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第一章
01.
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02.
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03.
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解题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鲁迅《阿Q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阿Q——主人公名字
正传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姓名:
年龄:
性别:
阿Q
三十出头

住址:
未庄的土谷祠
职业:
无固定职业,做短工
籍贯:
不详
口头禅:
妈妈的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得意的事:
外貌特征:
政治面貌: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进城并看过杀头
欺负小尼姑
癞疮疤
贫农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活动二:探究人物形象
活动二:探究阿Q形象的复杂性
1.文中阿Q发生了几次被打事件?
2.分角色朗读,抓住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
事件 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形象
第一次 (5-12) 癞疮疤被嘲讽, 反抗被打
第二次 (13-17)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第三次 (18-29) 参与赌钱被打
第四次 (1-3) 被赵太爷打
第五次 (4-18) 和王胡较量被打
第六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1.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便发怒。
2.估量对手,口讷的骂,气力小的打;
3.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1.我是虫豸,还不放吗?
2.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不久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1.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2.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么少,
3.君子动口不动手!
1.阿Q不肯信,偏称他为“假洋鬼子”;
2.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
3.“忘却”这一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他早已有些高兴了。
敏感自卑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自轻自贱
麻木
自我摧残
盲目自大
争强好胜
怯懦怕恶
憎恶权势
狡黠圆滑
麻木忘却
1.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2.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
自欺欺人
奴相十足
调戏小尼姑
思考:阿Q为什么要欺负小尼姑?
哪些语言动作体现阿Q的卑鄙无赖的嘴脸?
他用什么方法获得胜利?
欺负小尼姑原因:晦气,迁怒
语言动作:大声的吐一口唾沫;伸出手
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扭住伊的面颊;“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十分得意地笑
获胜方法:欺凌弱小
阿Q戏弄尼姑,尽显阿Q欺软怕硬,卑鄙无赖的嘴脸。“九分”是作者仿造的词语。作者略带幽默地讽刺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先前比你阔
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
状元不也是 “第一个”么
被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
调戏小尼姑,阿Q十分得意地笑
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从阿Q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分析阿Q形象
质朴愚昧
率真任性
自尊要强
狭隘保守
憎恶权势
无赖霸道
敏感禁忌
不满现状
狡黠圆滑
狭隘保守
自轻自贱
盲目趋时
趋炎附势
懦弱愚昧
麻木健忘
安于现状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自我忘却
自我安慰
自我麻醉
活动三:探讨精神胜利法
请尝试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摧残的手段,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愚昧和怯弱,是奴性的典型表现。
鲁迅对阿Q的态度: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精神,是一种思想行为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实质:
精神胜利法的阶段
自我安慰
自我欺骗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摧残别人
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阿Q的这种性格?
主观原因:阿Q是一个农民,他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过得非常低微贫穷,又因为无法接受到教育,他的思想也非常保守落后,他长期处于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境遇中。
客观原因:这不是阿Q一个造成的,而是他身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等级森严的封建地主统治和中国国力衰微、外国势力入侵。所以阿Q并不是特指那个时代的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一个缩影。
活动三:探究创作意图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活动四:探究创作意图
鲁迅所讲的国民性: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走进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孙中山领导少数有志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这次革命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革命遭到失败。辛亥革命后,广大农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一、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 “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二、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三、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对权贵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你身上扑来......
——王冶秋《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辩证思考
请联系阿Q的“精神胜利法”,谈谈:你对张三、李四有什么看法?
张三
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考试能决定我的命运吗?考不好老子以后照样能挣大钱!”
李四
宿舍里有同学丢了手机,怀疑是李四偷了,于是对李四大骂一顿。李四深感委屈,但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以为清者自清,很快忘掉了这件事。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处事方式,偶尔用之,也许可以缓解压力,平衡心理,甚至暂时摆脱绝望的处境。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一贯的行为准则,而不敢于直面现实,不善于总结教训,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用精神胜利法将失败归因于外界,而放弃自觉自省,习惯性躺平。
久而久之,精神胜利就会成为逃避失败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勿忘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之愿!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阿Q”,愿我们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阿Q”,而又不要成为“阿Q”。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