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广西、贵州、云南)与河流地貌(长江中游江汉平原、黄河三角洲)的分布示意图,认识不同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 “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岩石、地形)→地貌类型” 的关联认知。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喀斯特地貌演变示意图、河流 “V” 形谷与三角洲对比图),从 “成因→演变→特征→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对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如喀斯特坝子利于农耕但地形崎岖影响交通),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喀斯特地貌演变示意图”“分析 FAST 选址与喀斯特地貌的关系” 等课堂活动,提升地理图表绘制、数据提取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结合家乡地貌景观(如山区 “V” 形谷、平原河曲),学会运用地貌知识描述与解释本地地理现象。人地协调观:认识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河流三角洲适合农耕、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理解人类合理利用地貌资源(如坝子农业、三角洲耕地开发)与应对地貌限制(如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短缺、河流洪涝)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地貌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与形成:类型:区分地表(溶沟、洼地、峰林)与地下(溶洞、石钟乳、石柱)喀斯特地貌,明确其形态特征。分布:我国西南地区(桂、黔、滇)的典型性。形成:流水溶蚀(石灰岩与水、CO 反应)与沉淀作用的过程,理解 “溶沟→峰林→残丘” 的演变逻辑。河流地貌的类型、分布与形成:类型:按河流分段(上游 “V” 形谷、中下游冲积平原与河曲、河口三角洲),明确各段地貌的形态与物质组成(如上游颗粒粗、河口颗粒细)。分布:山区(上游)、平原(中下游)、河口(三角洲)的空间对应。形成:流水侵蚀(下蚀→“V” 形谷、侧蚀→河曲)与堆积(冲积平原、三角洲)作用的差异。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喀斯特地貌:坝子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如桂林山水)、地下水源利用;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的限制。河流地貌: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农耕价值(如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河曲与航运的关系。(二)教学难点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学生难以理解 “溶沟如何发展为洼地,洼地如何演变为峰林” 的动态过程,需通过阶段示意图拆解 “岩石溶蚀→形态变化” 的逻辑(如溶沟扩大→洼地形成,洼地边缘岩体残留→峰丛 / 峰林)。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塑造差异:区分 “下蚀”(垂直侵蚀,形成 “V” 形谷)、“侧蚀”(水平侵蚀,形成河曲)、“堆积”(物质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 三角洲)的作用机制,学生易混淆不同河段的主导作用(如上游下蚀为主,中下游侧蚀与堆积为主)。地貌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匹配逻辑:将 “喀斯特洼地的形态(如大窝凼‘巨碗状’)” 与 “FAST 望远镜的建设需求(半球状大坑、排水通畅)” 关联,学生需突破 “地貌特征→工程优势” 的推导,理解 “天然洼地减少开挖量、裂隙排水” 的具体优势。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核心概念、类型、成因与分布,梳理 “成因→形态→分布→影响” 的逻辑链(如石灰岩地区→流水溶蚀→喀斯特峰林→旅游资源),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喀斯特地貌演变阶段图、河流分段地貌图)、景观图(桂林峰林、长江三角洲、溶洞石柱)、动画(如 “V” 形谷形成过程动画、河曲裁弯取直动画),结合实物模型(如喀斯特溶洞模型),将抽象的地貌形成过程具象化。小组讨论法:围绕 “FAST 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的利用建议”“喀斯特地区如何解决地表水缺乏问题”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贵州平塘 FAST 选址(喀斯特洼地优势)、黄河三角洲演变(堆积作用)、桂林山水旅游开发(喀斯特景观)为案例,分析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喀斯特地表地貌演变示意图”(标注溶沟、洼地、峰林、残丘)、“河流从上游到河口的地貌变化图”(标注 “V” 形谷、冲积平原、三角洲),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地貌演变过程的记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徐霞客游记记载:“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提问学生:“徐霞客描述的‘峭峰离立’是哪种地貌?这种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如桂林峰林)猜想(喀斯特地貌),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喀斯特地貌(18 分钟)概念与分布:结合课件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与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展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图”,强调: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分布最广泛、最典型,因这些地区石灰岩广布且降水丰富,为流水溶蚀提供条件。形成原理:展示化学反应方程式,讲解: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带走(溶蚀作用);当水流中 CO 浓度降低时,碳酸氢钙分解重新析出碳酸钙,形成沉淀(如石钟乳、石笋)。类型与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结合课件 “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变示意图”,按演变顺序讲解: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形成长条形或网格状的沟槽,地面崎岖难行。洼地:溶沟进一步扩大,形成面积较大的低洼区域,广西、贵州称 “坝子”,底部平坦,是当地重要农耕区(如贵州贵阳坝子)。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因溶蚀程度不同,依次形成峰丛(基部相连)、峰林(基部不连)、孤峰(单个山峰)、残丘(低矮丘陵),如桂林峰林为典型峰林景观。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地下空洞,长数米至数百千米,常呈层状分布(如贵州织金洞)。溶洞景观:顶部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底部向上发育的石笋,两者连接形成石柱(如溶洞中的 “定海神针” 石柱),均为碳酸钙沉淀形成。课堂活动:分析 FAST 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5 分钟):展示课件中 FAST 选址资料(大窝凼为喀斯特洼地,半径超 300 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布置小组任务:简述大窝凼的气候与地貌特点。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开挖量、稳定性)与排水方面的优势。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貌:典型喀斯特洼地,呈 “巨碗状”。基建优势:利用天然洼地,减少工程开挖量;石灰岩地层稳定,边坡安全性高。排水优势:喀斯特岩石裂隙多,与地下河相通,雨水易下渗,避免坑底积水。2. 河流地貌(17 分钟)概念与作用:结合课件讲解:河流地貌是河流经侵蚀(破坏地表)、搬运(携带物质)、堆积(沉积物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地貌作用,贯穿河流全过程。按河流分段的地貌类型:上游(山区)——“V” 形河谷:展示 “V” 形谷景观图,讲解:河流流经山区,水流速度快,以下蚀作用(垂直侵蚀)为主,不断切割河谷岩石,使河谷深度大、岸壁陡、谷底窄,河床底部多巨大石块和卵石(如长江三峡的 “V” 形谷)。中下游(平原)—— 槽型河谷、冲积平原、河曲与牛轭湖:槽型河谷: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水流速度减慢,以侧蚀作用(水平侵蚀)为主,河谷变宽、变浅,呈宽而浅的槽型。冲积平原: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按位置分为山前(坡度大、颗粒粗)、主体(坡度缓、颗粒细、多湖沼)、近河口(坡度极缓、颗粒极细)三部分,如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是重要农业区。河曲与牛轭湖:地势平缓地区,河流受侧蚀影响形成 “S” 形河曲;洪水时河水冲断河曲颈部,弯曲河道与主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如洞庭湖平原的牛轭湖)。河口段 —— 三角洲:展示 “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 景观图,讲解:河流入海 / 入湖处,水流速度骤减,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三角洲,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细,多适合农耕。三角洲形态多样,如长江三角洲呈 “鸟嘴状”,黄河三角洲呈 “扇形”。案例:“年轻” 的黄河三角洲:简要介绍:黄河携带黄土高原的泥沙(每年超亿吨)在入海口堆积,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土地,三角洲土地 “年轻”(人类活动痕迹少),分布大片芦苇荡,是候鸟迁徙 “中继站”,体现河流堆积作用的动态性与生态价值。(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地貌类型→成因→分布→特征→人类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 + 流水溶蚀 / 沉淀,分布西南,分地表(溶沟、坝子、峰林)与地下(溶洞、石柱),影响:坝子农耕、旅游开发,但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河流地貌:流水侵蚀 / 堆积,上游 “V” 形谷(下蚀)、中下游冲积平原 / 河曲(侧蚀 + 堆积)、河口三角洲(堆积),影响:冲积平原与三角洲为重要农业区,河曲影响航运。强调: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均由外力(流水)作用形成,其形态与分布受气候、岩石、地形等因素影响,人类活动需结合地貌特征合理规划,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喀斯特地貌类型判断、分布成因、河流地貌类型与形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喀斯特演变阶段、河曲与牛轭湖的关系)。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喀斯特旅游胜地与分布成因):黄果树瀑布、路南石林、桂林山水为喀斯特景观(B 正确);云贵高原喀斯特广布因石灰岩多、降水丰富(D 正确)。第 3-4 题(喀斯特地表特征与外力):地表喀斯特奇峰林立、地表崎岖(C 正确);塑造外力为流水侵蚀(D 正确)。第 5-9 题(河流地貌):丁图为牛轭湖(A 正确),多形成于平原(洞庭湖平原,A 正确);裁弯取直后新河道流速加快(D 正确);牛轭湖形成于平坦地区(C 正确);长江中下游新牛轭湖少因修建护岸工程(D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喀斯特地表地貌演变示意图”,标注溶沟、洼地(坝子)、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六个阶段,并简要说明每个阶段的形成原因。结合家乡地貌(如山区 “V” 形谷、平原河流、河口三角洲),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描述其地貌特征,并分析该地貌对当地农业或交通的影响。预习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内容,思考 “风沙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有何不同”。五、板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一、喀斯特地貌概念: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经流水溶蚀 / 沉淀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分布:我国西南(广西、贵州、云南)类型与特征:地表:溶沟(崎岖)→洼地(坝子,农耕区)→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地下:溶洞(层状)、石钟乳(上→下)、石笋(下→上)、石柱(连接)成因:流水溶蚀()与沉淀人类影响:有利:坝子农业、旅游资源(桂林山水)、地下水源不利: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案例:FAST 选址贵州平塘(洼地减少开挖、裂隙排水)二、河流地貌概念:河流侵蚀(下蚀、侧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与分布(按河流分段):上游(山区):“V” 形谷(下蚀为主,深、陡、窄,多巨石)中下游(平原):槽型河谷、冲积平原(颗粒:山前粗→主体细)、河曲→牛轭湖河口段:三角洲(低平、颗粒细,如长江 “鸟嘴状”、黄河 “扇形”)成因:上游下蚀、中下游侧蚀 + 堆积、河口堆积人类影响:冲积平原与三角洲为重要农业区(江汉平原、长三角)案例:黄河三角洲(泥沙堆积,每年新增土地,生态价值高)三、课堂活动:FAST 选址分析四、作业:喀斯特演变图 + 家乡地貌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