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防灾减灾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防灾减灾 教案

资源简介

《防灾减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如洪涝多发区、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减灾手段差异(如南方建水库防洪、西南山区建护坡防滑坡),结合区域灾害类型与地理环境特征,理解 “因地制宜选择防灾措施” 的逻辑,建立 “区域灾害风险→防灾方案” 的关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地震预警系统工作原理、防灾减灾全流程示意图),从 “监测→防御→救援→恢复” 的全链条,综合分析防灾减灾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如监测为防御提供数据支撑,救援需衔接灾后恢复),培养多环节、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设计家庭应急救援包清单”“查找身边应急避难场所及路线”,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防灾知识制定个人 / 家庭防灾预案(如地震逃生路线规划),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泥石流逃生方向)。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方针的实践案例(如北川新县城重建兼顾防灾功能),认识人类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手段减轻灾害影响的作用,理解 “尊重自然规律、主动防范风险”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防灾减灾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及应用:
灾害监测: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纵波先到→探测→计算→发布预警)与案例(九寨沟地震成都提前 71 秒预警)。
灾害防御:工程措施(水库、护坡、抗震建筑)与非工程措施(法规、教育、预警)的区别与搭配使用(如地震多发区需 “抗震建筑 + 减灾教育” 结合)。
救援与恢复:专业救援队伍的职能(搜救、医疗)、灾后恢复的双重目标(民生恢复 + 防灾能力提升)。
自救与互救的核心技能:
灾前准备:应急救援包清单(水、压缩食品、急救包、手电筒、哨子等)及物品功能。
灾中逃生:不同灾害的正确逃生方向(泥石流→垂直沟谷高处,洪涝→地势高区)、地震避险位置(远离窗户、躲在生命三角区)。
灾后保护:防疫措施(饮食卫生、房屋消毒)、防次生灾害(余震、滑坡)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难点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学生易混淆 “地震预警” 与 “地震预报”,需通过动画演示 “纵波传播→探测仪接收→计算机分析→预警发布→横波到达” 的时间差逻辑,明确预警是 “震后快速通知”,而非 “震前预测”。
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协同关系:理解 “监测是基础、防御是关键、救援是应急、恢复是长效” 的链条逻辑(如监测数据不准确会导致防御措施失效,救援不及时会加重灾后恢复难度),需通过案例(如汶川地震后全链条防灾改进)拆解各环节的关联性。
区域防灾措施的因地制宜选择:学生难以结合区域灾害类型(如南方洪涝、西北干旱、西南滑坡)匹配对应的防灾措施(如南方修水库、西北种防护林、西南建护坡),需通过区域对比表格梳理 “灾害类型→环境特征→措施选择” 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四大手段(监测、防御、救援、恢复)及自救互救知识,梳理 “全链条防灾” 的逻辑框架(如监测为防御提供数据,救援衔接恢复),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地震预警系统动画、防灾减灾流程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结合实物(应急救援包样品),将抽象的技术原理与流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纵波与横波的时间差)。
小组讨论法:围绕 “设计家庭应急救援包”“分析国际救援的重要性”“查找应急避难场所路线”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九寨沟地震预警(监测案例)、北川新县城重建(恢复案例)、国家地震救援队国际救援(救援案例)为典型案例,分析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家庭应急救援包设计”“应急避难场所路线绘制” 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防灾知识的记忆与应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汶川地震与北川新县城对比图,结合 “5 12 防灾减灾日” 背景,提问学生:“汶川地震后,我国为何将 5 月 12 日设为防灾减灾日?从北川旧县城损毁到新县城重建,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的哪些理念?我们个人能为防灾减灾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学习逃生技能、准备应急包),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防灾减灾(方针、手段、自救互救)。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防灾减灾手段(20 分钟)
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与核心内容:
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调 “预防优先”(如通过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抗、救、恢复” 作为补充(灾害发生后及时应对)。
核心内容:涵盖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四大环节,形成 “全链条防灾” 体系。
环节 1:灾害监测:
监测系统组成:展示课件 “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示意图”,讲解:由人造卫星(遥感监测大范围灾害,如台风路径)、气象站(监测气温、降水)、水文站(监测水位、流量,如黄河龙门水文站吊箱测流)、地震台(监测地震波)、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滑坡、泥石流)等构成,实现对灾害 “孕育→发生→发展→致灾” 的动态监测。
重点案例:地震预警系统:
原理:结合 “地震构造与预警示意图”,讲解:地震发生时,纵波(P 波)传播速度快(约 6-7km/s)、破坏力小,横波(S 波)传播速度慢(约 3-4km/s)、破坏力大;预警系统通过地下探测仪捕捉纵波,快速计算震级、震中、烈度,再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等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在横波到达前发布预警(如成都提前 71 秒收到九寨沟地震预警)。
局限性:受地震台网密度影响,难以实现所有地震的精确预警(如偏远山区台网稀疏,预警时间短)。
环节 2:灾害防御:
分类与应用:
工程措施:通过修建实体工程抵御灾害,如:
防洪:修建水库(如三峡水库调蓄洪水)、堤坝(如长江防洪堤)。
防地质灾害:山区建护坡、抗滑桩(防止滑坡),泥石流沟谷建拦挡坝(拦截泥沙石块)。
抗震:建筑采用框架结构、抗震材料(如学校、医院的抗震加固)。
非工程措施:通过制度、教育、技术等手段减少风险,如:
法规政策:制定《防灾减灾法》,规范防灾工程建设与灾害应急响应。
减灾教育:学校开展防灾演练(地震逃生、消防演练),社区宣传防灾知识(如张贴逃生路线图)。
预警发布:通过气象预警 APP、短信、广播发布灾害预警(如暴雨黄色预警、地质灾害橙色预警)。
环节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应急响应:灾害达到应急响应级别时,启动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食品、药品、帐篷)与人员(军队、专业救援队、医护人员),优先保障生命安全(搜救被困人员、救治伤员),稳定社会秩序(疏散群众、发放物资)。
专业队伍:以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为例,讲解其职能:搜索营救(废墟中找被困者)、医疗救助(现场急救)、后勤保障(提供物资与技术支持),并参与国际救援(如海地、尼泊尔地震救援),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环节 4:灾后恢复:
核心目标:短期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如重建房屋、恢复交通与供电),长期提升灾区防灾能力(如北川新县城重建时,避开地震断裂带,建筑采用抗震设计,配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案例:北川新县城:汶川地震后,北川旧县城损毁严重,异地重建的新县城不仅恢复了居民生活,还通过规划绿地、建设预警系统,增强了应对未来灾害的能力。
课堂活动: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5 分钟):
展示课件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援行动表(2001-2017 年)”,布置小组任务:
地震专业救援队应包含哪些专业人员?(搜救队员、医护人员、技术专家、后勤人员)
计算国际救援次数占比(9 次国际救援 / 16 次总救援,约 56%)。
讨论国际救援的重要性(提供人力与设备支持、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稳定)。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专业救援队需多学科协作,国际救援体现灾害应对的全球性,凸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理念。
2. 自救与互救(15 分钟)
自救与互救的核心原则:对个人 / 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关键是 “提前准备、科学应对”,自救互救能在专业救援到达前挽救生命(如地震被埋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环节 1:灾前准备:
针对可预测灾害(洪涝、台风):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提前转移贵重物品、加固门窗(如台风来临前加固广告牌)。
针对突发灾害(地震、滑坡):
准备应急救援包:清单包括:
基础物资:饮用水(1-3 天用量)、压缩食品(如能量棒)、急救包(绷带、消毒用品)。
工具与通讯:手电筒(含备用电池)、哨子(呼救用)、手机(保持电量,存应急联系人)、打火机(必要时取暖)。
其他:防水雨衣、少量现金、个人药品(如降压药)。
规划逃生路线:绘制家庭逃生图(标注出口、躲避位置,如卫生间等承重墙附近),牢记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如公园、学校操场)。
参与防灾演练:通过学校 / 社区演练,熟悉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逃生流程(如不乘电梯、弯腰捂口鼻)。
环节 2:灾中救助:
逃生策略(结合灾害类型):
洪涝: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如屋顶、高地),避免涉水行走(防止触电与溺水)。
地震:若在室内,就近躲在坚固桌子下、承重墙旁,远离窗户、吊灯;若在室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跑到开阔地带。
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跑(如泥石流沿沟谷向下,向左右两侧山坡跑),不可沿沟谷上下游跑。
自我保护:若被掩埋,用毛巾捂住口鼻防烟尘,保存体力(减少呼喊,用哨子规律呼救),避免随意移动(防止二次伤害);救助他人时,先判断环境安全(如余震是否结束),再科学施救(如用木棍支撑废墟,避免坍塌)。
环节 3:灾后保护:
防疫:洪涝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喝生水(需煮沸),入住前对房屋消毒(防止细菌滋生),电器干燥后再使用(防短路触电)。
防次生灾害:地震后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远离危墙、裂缝建筑;山区灾后警惕滑坡、泥石流(暴雨后易发生)。
课堂活动: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5 分钟):
布置小组任务:
用手机地图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标注 “应急避难场所” 标识,多为空旷地带如公园、体育场)。
规划从学校 / 家到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避开陡坡、河道等危险区域)。
若无避难场所,选择合适场地(如开阔、无高大建筑的广场),说明理由(如面积大、远离危险源)。
小组分享成果,教师点评:强调应急避难场所需满足 “空旷、交通便利、有基本生活设施”,路线规划需 “短、安全、易识别”。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方针→手段→自救互救”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贯穿监测、防御、救援、恢复全环节。
手段:监测是基础(预警)、防御是关键(工程 + 非工程)、救援是应急(专业队伍)、恢复是长效(民生 + 防灾)。
自救互救:灾前准备(应急包、路线)、灾中应对(科学逃生)、灾后保护(防疫、防次生灾)。
强调:防灾减灾是政府、社会、个人协同的系统工程,个人掌握防灾知识、参与防灾准备,是提升整体防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树立 “全民防灾、长期坚持” 的意识。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防灾减灾手段、自救互救技能、灾害应对逻辑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地震预警与预报的区别、泥石流逃生方向)。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桩林坝与泥石流):桩林坝防御泥石流(D 正确),逃生需向垂直沟谷高处跑(D 正确)。
第 3-4 题(泥石流多发区与应对):陡峻沟谷山坡易发生泥石流(A 正确),暴雨时不逗留沟谷(A 正确)。
第 5-6 题(地震震级与避震):震级差异因测量技术(D 正确),避震需躲坚固桌子下、远离高层建筑(C 正确)。
第 7-8 题(地震被埋与逃生):被埋时捂口鼻防烟尘(D 正确),十楼地震需就近避震(D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完善 “家庭应急救援包清单”,并向家人讲解每类物品的功能(如哨子用于呼救),共同制定家庭地震逃生预案(标注逃生路线与避难场所)。
结合家乡常见灾害类型(如北方寒潮、南方洪涝),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说明家乡目前采用的防灾措施(如北方供暖防寒潮、南方修排水系统防涝),并提出 1 条个人可参与的防灾建议(如关注预警、参与演练)。
预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复习内容,思考 “防灾减灾如何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如一个灾害引发多个次生灾)”。
五、板书设计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核心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四大环节:
灾害监测:
系统组成: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
案例:地震预警系统(纵波→探测→预警,九寨沟地震案例)
灾害防御:
工程措施:水库、护坡、抗震建筑
非工程措施:法规、减灾教育、预警发布
灾害救援与救助:
应急响应:调动物资与人员
专业队伍:国家地震救援队(搜救、医疗、国际救援)
灾后恢复:
目标:恢复生活 + 增强防灾能力
案例:北川新县城重建
课堂活动:地震专业救援队(人员组成、国际救援)
二、自救与互救
核心原则:提前准备、科学应对
三大环节:
灾前准备:
应急救援包(水、食品、手电、哨子)
逃生路线规划、参与防灾演练
灾中救助:
逃生策略:洪涝向高处、地震就近躲、泥石流垂直跑
自我保护:被埋捂口鼻、保存体力
灾后保护:
防疫:不吃洪水食物、喝沸水
防次生灾:地震防余震、山区防滑坡
课堂活动:查找应急避难场所(路线、场地选择)
三、作业:家庭应急包 + 家乡防灾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