打败既不愿意也无能力保卫这个国家的封建统治者”可知,中国革命的两个对象分别是西方列强与清政府,这反映出近代中国革命必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解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排除B、C、D三项。8.[示例]观点:近代百年屈辱史是明清政府无视国际局势变化而付出的惨痛代价。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掀起了殖民掠夺与扩张的狂潮,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物品,因物美质优,广受西方欢迎。在中西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助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一度显现出社会转型之象。但明清政府自认为中国乃天朝上国,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不但没有对这一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反而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错失发展机遇,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历史由辉煌灿烂、领先于世界逐渐演变成任由列强宰割、主权丧失殆尽,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赢了来新生。总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屈辱史,是明清政府无视国际局势变化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只有正视国际局势的变化,并努力适应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方能在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题速通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史实,围绕“国际局势与中国命运”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述的观点,观点要具体、明确。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以及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可得出近代百年屈辱史是明清政府无视国际局势变化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其次,结合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等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阐述。要注意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