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学”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 年级 四 课题 1.观潮 主备人 课时 2辅备人【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二、学业要求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略读课文《繁星》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继续强化单元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时,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画面。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既能“看”到样子,还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不要琐碎分析语句,而要给予学生更多边读边想象的机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自然之美。 2.本单元的一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如,有些地方的学生可能没见过钱塘江潮的景象,也没有在海上看繁星的体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宜过早和过多使用,避免用图像或视频代替学生的想象。 3.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积累的价值。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抄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情分析】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资料袋”介绍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围绕“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课文大致层次。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学习目标、重难点】 1.基础性目标:我能背诵第3-4自然段。(重点) 2.拓展性目标:我能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拓展性目标: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难点)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错题集锦】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导学 1.我能背诵第3-4自然段。 2.我能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让学生默读全文,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自学 任务一.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1.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①读一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②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2.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读读课文第3~4自然段,梳理出潮来的过程。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预设: ◎“好像闷雷滚动”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 ◎“水墙”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墙来想象。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借助课文插图或相关图片想象。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联系生活中听到的巨大响声来想象。 3.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①品读第5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句。 ②说一说“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试着描述“漫天卷地”会是怎样的画面,“风号浪吼”又是怎样的情景。 1.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景物,如“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 2.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如“传来隆隆的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帮助学生理清潮来的过程。也可以根据一些体现观察顺序的词语,如“远处”“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帮助学生梳理潮来的过程。 ②学生对“两丈”可能比较陌生,借助一些直观的事物,让学生体会“两丈”有多高,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教学第5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并品读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如,写余波的“漫天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的“涨了两丈来高”。互学 任务二.借助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2.紧扣一些重点词,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 3.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预设: ①诗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画出文中“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句子。 ②“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画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满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评学 任务三.背诵第3~4自然段 1.填空 那条白线______。再近些,______ 。浪潮越来越近,______;那声音______ 。 2.借助关键词背诵。 ①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②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任务四.运用“词语表”中的一些词语描述生活中的场景。 如“人山人海”“山崩地裂”“犹如”“好像、仿佛”等。 1.启发学生自主总结、交流有效的背诵方法,培养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 2.出示景区人多的场景,引导学生用“人山人海”来描述。播放雷声、海浪声等巨大的声音,引导学生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还可以播放“上课铃一响,校园顿时安静了”的视频,引导学生用“顿时”进行描述。“犹如”可让学生仿照学过的“好像、仿佛”等词进行运用。【板书设计】 1.观潮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 大潮声音、形态 → 潮去 (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 (声音洪大) (读出大潮的气势)【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