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褐纸鸢牛维佳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B.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C.褐纸鸢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是传说,他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D.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是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B.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C.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8.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意蕴?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9.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 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孔子过泰山A侧B有妇人哭于墓者C而哀D夫子式而听之E使F子路问之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宋] 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貌似简单,但用意颇深。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此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愫。B.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蕴深邃。C.“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其怅恨之情,亦甚矣。D.这首词质朴淡雅,多用典故,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和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16.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向子贡阐明“恕”的含义为“ , ”,并认为“恕”虽仅一字,但可终身践行。(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名句“ , ”和《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都以行走为喻,阐明学习、生活中积累的重要作用。(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 , ”两句体现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道理。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钢琴热”让钢琴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带来了钢琴艺术前所未有的普及与传播。然而,一哄而上的“热”发生的弊病也不少。比如,部分家长盲目跟风“鸡娃”,造成许多打压天性、揠苗助长的悲剧;教培市场,钢琴教师水平 ① ,部分教师利欲熏心,误人子弟。据相关从业者反馈,近两年“钢琴热”在悄然降温:一些教培机构 ② ,甚至人去楼空;一些人家里的钢琴开始蒙尘。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开展的“双减”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从根本上刹住了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盲从等不良风气;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复兴,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民族乐器的普及,家长普遍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孩子们的选择更加多元。钢琴艺术的灵魂在于它的音乐之美,这种美带给我们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钢琴需要普及,也理应得到重视,但是我们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学钢琴、学音乐这件事。作为家长或钢琴学习者,选择学习钢琴重要的是理解钢琴艺术的内在美,学习钢琴艺术的丰富内涵,以此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到艺术的享受。作为教育工作者,普及钢琴艺术、教授钢琴技艺,需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 ③ ,制订差异化教学策略,为钢琴美育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钢琴、学音乐这件事回归本初的样子,回归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回归简单快乐的初衷,让钢琴艺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美育价值、社会价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双减”处引号的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A.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B.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C.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D.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挖开土壤,会发现里面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蚯蚓、蚂蚁等动物。除了能看到的, ① ,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这些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被称为土壤生物。多样的土壤生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建成一张食物网。土壤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它们通过地表吸收氧气, ②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壤呼吸。严格意义上讲,土壤呼吸是指未被扰动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代谢作用。土壤呼吸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和土壤动物的呼吸。土壤呼吸是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土壤呼吸通常与地上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也存在季节的变化。如果通气不畅,例如淹水,就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受污染的土壤中,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危害, 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以上语段内容,要求不超过5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认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A 2.A 3.D 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6.C 7.D 8.①褐纸鸢是高飞侦查报信的工具,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②褐纸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③褐纸鸢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9.①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②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钦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③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鸢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10.BDE 11.C 12.B 13.(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材料二: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材料三: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15.D 16.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④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17.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18.①参差不齐 ②门可罗雀 ③因材施教 19.A 20.①语序不当,“普及与传播”应改为“传播与普及”。②动宾搭配不当,“发生的弊病”应改为“产生的弊病”。21.①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 ②释放二氧化碳 ③土壤呼吸也会降低 22.因为土壤生物的生存需要进行土壤呼吸,所以土壤呼吸成为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23.例文:知足以常乐,不足而奋进林逋有言:“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强调人生当懂得知足,才可安时处顺。而鲁迅先生却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他向我们指出了不满足的价值,可见,知足与不满足都是人生需要的境界,我们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不知足中砥砺奋进。知足是一种智慧,于知足中安身立命,方能常乐。对待外在的物欲,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知足,颜回安贫乐道,获得精神的长久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懂得知足,陶潜在淳朴的田园生活中自足安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为懂得知足,苏子把流放生涯活成享受……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懂得知足。面对名利诱惑,多少贪官污吏迷失自我,多少有志之士忘记初心,有多少无知少年走上歧途。当押赴刑场的李斯与儿子抱头痛哭,发出“黄犬之叹”时,可知正是由于“不知足”而葬送自己的生命;当不知足的秦始皇野心勃勃修建阿房宫时,可知这聚天下之珍宝的寝宫,恰是国家灭亡的加速器……《好了歌》中唱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外在的物欲就像个无底的深渊,越是去追寻,越是让人疯狂。唯有懂得知足常乐,追寻内心的丰盈,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内心的丰盈与淡定。不知足是一种追求,于不知足中奋进,方能突破。 在物欲方面要懂得知足,但在人生追求上应当永不满足,不满足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不知足,推动社会的进步。2022年,已过30岁的徐梦桃不满足于27个世界冠军的荣誉,征战北京冬奥会。在决赛中,她敢于挑战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拿下了108.61的高分,收获了职业生涯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正因为不满足,所以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正因为不满足,所以让我们时刻充满危机感,永不停歇前进的脚步;正因为不满足,让我们勇于走出舒适圈,向着下一个高峰发起冲击。祖父对冰心解释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就常常应当‘知不足’”。愿新时代的我们,能在“知足”中就能品尝到拥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体味到奋斗的浓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