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老 君 姓 李 名 耳 字 伯 阳 父 楚 苦 县 厉 乡 曲 仁 里 人 也 谥 曰 聃 或 曰 老 子 耳 漫 无 轮 故 号 曰 聃 为 周 藏 室 史 景 王 时 孔 子 适 周 问 礼 于 老 子 退 谓 弟 子 曰 鸟 吾 知 其 能 飞 鱼 吾 知 其 能 游 兽 吾 知 其 能 走 走 者 可 以 为 罔 游 者 可 以 为 纶 飞 者 可 以 为 矰(zēng)至 于 龙 吾 不 能 知 其 乘 风 云 而 上 天 吾 今 日 见 老 子 其 犹 龙 邪 周 室 既 衰 老 子 西 游 出 散 关 关 令 尹 喜 知 为 圣 人 曰 子 将 隐 矣 强 为 我 著 书 乃 著 书 上 下 篇 五 千 余 言 而 去 莫 知 所 终 老 子 无 为 自 化 清 静 自 正 其 道 非 忘 天 下 者 万 世 不 能 泯 也 今 亳(bó)州 太 清 宫 乃 其 降 生 之 地 京 兆 盩(zhōu)厔(zhì)县 终 南 山 宗 圣 宫 即 古 楼 观 授 经 处 也 周 穆 王 以 来 历 代 尊 崇 累 册 封 至 唐 上 尊 号 曰 太 上 老 君 混 元 上 德 皇 帝 高 居 三 境 则 名 太 清 仙 境 道 德 天 尊——元代华祖立作画、吴炳题传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谥曰聃或曰老子。耳漫无轮故号曰聃,为周藏室史。景王时,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退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周室既衰,老子西游出散关。关令尹喜知为圣人,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乃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其道非忘天下者,万世不能泯也。今亳(bó)州太清宫乃其降生之地,京兆盩厔(zhōu zhì)县终南山宗圣宫即古楼观授经处也。周穆王以来,历代尊崇,累册封,至唐上尊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高居三境,则名“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元代华祖立作画、吴炳题传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与庄子并称“老庄”。走近老子朴素辩证法道生万物无为而治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其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车轮的中心部位文本解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车轮的中心部位揉和;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文本解读有VS无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如何论证“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的?文本解读无用之用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王弼非有,则无无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无以施其利。——苏辙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文本解读明:形作动,显明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彰:形作动,彰显长:形作动,实现长久 / 得到敬重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爱表现自己的人常常不被人重视。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他的意见反而不会彰显。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爱自我夸张吹牛的人,反而没有功劳,不会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急于表现、贪功冒进的举动是没有好结果的。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文本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判断句、宾语前置句文本解读①“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②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①“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资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的立身之本,才可以长久。②“强行者有志”: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短线,行动越不能持久。“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老子告诫我们,应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不仅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此外,还要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文本解读其安易持,其未兆①易谋,其脆易泮②,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③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本解读兆:名作动,显露迹象 / 名词,征兆,预兆泮:同“判”,分离累:同“蔂”,土筐状语后置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①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②从事,常于几成③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④,不贵⑤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文本解读是以:因此之:取独几成:接近成功欲:动作名,想要的东西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引申为看重学:动作名,学习的内容不敢为:不加以干预壹 开头到“治之于未乱”: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善于把握先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无为而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不妄动、不妄为文本解读“无为”即“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很好的例子。为引导百姓安心从事农业,汉文帝还一次次减免税收,勉励农民通过诚实劳动赖以生存,做到了不扰害百姓,因而国力随之大增。汉景帝继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文本解读①善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举例说理,概括抽象道理。如用 “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③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写作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