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玉兔送吉祥 精品课件(24页)——赣美版美术二年级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玉兔送吉祥 精品课件(24页)——赣美版美术二年级上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玉兔送吉祥
第5课
(赣美版)二年级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艺术欣赏
05
实践练习
06
知识拓展
07
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
1.艺术表现:通过了解“玉兔”与“兔儿爷”的民俗故事及其吉祥寓意,运用泥塑技法表现兔子的形象,尝试添加个性化装饰,发展造型表现力。
2.创意实践:通过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团、搓、压、捏、组合),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拟人化的兔玩具造型,体验手工创作的乐趣。
3.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兔儿爷作品,感受其造型、色彩与装饰之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提升审美能力。
4.文化理解:通过了解“玉兔”“兔儿爷”的民俗背景,理解“吉祥”文化在生活中的意义,愿意用艺术表达美好祝愿。
01
02
新知导入
玉兔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中的玉兔,在月宫捣制长生不老药,象征吉祥与团圆。唐代铜镜上的玉兔纹样,展现古人对玉兔的喜爱。
象征意义:吉祥、团圆、长寿。
文化载体:诗词、绘画、器物(如铜镜)。
玉兔捣药 铜镜 唐代
故宫博物院藏
02
新知导入
玉兔捣药的故事
传说简介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03
新知讲解
古画中的兔子形象
画中趣,兔儿欢
元代《秋庭戏婴图》中,儿童手持兔形玩具嬉戏,可见兔子在传统儿童游戏中是受欢迎的伙伴,体现古人对兔子的喜爱。
“兔者,吐也,言吐而生,故谓之兔。”——《春秋考异邮》
秋景戏婴图(局部)中国画 元代 佚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3
新知讲解
兔儿爷的民俗文化
兔儿爷是北京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秋佳节的传统吉祥物,象征着平安与守护。
清代的泥塑兔儿爷形象多为兔首人身,身披铠甲,或骑虎,或骑鹿,造型威风凛凛又不失可爱。它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更是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泥制兔儿爷 彩塑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04
艺术欣赏
兔儿爷的形态、色彩有什么特点?
长长的兔耳
坐骑
官服元素的红袍
祥云
戏帽元素的金盔
04
艺术欣赏
每件兔儿爷从制作到成品要三十多道工序,每一笔都是人工手绘而成。
04
艺术欣赏
不同的坐骑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坐葫芦寓意福禄双全、平安健康;坐麒麟寓意学业有成、学识渊博;坐黑虎寓意护佑平安、祛病强身;坐黄虎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坐大象寓意太平吉祥、事事如意;坐牡丹寓意高贵典雅、富贵吉祥。
05
实践练习
工具材料清单
彩色黏土(红/白/粉等)
塑料剪刀
塑形工具
05
实践练习
步骤一:团揉头身基础形
取白色黏土揉成椭圆形头部
取白色或粉色黏土揉成圆柱形身体
轻压连接头身,确保表面光滑
注意点:揉制时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黏土软硬适中更容易塑形。
05
实践练习
步骤二:添加四肢与耳朵
搓长条做四肢
注意前肢应短而粗壮,后肢则可以略微弯曲,以表现兔子蹲坐的姿态。
捏水滴状耳朵
将陶泥捏成水滴形状作为耳朵,并可以在其内侧贴上一小块粉色陶泥,增加可爱度。
对称粘贴固定
将制作好的四肢和耳朵,对称地粘贴并轻轻按压在身体的两侧,确保它们牢固地粘在一起。
05
实践练习
步骤三:细节刻画与组合
用工具压出眼睛、嘴巴,塑造玉兔的面部表情。
粘贴胡须、尾巴,让玉兔形象更生动。
添加装饰,如福字牌、花朵等,赋予作品吉祥寓意。
05
实践练习
创作小指导
运用三步法完成基础造型
揉、捏、粘,塑造出兔子的身体、头部和四肢。
添加1处吉祥元素
可以是“福”字、祥云、花朵等图案,赋予作品美好寓意。
色彩搭配鲜明
选择对比强烈或和谐统一的颜色,让作品更吸引人。
小提示
粘土易风干,不用时及时盖好盖子。
05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
06
知识拓展
玉兔登月制作视频小教程
06
知识拓展
兔儿爷简笔画步骤教程
第一步:画个窝头状的肉肉脸
第二步:紧贴头部画顶帽
第三步:画两个有点尖的耳朵
06
知识拓展
第四步:画上半部身体
第五步:画下半部身体
06
知识拓展
第六步:画脸部细节
第七步:画身上细节和背上旗子
06
知识拓展
最后上色,完成!
07
课堂评价
通过了解玉兔的故事和文化寓意,理解节日中“吉祥”的含义,感受团圆与节日的美好情感。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兔”与“兔儿爷”形象,用泥塑等手工活动,能够自己制作出月兔玩具。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