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风沙地貌(西北干旱区)与海岸地貌(沿海地区)的分布示意图,认识不同气候与海陆位置下地貌类型的空间差异,建立 “区域环境(气候、海陆位置)→外力作用→地貌类型” 的关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新月形沙丘示意图、海蚀地貌景观图),从 “成因→形态→分布→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对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如风沙地貌的土地沙化威胁与旅游资源价值,海岸地貌的港口建设优势与风暴潮风险),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分析丹娘沙丘的沙源与主导风向”“判断海岸地貌类型及成因” 等课堂活动,提升地理图表解读、数据提取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结合家乡地貌(如沿海沙滩、内陆沙地),学会运用地貌知识描述与解释本地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认识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风沙掩埋农田、海岸提供航运条件),理解人类合理利用(如沙漠旅游开发、海岸港口建设)与防御(如草方格固沙、海堤防护)地貌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地貌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风沙地貌的类型、分布与形成:
类型:区分风蚀(风蚀蘑菇、雅丹)与风积(新月形沙丘)地貌,明确其形态特征(如雅丹的垄脊与风向一致,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
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典型性。
形成:风力侵蚀(破坏岩石)与堆积(搬运泥沙沉积)作用,理解 “干旱 + 多风 + 多沙” 的环境条件对风沙地貌的决定性作用。
海岸地貌的类型、分布与形成:
类型:区分海蚀(海蚀崖、海蚀平台)与海积(海滩、沙坝)地貌,明确其形态与物质组成(如海滩按颗粒分砾滩、沙滩)。
分布:沿海地区(如广西涠洲岛、大连金石滩)的普遍性。
形成:海浪的侵蚀(下蚀、侧蚀岩石海岸)与堆积(搬运泥沙沉积)作用,理解海浪能量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风沙地貌:流动沙丘的危害(掩埋农田、道路)与防御措施(草方格、防护林);沙漠旅游资源(如敦煌雅丹)的开发。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的旅游价值(如涠洲岛海蚀崖);海积地貌的农业与航运价值(如沙滩养殖、沙坝附近建港)。
(二)教学难点
新月形沙丘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的形成逻辑,以及沙丘链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的垂直关系,需通过沙丘形成动画与实际案例(如阿联酋利瓦沙漠沙丘)拆解 “风力搬运→沙粒堆积→形态演变” 的过程。
风沙地貌形成的环境条件关联:理解 “干旱气候→植被稀少→地表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与堆积” 的连锁反应,学生易孤立看待 “干旱”“多风”“多沙” 三个条件,需通过西北与湿润地区的对比,强调三者的协同作用。
海岸地貌的动态演变: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与海积地貌(泥沙搬运→海滩堆积)的演变是长期过程,学生难以直观感知,需通过阶段示意图与海岸演化视频,展示 “海浪持续作用→地貌逐渐变化” 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的核心概念、类型、成因与分布,梳理 “成因→形态→分布→影响” 的逻辑链(如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沙丘→土地沙化),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新月形沙丘风向示意图、海蚀地貌演变图)、景观图(敦煌雅丹、涠洲岛海蚀崖)、动画(如风沙侵蚀形成风蚀蘑菇动画、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拱桥动画),结合实物模型(如沙丘模型),将抽象的地貌形成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丹娘沙丘的沙源地与主导风向”“如何防治流动沙丘对公路的危害”“海岸地貌对港口选址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西藏丹娘沙丘(非干旱区风沙地貌)、广西涠洲岛海蚀地貌(典型海岸侵蚀)、敦煌雅丹(风蚀地貌旅游开发)为案例,分析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标注迎风坡、背风坡、风向)、“海蚀地貌演变示意图”(标注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地貌形态与形成过程的记忆。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两张景观图:一张是敦煌雅丹地貌(沟槽与垄脊相间),一张是大连金石滩海蚀地貌(“神龟寻子” 造型),提问学生:“这两种地貌分别形成于我国什么地区?它们的形态差异显著,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猜想(雅丹在西北干旱区,与风力有关;海蚀地貌在沿海,与海水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风沙地貌(18 分钟)
概念与分布:
结合课件定义:风沙地貌是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甘肃),因这些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250mm)、大风频繁、地表多沙漠与戈壁。
展示 “我国风沙地貌分布示意图”,强调:干旱是风沙地貌形成的前提(地表干燥、植被稀少,易受风力作用),大风为地貌形成提供动力,沙质沉积物为物质基础。
类型与特征:
风蚀地貌:
结合课件景观图,按侵蚀程度讲解:
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受风沙冲击与摩擦更强烈,逐渐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如撒哈拉沙漠的风蚀蘑菇)。
雅丹: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或平原,因风力侵蚀形成不规则的沟槽与垄脊,垄脊高度与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如甘肃敦煌雅丹)。
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受风力侵蚀后残留的柱状岩体(如新疆的风蚀柱)。
风积地貌:
以沙丘为主,重点讲解新月形沙丘:
形态:平面呈新月形,迎风坡坡度缓(5°-15°),背风坡坡度陡(28°-34°),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翼角。
分类:固定沙丘(有植被覆盖,沙丘稳定)、流动沙丘(无植被,在风力作用下可移动,会掩埋房屋、道路)。
分布:沙漠内部及边缘,多个新月形沙丘可连成沙丘链,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如阿联酋利瓦沙漠的沙丘链)。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危害:流动沙丘掩埋农田、牧场、道路、房屋,降低土壤肥力,影响生产生活(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
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固定沙丘)、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阻挡风沙)。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如三北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固定流沙。
课堂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丹娘沙丘)(5 分钟):
展示课件中丹娘沙丘资料(位于西藏米林市,年降水量 640mm,冬春季大风,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与等高线图,布置小组任务:
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宽度、两侧地形)。
推测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推测河谷段的主导风向。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河谷特征:河谷较宽,两侧高山耸立(等高线数值高,密集)。
沙源地:东南侧的江心洲。理由:冬春季河流枯水期,江心洲出露,提供沙源;沙丘位于山麓东南侧,需风力从东南方向搬运泥沙堆积。
主导风向:东南风。沙源地在东南侧,只有东南风才能将江心洲的泥沙搬运至山麓堆积形成沙丘。
2. 海岸地貌(17 分钟)
概念与作用:
结合课件讲解: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海浪(主导)、潮汐、洋流等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分布于全球沿海地区。海浪是最主要的动力,通过侵蚀(破坏岩石)、搬运(携带泥沙)、堆积(沉积泥沙)作用塑造地貌。
类型与特征:
海蚀地貌:
结合课件 “海蚀地貌演变示意图”,按演变顺序讲解:
海蚀穴:海浪不断冲击岩石海岸的薄弱部位(如节理、裂隙),形成向陆地凹进的洞穴。
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上部岩石失去支撑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如广西涠洲岛的海蚀崖)。
海蚀平台:海蚀崖在海浪持续侵蚀下逐渐后退,在其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平台(退潮时可见)。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两侧海蚀穴不断向中间侵蚀连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后,残留的岩体形成海蚀柱(如大连金石滩的 “神龟寻子” 海蚀柱)。
海积地貌:
海滩:海浪搬运的泥沙在海岸沉积形成,按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砾滩(颗粒大,如山区沿海)、沙滩(颗粒中等,如三亚亚龙湾)、泥滩(颗粒小,如河口附近),部分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是重要的旅游与养殖场所。
沙坝:平行于海岸的长条形堆积体,常与海岸之间形成潟湖(如巴西帕图斯湖与大西洋之间的沙坝)。
案例:广西涠洲岛的海岸地貌:
简要介绍: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海岸以岩石为主,受海浪长期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景观;同时,海浪搬运的火山碎屑物质在部分区域沉积,形成沙滩,兼具海蚀与海积地貌特征,成为著名旅游胜地,体现海岸地貌的景观价值与经济价值。
自学窗:红柳沙包与环境变化(2 分钟):
简要介绍:我国西北沙漠中的红柳,其枯枝落叶层与风沙层交替堆积形成红柳沙包,纹层结构类似树木年轮,隐含近百年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如风沙层厚表示当年风大、干旱),科学家通过分析纹层可重建沙漠环境历史,体现地貌对环境变化的 “记录” 功能。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地貌类型→成因→分布→特征→人类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风沙地貌:干旱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蘑菇 / 雅丹,堆积→新月形沙丘),分布西北,影响:流动沙丘危害大,需固沙;沙漠旅游资源可开发。
海岸地貌:沿海海浪作用(侵蚀→海蚀崖 / 海蚀柱,堆积→海滩 / 沙坝),分布沿海,影响:海蚀地貌供旅游,海积地貌利农耕与航运;需防御风暴潮。
强调: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分别由风力与海浪主导形成,其形态与分布受气候、海陆位置、地表物质等因素影响,人类活动需结合地貌特征合理规划,平衡开发与保护。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风沙地貌类型判断、分布成因、海岸地貌类型与形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新月形沙丘风向判断、海蚀与海积地貌区分)。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丹娘沙丘):上游生态变好→泥沙减少→沙丘增幅减小(A 正确);风沙危害大时盛行东南风(D 正确)。
第 3-4 题(塔岩荒漠):塔岩为风力侵蚀,荒漠为风力堆积(A 正确);形成条件为干旱、大风、昼夜温差大(C 正确)。
第 5-6 题(天生桥与金石滩地貌):西北干旱区为风蚀桥(D 正确);大连金石滩 “神龟寻子” 为海水侵蚀(C 正确)。
第 7-8 题(帕图斯湖沙坝):沙坝为海水堆积(D 正确);海岸线平直因洋流作用(A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绘制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标注迎风坡、背风坡、主导风向,并简要说明沙丘两侧翼角的延伸方向与风向的关系。
结合家乡地貌(如沿海地区的海滩、内陆沙地),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描述其地貌特征,并分析该地貌对当地居民生活或经济发展的影响。
预习 “地貌的观察” 内容,思考 “观察地貌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形态、物质组成)”。
五、板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
一、风沙地貌
概念: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
形成条件:干旱气候(植被少、地表干)、大风频繁(动力)、多沙质沉积物(物质)
类型与特征: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下蚀强)、雅丹(沟槽 + 垄脊,垄脊顺风向)、风蚀柱
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分固定(有植被)、流动(无植被,可移动)
人类影响:
危害:流动沙丘掩埋农田、道路
防治:草方格、植树种草(三北防护林)
开发:沙漠旅游(敦煌雅丹)
案例:西藏丹娘沙丘(非干旱区,沙源为江心洲,主导东南风)
二、海岸地貌
概念:沿海地区海浪(主导)作用形成的地貌
形成动力:海浪侵蚀(破坏岩石)、堆积(沉积泥沙)
类型与特征:
海蚀地貌:海蚀崖(陡崖)→海蚀平台(倾斜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平行海岸)
人类影响:
开发:海蚀地貌旅游(涠洲岛)、海滩养殖与旅游
防御:海堤防风暴潮
案例:广西涠洲岛(火山岛,兼具海蚀与海积地貌)
三、课堂活动:丹娘沙丘沙源与风向分析
四、作业:新月形沙丘图 + 家乡地貌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