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吉林市亚桥高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市吉林市亚桥高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亚桥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
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的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
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人物通讯中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都是通过新闻语言呈现出来的,因而掌握运用语言技巧来更好的描述人物,有着重要作用。
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基础。
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
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
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
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
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9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C.《“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除了家常日用、看病吃药、供娃上学,一有余钱就还。”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与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有何关系。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洁白
铁凝
一连两年我都没有考上大学。一连两年我都没有找到工作。
妈妈对我说:“瞧你这副迷迷瞪瞪的样儿,趁早去你二姨家住一段。乡村空气好,朝哪儿看都豁豁亮亮。”
一晃几年,我没有去过二姨家。我只知道大表姐、二表姐都已出嫁,平时家里只有二姨、表妹小素和表弟小杰。
二姨一眼就认出了我,她一边让小素给我舀水洗脸,一边自己去忙着烙饼、煎腊肉。
只有小杰不在家。如果我没记错,他该是十七岁了。
原来姨父要退休,小杰可以去顶替。我不由得想到,顶替姨父的应该是小素,她的未婚夫就在城里上班,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怎么你不去顶替姨父?”我洗完脸,坐在炕沿上问小素。
“我?”小素有些吃惊地抬头看看我,然后淡淡一笑说,“小杰合适。你听,他回来了。”
随着一阵哨声,一个高个儿小伙子出现在我跟前。一绺微黄的头发软软地斜搭在前额上,加上唇边那隐约可见的柔嫩胡须,又叫人觉得称他小伙子还为时过早。可是,他的表情很有自信俨然是一个大人,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神态。
有些惊奇地招呼了我一声“大表姐”,然后张口就告诉我:他就要去顶替姨父的工作了。
二姨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饭,亲自把饼卷腊肉塞到我手中。趁二姨起身盛米汤的空儿,我忽然冲小杰使了个眼色,他一下就会意了,伸手从桌子下边接过了我的饼。我又拿起一块,空着卷了起来。
“你不爱吃肉?”小素发现我的举动,问我。
“嗯……我爱吃鱼。”我有些慌乱地信口回答着。
“离这儿五里有条河,热天,人们净去捞鱼,可惜这会儿结了冰。”二姨说着把米汤分盛给我们。
他们问起了我的工作。当大家知道我还在待业时,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就沉闷起来。小杰吃完饭,把碗一推就往外走……
小杰回来了,把那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往我眼前一举。
“啊,鱼!”我嚷道。
小素赶忙把白搪瓷盆往案板上一放。“扑噜”一声,半口袋银色小鱼,连泥带水涌进盆里。小鱼满盆冲撞,叫人眼花缭乱。
“怎么弄的!”二姨追问着。显然,这半盆银色的鱼,也使她激动起来。
“在河里。”小杰故意镇静着。
我心里一阵发热,努力设想着小杰在冰上抓鱼的场面。我注意了一下他的脚,棉鞋湿透了裤腿上也沾满了泥沙。
“快喝碗姜糖水吧。”我说。
“那是妇女们的事。”小杰说完一头扎进东里间换衣服去了。
二姨忙着点火热饭。小素把我拉到西里间说:“不喝拉倒,天生爱逞能。上炕来,咱俩说会儿话。”她说着已跨上炕去,抄起钩针,飞快地钩起白线手套。钩手套,是这里妇女们的副业:从县针织厂领回半成品,加工好以后,五双一沓捆扎整齐,再交回去。加工一沓是两毛五分钱。
小素麻利地钩着手套,工艺并不复杂。找小素要了支钩针,我也钩了起来。小杰进来了,他光脚趿拉着一双球鞋。
“躺柜里那双新棉鞋,你先穿了吧。”小素看着小杰那双冻红的脚,然后扯条被子给小杰把脚盖住。
“我要双皮棉鞋。”小杰盖好脚,把身子往小素眼前挪了挪。
小素愣了一下,停住了钩针。“你买吧,我给你钱。”她说完,打开躺柜,拿出二十块钱塞给了小杰。
小杰接过钱转向我说:“大表姐,明天我就进城买鞋。你给我拿主意,我骑车带你。”
小素告诉我,晚一会儿她也要去,她是去交手套,昨晚赶出了二十沓。
初冬的原野显得沉寂,而公路上是另一番景象:各种车辆你挤我让,显得十分繁忙。
进了城,鞋很快就买好了,我们又去运输公司看了看二姨父,他说这星期回家就把要填的表给小杰带回去,小杰就可以来上班了。小杰一出大门,激动地对我说:“下次你再来,我开车送你进村。”我也激动,激动得都有点嫉妒了。
路过针织厂时,姑娘们正围在小窗口前交手套。我一眼就看见了小素,她正踮着脚尖和窗口里的收购员争执着什么,包袱突然被人从窗口里扔了出来。
“怎么回事?”小杰迎上去问她。声音之大,简直是在怒吼。
小素红着脸说:“人家说有几只不合格,所有的都不让交。”
小杰一把拽过包袱,又挤了上去。
不合格的那几只自然是我手下的产品,我心里十分难过。我们看着小杰在窗口和人家争吵。忽然,我看见小素那包袱空了,包袱皮儿从窗口飘了起来。小杰一手攥着那几只不合格的手套,一手攥着包袱皮儿的一角,跑出人群,像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到底是你,到底是你呵。”小素感激而又骄傲地望着他说。
一路上,小杰把车子骑得很稳、很慢。他脸色格外严肃,四周原野也变得分外寂静。是小杰在思索,还是大地在思索
回到家里,二姨交给我一封信,是妈妈托人捎来的,说是工作有眉目了,叫我立刻回去。我匆匆忙忙离开了二姨家。谁知妈妈说的那个“眉目”,原来是约了几个人搭伙蘸糖葫芦。单调难熬地捅窟窿,穿串儿,蘸糖……春节前夕,我扔下工作,又走了。
一场大雪刚过,原野被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汽车好不容易才开进了运输公司。我下了车就去找小杰。
“哪个小杰 ”一个围着炉子抽烟的中年人问我。
“李小杰呀,李家佐的。”我说。
“小杰没来。”
“没来 ”我吃惊了,“那小素呢?小杰的姐姐。”
“小素也没来。名额空着,没人来接。”
“那小杰他……”
“当厂长啦。”
“厂长 ”
“一点不假。”中年人冲我点头微笑,“经县上批准,开了个织手套的小工厂。一个厂长,一个工人,工人就是小素。”我还是没有转过弯来,也许是为小杰没来接班而遗憾吧。
我走上了通往李家佐的公路,白雪在脚下咯吱咯吱地响着,那声音仿佛不是我踩出来的,是小杰,是一位穿皮棉鞋的年轻厂长踩出来的,我是没有这种力量的。在这种声音伴随下,我眼前总是闪现着那天交手套回来,小杰那张沉思的脸。
一辆拖拉机过来了,司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一辆自行车过来了,骑车人的白手套在我眼前一晃。也许那些农民几代连鞋袜都穿不上,现在却也戴起了白手套。啊,白的原野,白的手套,一片洁白。
二姨的院子已经隐约可辨了……
1981年7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二姨一家得知“我”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饭桌上出现沉闷的气氛,表现了大家对“我”的担忧和看不起。
B.“我”把卷着腊肉的饼递给小杰,并不是不爱吃肉;小杰对“我”喜欢吃鱼的借口信以为真,竟然破冰去抓鱼。
C.小杰说喝姜糖水“是妇女们的事”,可见他以男子汉自居;小素批评他“天生爱逞能”,可见小杰爱逞能而不务实。
D.小杰在帮小素交手套后脸色严肃,若有所思,“是小杰在思索,还是大地在思索?”表明他在思考国家的命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我”关于顶替的疑问,小素“有些吃惊”“淡淡一笑”,这样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小素为自己考虑得少,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B.小说对小杰头发和胡须的描写,交代了他的年纪,突出了他的年轻,这与他自信的表情相互对照,“我”感觉小杰很像是一个大人。
C.小说交代“加工一沓是两毛五分钱”,写小素一晚上能赶出二十沓手套的本领,表明她很能干,为下文她当工人做了铺垫。
D.小说通过“我”与一个围着炉子抽烟的中年人的对话交代了小杰办厂的事,通过直接叙写和伏笔暗示交代了他办厂的原因。
8.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小杰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9.“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文本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首上疏D论其冤E急请捕贼以雪E国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14.根据文本二,分析概括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的行为活动。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作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 , 。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3)“江”承载着诗人的情思。在《琵琶行》中,演奏结束后,全场寂静,借江月的环境描写营造清冷、孤寂的意境的句子“ ”,在《登高》中,“ ”借江水流淌表达了诗人的无尽哀愁。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流光溢彩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浑然不觉。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不可小觑。
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因地制宜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内容进行修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音乐天才,出身贫寒,性格敏感又倔强,通过努力,成年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请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最适合写在此书扉页上的诗句。(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
D.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B.《归园田居(其一)》诗歌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鹊桥仙》中“忍顾鹊桥归路”一句,承上启下,既是“佳期”快乐的延续,又为下文的议论张本,使得本诗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六、文言小题
2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有之(有:取得、获得) 枉用相存(存:保留)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音信) 采之欲遗谁(遗:赠送)
B.“契阔谈讌”“列缺霹雳”“一尊还酹江月”“说怿女美”均含有通假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与成语“水到渠成”中“渠”语义相同。
D.“送客湓浦口”和“使快弹数曲”句式不同。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赌书泼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应更是身处困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但也有许多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之时,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
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对此有何见闻、经历或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新闻事实本身含有形象之意,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
②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是对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进行塑造的结果,突出新闻人物的形象美,强调展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 5.①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通过袁隆平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显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②表现角度选择准确。例如,从“泥腿子专家”的角度,再现了袁隆平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过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的科研精神。
③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平在田间科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主观性词汇,而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却很突出。
6.B 7.D 8.①自信有主见:小杰虽年纪不大,但表情自信,俨然有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神态,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和期待。②重亲情友爱:得知大表姐爱吃鱼,不顾天气寒冷去河里抓鱼,且抓回鱼后故意镇静,不张扬自己的付出。③果敢有担当:在针织厂,见小素因手套不合格被拒交,他果断拽过包袱挤上前去与收购员争吵,最终成功解决问题。④有创新精神:他没有选择按常规去顶替姨父的工作,而是经县上批准开了织手套的小工厂,展现出独特的眼光和主见。 9. ①运用第一人称“我”叙事,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②“我”是线索人物,小素和小杰姐弟之间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见闻来展开的。③“我”是次要人物,衬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通过“我”衬托了小素的踏实和勤劳,也衬托了小杰的闯劲和能干。④揭示小说主题。 同是待业人员,“我”忍受不了单调的工作,而小素安心加工手套,小杰放弃机会回家办厂,突出了青年要自强不息、踏实勤劳、敢闯敢拼的主题。
10.ACE 11.D 12.D 13.(1)曾向穆、曹两位琵琶名家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便嫁给商人为妻。
(2)(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时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 14.①与四禅师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探寻林泉幽邃之处,有时长时间不归或逾月而返。②与元稹通过篇咏赠答往来,在峡口相聚,停舟置酒赋诗。
15.B 16.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②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17.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 19.比拟。“驱逐”将灯光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灯光过亮而使暗夜被迫消失的事实,体现作者对灯光污染带来的危害的批评态度。
20.D
21.C
22.B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