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案

资源简介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如台风 “菲特” 云图、舟曲泥石流灾前灾后对比图)和北斗系统定位案例,认识不同自然灾害(台风、地震、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如何精准捕捉区域灾害动态(如台风路径、灾害影响范围),建立 “技术应用→区域灾害监测” 的关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遥感技术流程图、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分析示意图),从 “数据获取→处理→应用”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防灾减灾中的协同作用(如 RS 获取灾情、GNSS 定位、GIS 分析评估),培养多技术、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设计简单灾害监测方案(图层叠加)”“模拟使用北斗系统发送求救信号”,提升地理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遥感影像识别灾害范围(如勾勒舟曲泥石流区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叠加雨量站与行政区图层)。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汶川地震中北斗系统的应用、温州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实践,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对提升人类应对灾害能力的重要性,理解 “技术赋能防灾减灾,实现人地和谐” 的意义,树立 “依靠科技减轻灾害风险” 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功能与防灾应用:
RS:数据获取(灾害影像、动态监测),如台风路径监测、灾害范围识别。
GNSS:定位导航(受灾位置、救援人员定位),如北斗系统发送求救信号。
GIS:数据处理与分析(叠加分析、灾害评估),如温州灾害预警系统的雨量与水位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的协同应用:理解 “RS 获取数据→GNSS 定位→GIS 分析” 的流程,如舟曲泥石流中,RS 获取灾前灾后影像→GNSS 定位受灾点→GIS 叠加住宅图层估算损失。
典型案例的技术应用分析:能结合汶川地震(北斗)、台风 “菲特”(RS)、温州预警系统(GIS)等案例,说明技术如何解决防灾减灾中的实际问题(如信息孤岛、灾情不明)。
(二)教学难点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影像解读:学生难以理解 “电磁波反射 / 辐射→影像形成” 的过程,及如何从遥感影像中识别灾害(如区分滑坡与正常山体),需通过简化的电磁波示意图与影像对比(灾前灾后)突破。
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功能:理解 “多图层叠加产生新信息” 的逻辑(如雨量站 + 行政区→各行政区雨量分布),学生易混淆 “图层内容” 与 “叠加目的”,需通过温州灾害预警系统的实例(雨量 + 水位 + 地形)分步演示。
三种技术的功能差异与协同逻辑:学生易混淆 RS(数据获取)与 GIS(数据处理)、GNSS(定位)的功能,需通过 “灾害监测全流程”(如台风防灾:RS 看路径→GNSS 定救援点→GIS 做预案)梳理三者的分工与配合。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与应用,梳理 “技术原理→功能→防灾场景” 的逻辑链(如 RS 通过电磁波获取影像→监测灾害→应用于台风预警),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遥感影像(台风云图、泥石流灾前灾后对比)、技术流程图(RS 数据传输、GIS 叠加分析)、动画(GNSS 定位原理),结合实物(北斗信号接收器模型),将抽象的技术原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小组讨论法:围绕 “舟曲泥石流灾害评估需哪些数据与 GIS 功能”“如何用三种技术设计暴雨防灾方案”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技术协同应用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以汶川地震北斗应用(GNSS)、台风 “菲特” 监测(RS)、温州灾害预警系统(GIS)为典型案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设计灾害监测方案”“模拟北斗求救信号发送” 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技术应用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汶川地震北斗救援案例:“汶川地震后 8 小时,武警官兵用北斗用户机传递出灾区第一束‘生命电波’,打破信息孤岛。北斗用户机是什么设备?它如何在灾害中发挥作用?除了定位,还有哪些技术能帮助我们应对灾害?”
引导学生猜想(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RS、GNSS、GIS)。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遥感技术(RS)(12 分钟)
概念与原理:
概念:结合课件定义,强调 “远距离感知” 的核心,即无需接触地表物体,通过航空器(飞机、气球)或航天器(卫星)上的设备获取信息。
原理:展示 “卫星遥感技术流程图”,讲解:
地表物体反射 / 辐射电磁波(如植被反射绿光、水体吸收电磁波)。
设备接收电磁波,通过卫星 / 地面站传输至处理中心。
对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形成遥感影像(如黑白 / 彩色影像),识别地物类型(如房屋、水体、灾害区域)。
特点与优势:
对比传统实地调查,总结 RS 的特点:
探测范围大:如 “风云二号” 卫星可监测整个西北太平洋台风。
获取信息快:台风 “菲特” 监测中,24 小时内可多次获取云图,追踪路径。
受地面限制少:地震后道路中断时,RS 仍能获取灾区影像。
动态监测:可连续拍摄,记录灾害发展过程(如泥石流推进)。
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案例 1:台风监测 —— 展示台风 “菲特” 2013 年 10 月 5 日与 7 日的遥感云图,讲解 RS 如何实时追踪台风位置、强度变化,为预警提供数据(如提前发布登陆时间与影响区域)。
案例 2:地震灾情识别 —— 展示汶川地震后北川地区的遥感影像,讲解 RS 如何快速识别滑坡、泥石流范围(如河道堵塞、房屋掩埋),为救援队伍划定重点搜救区域提供依据。
拓展:洪涝监测 —— 展示淮安市水稻涝害遥感评估图,说明 RS 可区分受灾与未受灾农田,为灾情统计与灾后重建提供支撑。
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10 分钟)
概念与组成: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定位、导航的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BDS)是重要代表,具备定位、短信报文、精密授时功能。
组成:展示 “GNSS 系统组成图”,讲解:
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多颗卫星组成网络,覆盖全球(如北斗系统 35 颗卫星)。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监测卫星运行,校正轨道与时间。
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如手机、北斗用户机、车载导航,接收卫星信号实现定位。
特点与功能:
特点:全球性(全球覆盖)、全天候(不受阴晴雨雪影响)、连续性(24 小时不间断)、实时性(瞬时定位)。
功能:提供精密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速度与时间,核心应用为定位与导航。
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案例 1:汶川地震救援 —— 讲解北斗用户机在通信中断时的作用:通过卫星发送短报文,传递受灾位置、人员伤亡情况,成为灾区与外界联系的 “生命通道”,缩短救援搜救时间。
案例 2:灾害定位与求救 —— 展示高德地图 “卫星求救” 功能,说明普通人可通过手机 GNSS 模块定位,在户外涉险时发送精准位置信息,方便救援人员快速抵达。
拓展:灾害监测 —— 利用 GNSS 位移计监测滑坡体、地面沉降,实时获取微小位移数据,提前预警灾害(如滑坡)发生。
3. 地理信息系统(GIS)(13 分钟)
概念与核心功能:
概念:对地理数据(如遥感影像、GNSS 定位数据、行政边界)进行输入、处理、存储、分析、输出的计算机系统,核心是 “分析与处理地理空间数据”。
基本功能:数据输入(导入遥感影像、矢量地图)、处理(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存储(数据库管理)、查询(查找特定区域数据)、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输出(生成地图、报告)。
核心应用:空间叠加分析:
原理:展示 “雨量站与行政区图层叠加示意图”,讲解 GIS 以 “图层” 为基础,将不同主题的数据(如雨量站分布、行政区边界)按位置叠加,生成新的信息(如各行政区的雨量站数量、平均降水量)。
案例:温州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展示系统界面,说明如何叠加雨量站(降水量数据)、水位站(水位数据)、地形图层(海拔数据),分析暴雨可能引发的洪涝区域,发布预警信息(如水位超警戒的区域)。
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动态监测:整合 RS 获取的台风云图、GNSS 获取的水位数据,实时更新灾害动态(如台风影响范围、洪水淹没区域)。
灾害评估:以舟曲泥石流为例,讲解如何叠加灾前灾后遥感影像、住宅分布图,估算冲毁住宅数量(需住宅密度、比例尺数据),评估灾害损失。
预案制定:灾后重建中,利用 GIS 分析地形、交通、水源分布,规划新居民区与救援通道(如北川新县城选址)。
课堂活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判断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5 分钟):
展示舟曲泥石流灾前灾后遥感影像,布置小组任务:
对比影像,勾勒灾后泥石流的范围。
思考估算冲毁住宅数量需哪些数据(住宅分布图、住宅密度、比例尺)。
分析完成估算需 GIS 的哪些功能(数据输入、叠加分析、查询统计)。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遥感识别灾害范围,GIS 通过图层叠加实现定量评估,体现技术协同的优势。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技术类型→核心功能→防灾应用”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RS:“眼睛”,获取灾害影像(台风云图、灾情范围),应用于监测与预警。
GNSS:“定位器”,提供精准位置(求救、监测位移),应用于救援与动态监测。
GIS:“大脑”,分析处理数据(叠加分析、损失评估),应用于评估与预案。
强调:三种技术并非孤立,而是协同作用(如 RS 获灾情→GNSS 定位→GIS 分析),共同构成防灾减灾的 “技术体系”,助力人类更科学、高效地应对灾害。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三种技术的功能区分、应用场景、协同逻辑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 RS 与 GIS 的功能差异、叠加分析的应用)。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东北暴雨防御与技术):防御措施为清理排水设施(B 正确),绘制预报图用 GIS(C 正确)。
第 3-4 题(台风监测与防御):制作卫星图像用 RS+GIS(A 正确),台风防御需加固房屋、转移低洼居民(D 正确)。
第 5-6 题(遥感功能与适用灾害):RS 可监测灾害变化(A 正确),风云四号适用于旱涝、寒潮、台风(C 正确)。
第 7-8 题(北斗系统应用):北斗可用于应急搜救、水文监测、地理测绘(C 正确),可为登山者提供经纬度(A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结合家乡常见灾害类型(如南方洪涝、北方寒潮),设计一份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灾害监测方案”,说明 RS、GNSS、GIS 分别在方案中的作用(如 RS 监测洪涝范围、GNSS 定位受灾点、GIS 分析损失)。
查找一则近期自然灾害案例(如台风、暴雨),收集相关遥感影像或 GNSS 应用报道,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具体应用。
预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思考 “地理信息技术如何帮助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
五、板书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RS)——“灾害监测的眼睛”
概念:航空器 / 航天器远距离感知地表物体
原理:接收电磁波→传输→处理→遥感影像
特点: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受限制少、可动态监测
防灾应用:
监测台风、洪涝(如 “菲特” 云图)
识别地震、泥石流范围(如汶川地震滑坡)
灾情统计(如水稻涝害评估)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准定位的导航仪”
概念:卫星全球定位、导航(北斗 BDS、GPS 等)
组成:卫星星座 + 地面监控 + 信号接收(用户机)
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防灾应用:
救援定位(汶川地震北斗传灾情)
户外求救(手机卫星定位)
灾害监测(滑坡位移计)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灾情分析的大脑”
概念:处理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核心功能:图层叠加分析(如雨量站 + 行政区)
防灾应用:
灾害预警(温州监测系统:雨量 + 水位 + 地形)
损失评估(舟曲泥石流冲毁住宅估算)
预案制定(灾后重建规划)
四、技术协同:RS 获数据→GNSS 定位→GIS 分析
五、作业:灾害监测方案 + 案例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