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时目标】
掌握重难点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突破易错点 五族共和与民族平等;民族地区与民族区域自治
【课堂巩固·当堂练】
1.(辽宁朝阳市高三月考改编)构成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法律基础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进行了大量法律变通,相关部门还以其为依据,专门制定了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 (  )
A.“五族共和”得到实现
B.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
C.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
D.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
2.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下列文献体现出这一政策(  )
文献 内容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 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替“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民族政策表述更加准确、全面
A.延续了历史传统 B.不断完善的过程
C.适度灵活的原则 D.因地制宜的特点
3.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1965年有7600多名,到1986年年底,发展到31000名;2014年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课后必刷·当日清】
1.“(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2.1984年,全国人大在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时,原来的草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而正式通过时则将其改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 (  )
A.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
B.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
C.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
D.突出强调法律用语的精炼化
3.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的”。一位印度读者写到:“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5.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等地区采用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 (  )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各民族“长期共存”
D.民族政策在历史传承中发展
6.下图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情况。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
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D.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
7.[生活情境]1951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迪化”改名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 (  )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在与匈奴的关系上。秦朝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来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朝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使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这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汉武帝最终设立益州等郡对西南地区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西域的民族政策,西域各民族的势力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中央政府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政府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了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我国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
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对少数民族议员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大量的变通和专门制定,这表明民国初期的制度构建考虑民族因素,故选D项。“得到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一做法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排除B项;材料表明的是民国政府制度构建考虑少数民族因素,不能说明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排除C项。
2.B 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到“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的延续,排除A项;材料与适度灵活的原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数据呈现的是西藏的干部队伍建设,而不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排除D项。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这一“创造”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的推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无关,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基层民主制度,排除D项。
思维拓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而不是法律用语的精炼化,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团结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无关,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外国读者赞赏的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选A项。材料与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而不是爱国统一战线,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设置羁縻府州,元明设置土司,体现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的历史传承。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传承、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体现在皇权加强、中央权力加强上,材料中只有“改土归流”有所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
6.A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表明国家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的结论,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发展情况,排除D项。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绥”“迪化”是属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而修改它们的目的则是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故选D项。更改名称并不能直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B项与名称更改无关,排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C项。
8.(1)特点: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民族交融;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长期的民族战争,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