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质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图,认识不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地震集中在板块交界带、滑坡泥石流多在山区),结合区域地形(山地 / 平原)、地质构造(断层带)特征,建立 “区域地质环境→灾害类型”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质灾害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地震构造示意图、滑坡形成条件图),从 “成因→分布→危害→链发效应→应对”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如滑坡与地形、降水、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对人类社会的多重影响(人员伤亡、工程损毁、生态破坏),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关注 “地震引发滑坡、泥石流” 的灾害链逻辑。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简图”“分析某地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提升地理图表绘制、数据提取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识别身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如山区陡坡、松散土体),掌握基本的防灾避险技能(如地震时就近避险、泥石流时向垂直于沟谷方向逃生)。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地震监测预警、滑坡加固工程),认识人类活动对减轻灾害影响的作用,理解 “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 的灾害管理理念,树立 “尊重地质规律、科学规划人类活动” 的人地和谐观念,如山区工程建设需规避地质灾害易发区。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地震:板块运动 / 断层活动是根本原因,集中在板块交界带;我国多发于西南、西北、台湾。滑坡:地形(陡坡)、岩体(破碎)、降水(浸润)是核心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加剧风险;我国集中在西南山区。泥石流:地形(沟谷)、松散物质(丰富)、强降水(激发)是关键,与滑坡分布高度重叠。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链发效应:单一灾害危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工程损毁、农业减产)、生态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灾害链:地震→滑坡 / 泥石流→堰塞湖→洪水,理解主灾与次生灾的关联逻辑(如汶川地震引发数万处滑坡)。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地震仪、位移传感器)与群众监测结合。工程防治:抗震建筑、滑坡加固、泥石流拦挡工程。非工程防治:预警发布、防灾教育、避让搬迁。(二)教学难点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差异:学生难以理解纵波(上下震动、传播快)与横波(左右震动、破坏大)的区别,及震级与烈度的关系(震级决定能量,烈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同一地震不同区域烈度不同),需通过动画演示与案例(如远震只感纵波、近震横波破坏大)突破。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辨析:两者均多发生在山区,学生易混淆 “滑坡是土体 / 岩体整体下滑” 与 “泥石流是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的本质差异,需结合形成条件(滑坡需滑动面,泥石流需沟谷与洪流)与景观图对比分析。地质灾害链的综合分析:理解 “一次主灾如何诱发多重次生灾” 的逻辑链(如地震导致山体失稳→滑坡→堵塞河道→堰塞湖→溃决洪水),需通过流程图拆解各环节的因果关系,避免孤立看待单一灾害。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三种地质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与危害,梳理 “成因→分布→危害→灾害链” 的逻辑链(如板块运动→地震→滑坡→堰塞湖),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重点解释震级与烈度、滑坡与泥石流的核心差异。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地质灾害分布图(如我国地震带分布)、灾害成因示意图(如地震构造图、滑坡滑动面图)、动画(地震波传播动画、泥石流形成过程动画)、实景图(地震裂缝、滑坡体、泥石流痕迹),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小组讨论法:围绕 “西南山区为何多滑坡泥石流”“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避险”“堰塞湖的风险与应对”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如舟曲泥石流、汶川地震堰塞湖)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汶川地震(2008 年,板块挤压引发,诱发大量滑坡泥石流)、舟曲泥石流(2010 年,暴雨激发,松散物质丰富)、云南东川滑坡(人类采矿加剧)为案例,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尤其关注灾害链的实际影响。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简图”,标注地震带(环太平洋、地中海 - 喜马拉雅)、滑坡泥石流集中区(西南山区);通过 “模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解读”“设计山区村庄防灾方案”,提升灾害应对的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的实景图与数据:“2008 年汶川地震造成 8.7 万人遇难,2010 年舟曲泥石流导致 1500 余人遇难,大量房屋损毁”,提问学生:“这些灾害为何集中在西南地区?它们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有何关系?除了直接危害,还会引发哪些次生灾害?”引导学生猜想(山区地形、板块活动、暴雨),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地震(12 分钟)定义与成因:定义:结合课件讲解,强调地震是 “地壳能量释放的表现”,通常与地壳运动相关,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或上地幔。成因: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挤压(如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引发西南地震)、张裂(如大西洋中脊地震),板块交界带是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断层活动:地壳中的断层发生突然错动,是地震的直接原因(如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层错动相关)。地震波:展示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讲解:纵波(P 波):传播速度快(约 6-7km/s),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力较小,先到达地面(人先感上下颠簸)。横波(S 波):传播速度慢(约 3-4km/s),使地面左右震动,破坏力大,后到达地面(人后感左右摇晃)。关键概念与分布:关键概念:震源:地壳内发生地震的部位;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是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如汶川地震 8.0 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受震级(震级越大,烈度越高)、震中距(越近烈度越高)、地质条件(软土区烈度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分布:展示 “世界与我国地震带分布图”,讲解: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最活跃,如日本、美国西海岸)、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如我国西南、伊朗)。我国:西南(四川、云南)、西北(新疆、甘肃)、华北(河北、北京)、台湾地区,这些区域多位于板块交界带或断层带。危害与应对:危害:直接:房屋倒塌(尤其是不抗震建筑)、桥梁断裂、地表裂缝、人员伤亡。次生:引发滑坡、泥石流(山区)、海啸(沿海地震,如日本 3 11 地震引发海啸)、火灾(燃气管道破裂)、堰塞湖(滑坡堵塞河道)。应对措施:监测预警:建立地震监测台网(如测震仪、地下水位监测),利用地震波传播时差发布预警(如手机预警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工程措施:建筑抗震加固(如框架结构替代砖混结构)、城市地下管线抗震设计。非工程措施:制定防灾预案、开展地震逃生演练(就近躲在桌子下、远离窗户)、普及防灾知识(如不乘坐电梯、远离高大建筑)。2. 滑坡(10 分钟)定义与成因:定义:结合课件 “滑坡示意图”,讲解: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如岩层层面、断层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动速度从缓慢到迅猛不等。成因:自然因素:地形:坡度>25° 的陡坡(如山区公路边坡),重力作用显著。地质:岩体破碎(如风化岩、断层破碎带)、存在软弱滑动面(易沿此滑动)。降水:暴雨或持续降雨浸润土体 / 岩体,增加重量、降低强度(如西南山区雨季滑坡多发)。人类因素:工程活动:陡坡开荒、修路切坡(破坏坡体稳定)、水库蓄水(水位变动浸润坡体)。植被破坏:乱砍滥伐导致坡体失去植被固持,土体易松散。分布与危害:分布:展示 “我国滑坡分布图”,讲解:集中在西南山区(四川、云南、贵州)、黄土高原(陕西、甘肃)、东南丘陵(福建、江西),这些区域地形陡峻、降水集中、人类活动影响大。危害:直接:掩埋村庄、农田,阻断公路、铁路,摧毁房屋、工程设施(如水电站)。次生: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如汶川地震引发的唐家山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可能引发洪水。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安装位移监测仪(如 GPS 监测滑坡体移动)、雨量监测站,及时发布滑坡预警。工程措施:加固坡体:锚杆 / 锚索固定岩体、修建抗滑桩(阻挡滑坡体下滑)。排水:修建截水沟(拦截坡面雨水)、盲沟(排出坡体内部积水),降低坡体重量。非工程措施:避让搬迁(将危险区居民转移至安全区)、禁止陡坡开荒、恢复坡体植被(种植乔木、灌木)。3. 泥石流(13 分钟)定义与成因:定义:结合课件 “泥石流实景图”,讲解: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如春季积雪融化)激发,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巨砾的特殊洪流,流速快(可达 5-10m/s)、冲击力强。成因:对比滑坡,突出 “洪流携带松散物质” 的核心特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沟谷纵坡陡(>15°),利于洪流汇集与加速;上游有汇水面积(承接降水)。物质:沟谷两侧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如风化岩、采矿弃渣、崩塌堆积物)。水源:短时间强降水(如小时雨量>50mm)或冰雪快速融水,提供充足动力。人类因素:乱砍滥伐(失去植被固持,松散物质增多)、采矿 / 修路弃渣(增加松散物质)、过度开垦(破坏地表)。分布与危害:分布:与滑坡高度重叠,展示 “我国泥石流分布图”,讲解:核心区为西南山区(四川西部、云南北部)、秦岭 - 大巴山区,这些区域沟谷发育、降水集中、松散物质丰富。危害:直接:冲毁城镇、村庄、农田,摧毁桥梁、道路,裹挟的石块可砸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次生: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加剧洪水风险)、破坏生态环境(掩埋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案例:2010 年舟曲泥石流,因持续暴雨激发,沟谷内松散物质(采矿弃渣、山体崩塌物)被洪流携带,冲毁舟曲县城,造成重大损失。防治措施与逃生:防治措施:监测预警:监测沟谷水位、雨量,观察沟谷内异常现象(如轰鸣声、水流变浑)。工程措施:修建拦挡坝(拦截大石块)、排导槽(引导泥石流安全通过)、固坡工程(减少松散物质)。非工程措施:恢复沟谷两侧植被(种植防护林)、禁止在沟谷底部建房 / 耕作、制定逃生预案。应急逃生:强调 “向垂直于泥石流沟谷流动方向的高处逃生”(如泥石流沿沟谷向下流,向左右两侧的山坡跑),避免沿沟谷上下游跑(易被洪流追上)。(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灾害类型→成因→分布→危害→应对”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地震:板块 / 断层活动→板块交界带→房屋倒塌 + 次生灾害→监测 + 抗震 + 逃生。滑坡:陡坡 + 破碎岩体 + 降水→山区→掩埋 + 堰塞湖→加固 + 排水 + 避让。泥石流:沟谷 + 松散物质 + 强降水→山区沟谷→冲毁 + 淤塞→拦挡 + 植被 + 逃生。强调: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且常形成灾害链(地震→滑坡→泥石流→堰塞湖),人类需通过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科学避让减轻灾害影响,尤其在山区开发中需尊重地质规律,避免加剧灾害风险。(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与应对,重点关注灾害链与逃生措施。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震级与烈度的区别、滑坡与泥石流的辨析)。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地震相关):某地震震级 8.0 级,震中距越近烈度越高(如震中烈度 11 度);地震预警利用纵波与横波的时间差(正确),一次地震一个震级(错误)。第 3-4 题(滑坡成因):西南山区滑坡多发因坡度大 + 降水多 + 岩体破碎(正确);修建公路切坡会破坏坡体稳定,加剧滑坡风险(正确)。第 5-6 题(泥石流逃生):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沟谷方向的高处跑(如沟谷南北向,向东西山坡跑);泥石流与滑坡的区别是泥石流含大量洪流(正确)。第 7-8 题(灾害链):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有滑坡、泥石流、海啸(正确);山区水库蓄水可能诱发滑坡,因水位变动浸润坡体(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我国三种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简图”,标注地震带、滑坡集中区、泥石流集中区,并简要说明各区域易发生该灾害的自然原因(如西南山区滑坡多因坡度大、降水集中)。结合家乡地形与地质条件(如山区 / 平原、是否有断层),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分析家乡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及居民可采取的防灾措施(如山区居民关注滑坡预警、平原居民了解地震避险)。预习 “防灾减灾” 内容,思考 “如何将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结合,构建综合防灾体系”。五、板书设计地质灾害一、地震定义:地壳能量释放引发的地面震动成因:板块挤压 / 张裂、断层错动(能量以地震波传播:纵波快、横波破坏大)关键概念:震源 / 震中(破坏核心区)震级(能量,一次一个)、烈度(破坏,受多因素影响)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中海 - 喜马拉雅带)、我国(西南、西北、台湾)危害:房屋倒塌 + 次生(滑坡、海啸、堰塞湖)应对:监测预警、抗震工程、逃生演练(就近避险)二、滑坡定义:陡坡土体 / 岩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成因:自然:坡度>25°、岩体破碎、暴雨浸润人类:陡坡开荒、修路切坡、水库蓄水分布:我国西南山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危害:掩埋村庄、阻断交通、形成堰塞湖防治:监测:位移监测、雨量监测工程:锚杆加固、排水系统非工程:避让搬迁、恢复植被三、泥石流定义:山区沟谷中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成因(对比滑坡):自然:沟谷陡坡、松散物质丰富、强降水 / 融水人类:乱砍滥伐、采矿弃渣分布:与滑坡重叠,西南山区最集中危害:冲毁建筑、淤塞河道、人员伤亡防治与逃生:工程:拦挡坝、排导槽非工程:植被恢复、禁止沟谷建房逃生:向垂直于沟谷方向高处跑四、灾害链:地震→滑坡 / 泥石流→堰塞湖→洪水五、作业:地质灾害分布图 + 家乡灾害风险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