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貌的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如北京西北山地与东南平原、我国南方山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认识不同区域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差异,建立 “区域自然环境→地貌特征→人类活动” 的关联认知,理解区域地貌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综合思维:结合京张铁路 “人” 字形设计、家乡地貌观察等案例,从 “观察顺序→核心内容→实际应用”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高度、坡度、坡向对人类活动(农业、交通、旅游)的影响,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坡度与耕作方式、铁路建设的关联。地理实践力:通过 “计算等高线图中的相对高度”“绘制地形剖面图”“设计家乡地貌考察方案” 等课堂活动,提升等高线图解读、数据计算、图表绘制与实地考察规划能力,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如地形图、卫星定位仪)解决实际问题。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坡地开发的安全风险(如陡坡耕作引发水土流失)、铁路建设对地貌的适应(如 “人” 字形线路降低坡度),认识人类活动需遵循地貌规律,理解合理利用地貌资源(如缓坡农业、山地旅游)与防御地貌风险(如滑坡、山洪)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度改造” 的人地和谐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貌观察的顺序与核心内容:顺序:“宏观→微观、面→点”,结合地形图辅助观察,如先识别高原、山地,再分析河谷、山峰。内容:高度(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的计算与意义)、坡度(坡度表示方法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坡向(阳坡 / 阴坡、迎风坡 / 背风坡的差异)。等高线图的解读与应用:坡度判断:等高线密集→陡坡,稀疏→缓坡。相对高度计算:两点海拔范围相减(一般情况)、陡崖相对高度公式应用。地形剖面图绘制:步骤(选剖面线→定比例尺→描点连线)与意义(直观展示地势起伏)。地貌观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坡度与农业:坡度>15° 不宜耕作,需退耕还林;缓坡可修梯田。坡度与交通:铁路坡度≤3%,“人” 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降低坡度。坡向与植被:阳坡植被更茂盛(光照足),迎风坡植被更丰富(降水多)。(二)教学难点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学生易混淆 “等高线重叠数” 与 “等高距” 的关系,难以准确套用公式(n 1)d≤H<(n+1)d,需通过实例(如 3 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 100 米,计算200≤H<400米)拆解逻辑。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在 “将等高线与剖面线交点转化为剖面坐标” 时易出错,尤其是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的设定(垂直比例尺需放大以突出起伏),需通过分步演示(标交点→画横轴纵轴→描点连线)突破。地貌观察内容的实际应用:将 “高度、坡度、坡向” 与具体人类活动(如农业布局、铁路建设)结合时,学生难以准确匹配 “地貌特征→活动适宜性”,如无法解释 “人” 字形线路如何降低坡度,需结合线路长度与高度差的关系(延长路程→减小垂直距离 / 水平距离的比值)分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貌观察的顺序、核心内容(高度、坡度、坡向)及等高线图解读方法,梳理 “观察逻辑→知识应用” 的框架,如 “先看宏观地貌→再算高度坡度→最后分析对人类的影响”。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如北京地形、南方山区)、“人” 字形铁路示意图、地形剖面图绘制步骤动画,结合实物模型(等高线地形模型),将抽象的地貌特征与图表绘制过程具象化。小组讨论法:围绕 “计算陡崖相对高度”“设计家乡地貌考察方案”“分析坡向对植物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京张铁路 “人” 字形设计(坡度与交通)、北京地貌观察(宏观与微观结合)、南方山区考察安全风险(陡坡与山洪)为案例,分析地貌观察的实际意义,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计算等高线图中的相对高度、绘制地形剖面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核心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工具运用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京张铁路 “人” 字形线路图与詹天佑勘测场景,提问学生:“詹天佑在八达岭路段设计‘人’字形线路,成功解决了火车爬坡困难的问题。大家思考,他是通过观察地貌的哪个要素找到解决方案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猜想(坡度、高度),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地貌的观察。(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地貌观察的顺序(10 分钟)观察逻辑: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结合课件 “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 图,讲解:地貌规模差异大(大到高原,小到陡崖),观察时需选择视野开阔处,按 “大尺度→次一级→微观” 的顺序:第一步:观察宏观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如北京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第二步: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地中的山岭、山谷,平原中的河谷、河漫滩。第三步:分析微观地貌,如河岸、陡崖、山峰(如北京东灵山为山地中的山峰)。辅助工具:地形图与遥感影像:说明:实地观察时,可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识别海拔、坡度)、遥感影像(宏观地貌分布)、考察报告等资料,提升观察的准确性与效率(如通过遥感影像快速识别家乡的山地与平原分布)。案例:北京地貌观察顺序:宏观:西北山地(军都山、西山)、东南平原(通州附近)。次一级:山地中的河谷(永定河河谷)、平原中的三角洲(潮白河三角洲)。微观:山地中的陡崖、平原中的河漫滩。2. 地貌观察的内容(20 分钟)核心内容 1:高度:概念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可通过地图或仪器获取,是划分地貌类型的依据(如海拔>500 米为山地,<200 米为平原)。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反映地面起伏(如东灵山海拔 2303 米,通州海拔近 0 米,相对高度 2303 米,体现北京地势起伏大)。计算练习:展示课件中等高线图(甲海拔 885.4 米,乙海拔 879.0 米),提问:甲、乙相对高度是多少?(学生计算:885.4-879.0=6.4 米)。拓展:区域最大相对高度 = 最高海拔 - 最低海拔(如某区域最高 885.4 米,最低 790 米,最大相对高度 95.4 米)。核心内容 2:坡度:表示方法:坡度角(如 30°)或 “垂直距离 / 水平距离”(如垂直升高 100 米,水平距离 5000 米,坡度 = 100/5000=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坡度>15° 易引发水土流失,不宜耕作(如我国南方山区陡坡需退耕还林);缓坡可修梯田(如云南哈尼梯田)。交通:铁路最大坡度一般≤2.5%-3%,詹天佑设计 “人” 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水平距离增大),降低坡度(如原需垂直升高 100 米,水平距离 3000 米,坡度 3.3%;延长后水平距离 4000 米,坡度 2.5%)。等高线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展示课件中等高线图,对比陡坡与缓坡的等高线差异)。核心内容 3:坡向:分类与差异:阳坡与阴坡:阳坡(朝南,北半球)光照充足,温度高,植被更茂盛;阴坡光照不足,温度低,植被较稀疏。迎风坡与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如我国东南丘陵的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影响植被分布与农业类型。实例:北京西山的东南坡为阳坡且迎风,植被覆盖率高于西北坡(阴坡、背风坡)。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如新月形沙丘、U 形谷)、面积(如某平原面积 1000 平方千米)、空间分布(如山地沿西北 - 东南走向分布)、地面起伏与破碎程度(如西南山区起伏大、地形破碎)。3. 知识拓展:等高线图与地形剖面图(5 分钟)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展示课件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讲解: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内高外低)、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洼处)、陡崖(等高线重叠)。地形剖面图绘制步骤:步骤 1:确定剖面线(如连接东灵山与通州)。步骤 2:设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垂直比例尺放大,如 1 厘米代表 500 米)。步骤 3:描点(找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注海拔)。步骤 4:连线(将交点按海拔高低平滑连接,形成起伏轮廓)。意义:直观展示地势起伏,如北京从西北山地到东南平原的逐渐降低趋势。(三)课堂活动:观察家乡的地貌(5 分钟)展示课件中 “观察家乡的地貌” 活动要求,布置小组任务(以北京为例):任务 1:阅读北京地形图,识别宏观地貌(山地、平原),计算东灵山(2303 米)与通州(近 0 米)的相对高度。任务 2:分析考察时的安全风险(如陡坡滑倒、山区暴雨引发山洪),提出防护措施(沿成熟路线、关注天气预报)。学生小组讨论(3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任务 1:北京宏观地貌为 “西北山地、东南平原”,相对高度 2303 米,地势起伏大。任务 2:风险包括陡坡坠落、山洪、迷路;措施包括带导航仪、查天气预报、告知他人行程。(四)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观察顺序→核心内容→人类应用”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顺序:宏观→微观、面→点,借助地形图辅助。内容:高度(绝对高度定地貌类型,相对高度反映起伏)、坡度(影响农业与交通)、坡向(影响光照与降水)。应用:陡坡防流失、缓坡搞农业、铁路降坡度,因地制宜利用地貌。强调:地貌观察是认识自然、合理规划人类活动的基础,需结合工具(地形图)与实地考察,兼顾科学性与安全性。(五)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等高线图解读、相对高度计算、坡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地形剖面图绘制)。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等高线图判读):甲处海拔为 500 或 400 米(A 正确);①②相对高度 500-700 米,可能为 600 米(C 正确)。第 3-4 题(南方山区考察):需带地质锤、卫星定位仪、植物标本夹、雨衣(D 正确);陡崖 e 相对高差 200-400 米,可能为 200 米(A 正确)。第 5-7 题(等高线高差与河流):最大高差 400-600 米,可能为 560 米(B 正确);陡崖相对高度 100-300 米,不可能为 310 米(A 正确);丙为山脊,不易有河流(C 正确)。第 8-9 题(等高线与河流流向):M(250-300 米)与 N(350-400 米)相对高度 50-150 米,可能为 75 米(B 正确);河流自北向南流(A 正确)。(六)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家乡(如所在市)的地形剖面图(选择最高点与最低点连线),标注海拔、主要地貌类型(山地、平原等),并简要描述地势起伏特征。结合家乡地貌,撰写一份简短的 “地貌考察方案”,包括考察目的(如了解家乡地貌分布)、考察工具(地形图、卫星定位仪等)、考察路线(避开陡坡与危险区)、安全防护措施。预习 “植被与土壤” 内容,思考 “地貌(如坡度、坡向)如何影响植被类型与土壤肥力”。五、板书设计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核心逻辑:从宏观→微观、从面→点宏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如北京西北山地、东南平原)次一级:山岭、河谷、三角洲微观:陡崖、山峰、河岸辅助工具:等高线地形图、遥感影像、考察报告二、地貌观察的核心内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划分地貌类型(山地>500 米)相对高度:反映起伏(计算:两点海拔差)陡崖公式:(n 1)d≤H<(n+1)d(n:等高线重叠数,d:等高距)坡度:表示:坡度角、垂直距离 / 水平距离影响:农业(>15° 易流失)、交通(铁路≤3%,“人” 字形线路降坡度)判断:等高线密集→陡坡,稀疏→缓坡坡向:阳坡(光照足)vs 阴坡(光照少)迎风坡(降水多)vs 背风坡(降水少)三、等高线图与地形剖面图山体部位:山顶(闭合等高线)、山谷(凸向高)、山脊(凸向低)地形剖面图:步骤(选线→定比例尺→描点连线),直观展起伏四、课堂活动:家乡地貌观察(北京案例)五、作业:地形剖面图 + 考察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