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象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的分布图,认识不同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台风集中在东南沿海、寒潮影响北方为主),结合区域气候(季风气候)、地形(平原 / 山区)特征,建立 “区域环境→灾害类型” 的关联认知,理解气象灾害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武汉洪涝成因图、台风结构示意图),从 “成因→分布→危害→应对”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如洪涝与暴雨、地形的关系)及对人类社会的多重影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简图”“分析 2011 年我国洪涝与旱灾时空特征”,提升地理图表绘制、数据提取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关注气象预警信息,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如洪涝时向高处转移)。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长江水利枢纽防洪、寒潮防冻害),认识人类活动对减轻灾害影响的作用,理解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灾害管理理念,树立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应对灾害” 的人地和谐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四种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洪涝: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 低洼地形,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主。干旱:降水异常偏少,我国华北、华南等季风区多发。台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生成,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寒潮:蒙古 - 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冬半年影响我国北方为主。气象灾害的危害与应对措施:危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疫病)。应对:工程措施(防洪堤、水库)、非工程措施(预警、防灾教育),如干旱需跨区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特征:如洪涝多在夏季、干旱多在春 / 冬,空间上呈现 “南台风、北寒潮、东洪涝、西干旱” 的差异。(二)教学难点气象灾害形成的多因素综合分析:学生易孤立看待单一因素(如仅认为洪涝是降水多),需结合 “降水强度 + 地形排水 + 人类活动(围湖造田)” 综合分析,如武汉洪涝因暴雨集中 + 地势低平 +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台风结构与灾害的关联:理解 “旋涡风雨区是灾害核心区”“台风眼无风但需警惕后续风雨”,需结合台风剖面图拆解风力、降水的空间差异。气象灾害的时空叠加与应对逻辑:如我国季风区 “春旱夏涝” 的时空关联,需结合季风降水季节变化分析;应对措施需区分 “预防(预警)、应急(撤离)、恢复(救灾)” 不同阶段,避免混淆。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四种气象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与危害,梳理 “成因→分布→危害” 的逻辑链(如寒潮因冷空气南下→影响北方→冻害),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灾害分布图(如我国洪涝分布)、灾害景观图(武汉洪涝、台风摧毁房屋)、动画(台风结构动态图、寒潮南下路径动画),将抽象的灾害形成过程具象化。小组讨论法:围绕 “分析 2011 年我国洪涝与旱灾时空特征”“台风对华南的利弊”“如何应对寒潮冻害”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武汉 2016 年洪涝(成因:暴雨 + 地形 + 人类活动)、贵州望谟山洪(山区特点:来势猛、破坏性强)、台风 “山神” 缓解华南干旱为案例,分析气象灾害的实际影响与应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简图”,标注各灾害核心分布区;通过 “模拟气象预警信息解读”,提升灾害应对的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 2016 年武汉洪涝图片与数据:“武汉 7 天累计降水超 580 毫米,100 多万人受灾,直接损失近 40 亿元”,提问学生:“武汉洪涝为何如此严重?除洪涝外,还有哪些气象灾害会影响人类生活?”引导学生猜想(降水多、地形低、湖泊调蓄差),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洪涝灾害(8 分钟)定义与成因:定义:结合课件讲解,强调 “连续性 / 短时强降水” 是直接诱因,“江河泛滥 + 低洼积水” 是表现,“财产损失 + 人员伤亡” 是灾害核心。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暴雨频繁)、地形(沿河 / 沿海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人类因素:围湖造田(如洞庭湖萎缩)、地表硬化(城市内涝),削弱调蓄能力。分布与危害:分布:展示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讲解:主要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长江、黄河下游)、山区(山洪,如贵州望谟)。危害:直接:淹没农田(农作物减产)、损毁交通 / 通信 / 水利设施、人员伤亡。间接:引发水土流失、河流淤塞,灾后易爆发疫情(如水源污染)。案例:贵州望谟 2011 年山洪(2 小时降水超 300 毫米,21 人死亡,13.4 亿元损失),强调山区山洪 “来势猛、历时短、破坏性强” 的特点。2. 干旱灾害(8 分钟)定义与成因:定义:长时间无降水 / 降水异常偏少→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生活生产即旱灾。成因:气候(降水季节 / 年际变化大,如季风气候)、蒸发旺盛(如华北春季升温快)。分布与危害:分布:世界(非洲、亚洲、大洋洲内陆,非洲最严重);我国(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华北最频繁,如冬春连旱)。危害:直接:种植业(农作物减产 / 绝收)、畜牧业(牧草退化、沙漠化)。间接: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困难)、诱发沙尘暴、火灾、虫灾。活动:分析 2011 年我国洪涝与旱灾时空特征(3 分钟):展示 “2011 年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中的洪涝与旱灾” 表格,小组讨论:洪涝与旱灾分别发生在何时何地?时空分布是否有重合?(如长江中下游春夏连旱、6 月南方洪涝,体现 “春旱夏涝”)教师总结:空间上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时间上季节互补,与季风降水季节变化一致。3. 台风灾害(10 分钟)定义与结构:定义:热带 / 副热带洋面形成的大气旋涡,中心风力≥12 级,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结构:展示 “台风剖面图”,讲解: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递增。旋涡风雨区:台风眼外围,风雨最强烈(灾害核心区)。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短暂平静,需警惕后续风雨)。分布与危害: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发于夏秋季节(7-9 月)。危害: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基础设施(交通 / 通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危害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海水倒灌。自学窗:台风的 “益处”(2 分钟):简要介绍: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可缓解干旱(如 2012 年台风 “山神” 缓解华南旱情),体现灾害的双重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气象灾害。4. 寒潮灾害(9 分钟)定义与成因:定义:强冷空气入侵→24 小时降温≥8℃、最低温≤4℃,伴随大风、雨雪、冻害。成因:北半球中高纬度冷空气(源地:蒙古 - 西伯利亚)迅速南下,冬半年多发。分布与危害:分布:我国冬半年,北方(东北、华北)受影响最显著,强寒潮可波及华南(如广东霜冻)。危害:农业:农作物冻害(如小麦、紫菜养殖)、畜牧业损失(牲畜受冻)。交通:大雪、冻雨阻断交通(道路结冰)。基础设施:冻雨压垮输电线路、通信塔(如四川西昌输电铁塔倒塌)。应对措施:预防:发布寒潮预警,农业覆盖地膜 / 熏烟防冻,交通部门融雪除冰。应急:人员减少外出,牲畜转移至温暖棚舍,切断危险电路。(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灾害类型→成因→分布→危害”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洪涝:暴雨 + 低地→东部季风区→淹没损毁。干旱:降水少→内陆 / 季风区→缺水减产。台风:热带洋面→东南沿海→狂风暴雨风暴潮。寒潮:冷空气→北方为主→冻害阻断。强调:气象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类需通过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如水库、海堤)、科学管理(如禁围湖造田)减轻灾害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四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与应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台风结构、寒潮影响)。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江苏寒潮):影响因素为纬度(西北冷)、海陆(沿海暖)(B 正确);危害最大的是小麦生产(D 正确)。第 3-4 题(长江洪涝):洞庭湖洪涝严重因湖泊萎缩(D 正确);防御最有效为水利枢纽(B 正确)。第 5-6 题(涿州洪涝):成因是地势平 + 降水强(A 正确);合理应对为关注预警、灾后防污染(D 正确)。第 7-8 题(我国旱灾):多发区为华北、华南、西南、江淮(B 正确);华北旱灾严重因降水少、气候干(C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我国四种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简图”,标注各灾害的核心分布区域(如台风标注东南沿海),并简要说明该区域易发生该灾害的原因。结合家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华北寒潮、南方台风),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描述该灾害的危害及当地居民的应对措施(如寒潮时农业防冻方法)。预习 “地质灾害” 内容,思考 “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如滑坡)有何关联”。五、板书设计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定义:连续性 / 短时强降水→江河泛滥、低洼积水成因:自然: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低洼地形人类:围湖造田、地表硬化分布:我国东部季风区(江河中下游、山区山洪)危害:淹没农田、损毁设施、人员伤亡、灾后疫情案例:武汉 2016 年洪涝、贵州望谟山洪二、干旱灾害定义:降水异常偏少→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成因:降水季节 / 年际变化大、蒸发旺盛分布:世界(非洲内陆)、我国(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危害: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诱发沙尘暴 / 火灾活动:2011 年洪涝与旱灾时空特征(春旱夏涝)三、台风灾害定义:热带洋面大气旋涡,中心风力≥12 级结构: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核心)→台风眼(无风)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危害:狂风(毁物)、暴雨(洪涝)、风暴潮(蚀岸)特殊:缓解干旱(如台风 “山神”)四、寒潮灾害定义:强冷空气→24h 降温≥8℃、最低温≤4℃成因:蒙古 - 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分布:我国冬半年,北方为主危害:农作物冻害、交通阻断、设施损毁应对:预警、农业防冻、交通除冰五、作业:气象灾害分布图 + 家乡灾害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