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巴中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巴中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 12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8页, 5个大题, 27个小题。
2.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 本试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以外答题无效,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1—8每小题3分,9小题6分,共30分)
某校正组织开展“古道古城·古韵巴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巍巍米仓,古韵悠长,千百年来,巴山人民繁衍生息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踏访古道古城,找寻乡愁记忆,是巴山儿女对家园深切的眷念,对本土文化执着的坚守。
漫步杳杳古道,享受明媚阳光带来的温暖。森森古木,盘虬卧龙,遒劲有力,叶绿滴翠。松柏、青冈、榆树、菩提等各种名木,株株相连,( )。鸟鸣声脆,不时又传来“巴山背二哥”的歌声,不禁让人想起《式微》中的劳动场景。一段段古栈道,险居岩侧,路开一线,陡临深渊,行走其间,如同置身【xiāo】汉。拾级而上,凿痕深深的青石板,印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决心和勇气。幽【suì】的米仓古道,是世界上最早的古道之一,乃南北交通之枢【niǔ】,为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徜徉悠悠古城,体味自然与文明的和谐静美。蜿蜒流淌的巴河像母亲张开的双臂,将古城巴州揽入胸怀。南龛石窟,堪称一绝,享誉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移步商贾云集的恩阳古城,街巷纵横交织,之字河绕城迂曲,斗折蛇行。在绿树掩映的石板路上,感受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在错落有致的商铺前,敲一敲临街的柜台;在郁郁葱葱的黄桷树下,畅想“早晚恩阳河”的盛景。再驻足白衣古城的码头,凝望水中倩影,瞬间明媚了指尖时光……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城市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人们仍能感受到“不识古城真面目,只缘身在古城中”的【qiè】意。去吧,去吧!去尽情体味那份古朴,拾取那份闲情,享受那份从容。
故乡是人生的根,乡愁是血脉的情。古道古城,是巴中历史文化的标志,更是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 】中拼音对应的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繁衍(yǎn) 拾(shí)级而上 霄汉 幽遂
B.繁衍(yán) 拾(shè)级而上 宵汉 幽邃
C.凝(níng)望 凿痕(hén)深深 枢纽 惬意
D.凝(líng)望 凿痕(héng)深深 枢扭 怯意
2.填入文段中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俯仰生姿 B.鳞次栉比 C.摩肩接踵 D.重峦叠嶂
3.下列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享受明媚阳光带来的温暖”“瞬间明媚了指尖时光”,两句中的“明媚”分别是形容词和动词。
B.“古韵巴中”“杳杳古道”“巍巍米仓”“绿树掩映”,它们是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
C.“去吧,去吧!去尽情体味那份古朴,拾取那份闲情,享受那份从容。”此句是祈使句。
D.“古道古城,是巴中历史文化的标志,更是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此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4.文段中划波浪线句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
B.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步伐使前进越来越快。
C.科技的发展,使前进城市的步伐越来越快。
D.科技的发展,随着步伐前进的城市越来越快。
5.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此外,这里出现的双头瑞佛像,在全国极为罕见
②规模虽不如敦煌、云冈等,但艺术风格别具一格
③石窟设计精巧、造型精美、思想精深
④如60号窟的观音立像生动鲜活,流动的丝绸,饱满的形体,微抿的嘴唇,正是唐代文人风貌的写 照
A.④①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不识古城真面目,只缘身在古城中”化用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B.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C.《式微》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D.由“杳杳古道”联想到成语“杳如黄鹤”,该成语出自崔颢《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某同学参加“古道古城·古韵巴中”演讲比赛,以下评分标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演讲内容紧扣主题 B.演讲时间符合规定
C.演讲仪态亲切自然 D.演讲舞台设计新奇
8.围绕活动主题拟写对联,请补充上联。(要求:使用正楷或行楷字体,将对联内容规范书写在答题区域)
上联:______________;下联:乡音乡土乡情浓。
9.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名句。
文脉千载,诗意万古。独行古道,马致远留下“ ①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孤寂身影(《天净沙·秋思》);登临古楼,许浑感受到“溪云初起日沉阁, ② ”的紧张气氛(《咸阳城东楼》);踏上幽州台,陈子昂发出天地阔大、时间久远、个人渺小的感慨:“ ③ , ④ ”(《登幽州台歌》)。
眺望古城,我不由得吟诵起“ ⑤ , ⑥ ”(含“城”字的诗句,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
二、阅读·鉴赏(6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1996年10月,长沙一处建筑工地上,文物工作者在离地表约8米深的一处竖井里,发现了10万余枚“层层相累、堆积如小山”的简牍,这个数量,超过此前所发现简牍的总和。这批简牍,被学界称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简,竹简,用竹片削制而成;牍,木牍,用狭长木片制作而成。它们都是古代的书写材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已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长沙简牍博物馆内馆藏简牍数量超10万枚,约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的1/3。
遣策简、里程简、纪年简……数量巨大的简牍,如同历史的“存储卡”,令参观者睹物思千年。每一枚简牍,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通往历史细微处的钥匙。
先秦至魏晋,在这漫长的使用简牍时代,这些竹木之书成为国家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它们蕴藏着跨越千年的中华文明密码,沉淀一个民族治国理政的智慧,也讲述属于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
材料二
深埋地下一千多年,简牍为何能保存至今?长沙简牍博物馆中,一处复原场景给出了答案:长沙丰沛的地下水,为简牍创造了一座隔绝空气的天然库房。
湖南气候潮湿,出土简牍的含水率往往高达500%,被称为“饱水简牍”。在文物修复室,修复师王颖正用竹镊轻轻夹起一枚饱水简牍。“你看,这就是一枚有墨痕的简牍。”王颖在红外释读仪下细细辨认着。从污泥包裹到检验清洁,从脱水还原到信息录取,从饱水原态到脱水定型,从破碎断裂到修复完整,简牍保护整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饱水简牍库房里,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成千上万枚简牍浸泡于水中,等待被重新“唤醒”。王颖要定期检查水质、存放情况,并更换防霉剂,防止霉菌对简牍的侵蚀。
“吴简的保护研究工作历时多年,形成了吴简科技保护经验,为今后开展古代饱水简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介绍,“我们希望能延长简牍文物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价值。”
材料三
“看过这个展柜,我们就会知道,‘杀青’是制作简牍的一个步骤,指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学富五车、三缄其口、连篇累牍,这些成语都和简牍有关……”博物馆中,几个小朋友正跟随志愿者的脚步认真听着讲解。简牍里的历史,也正在以多种方式“活起来”。
一本《吴简的世界》绘本,借助增强现实技术,扫一扫二维码,为小读者们打开了通往三国的“时光之门”。
一堂“字间藏秘”课程,让同学们化身“文物修复师”。教室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对饱水简牍标本进行脱色还原。博物馆策划的“简牍一下,你就知道!”系列课程,将简牍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目前该系列课程已深入校园超过700场次,惠及学生5万余人,让在校学生也听见了简牍里的故事。
一部视频短片《书简游》,让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跃然而出。
(摘自《人民日报》2025.04,有改动)
10.下列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
A.遣策简、里程简、纪年简等等,每一枚简牍,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B.修护、整理简牍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保护者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C.浸泡水中的饱水简牍,定期检查水质和存放情况,就能防止霉菌侵蚀。
D.“杀青”“学富五车”“连篇累牍”等词语,都与简牍有关联。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划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准确地了解馆藏简牍数量之多。
B.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一直用简牍记录文字,讲述故事,传承文明。
C.气候潮湿,地下水丰沛,为深埋地下的简牍保存至今,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D.简牍文化以“字间藏秘”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是它“活起来”的一种方式。
12.古道古城和简牍一样,都属于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受简牍保护的启示,对巴中古道古城的保护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让阅读成为“刚需”
①全民阅读大会盛况空前、各大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屡创新高、热门图书签售会大排长龙、图书市集人气火爆、网络图书论坛讨论热火朝天……种种喜人景象彰显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扎实推进和书香社会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为什么书香氛围日益浓郁?答案很简单:越来越多的读者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刚需”。
②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不管是出于工作所需,还是提升生活品质,都需要人们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不断精进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据研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平均3至5年新知识便要翻一番。古时候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今天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知识,则很难适应复杂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能让知识的河水始终充沛不断流,才能解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本领恐慌。一日之读便可获取作者一生之心血经验,阅读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刚需”可谓明智。
③同时,当今时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精神上的烦恼和困惑似乎也更多了,因此更需要启智润心,让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滋养心灵。阅读犹如与智者对话,书中蕴含的智慧会照亮认识的误区、抚慰内心的焦灼、增强精神的力量。许多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强了奋斗的勇气。“人民工匠”许振超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刻苦钻研技术,最终成为享誉业内的技术专家。雷海为从外卖小哥成长为《中国诗词大会》全国总冠军,源自他十余年坚持不懈利用碎片化时间去阅读。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刚需”就好比为汽车加入了燃油,会使人动力十足。
④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我今年70岁了,还想读书学习,不过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既然晚了,何不点起蜡烛?”晋平公很不高兴,说:“你怎么和我开这种玩笑?”师旷正言道:“我听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⑤值得注意的是,刘向把这则故事放在全书的第三卷“建本”之中。所谓“建本”,即孔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为国家与人生的根本大计,而学习正是这个“根本大计”之一。
⑥孔子曾说:“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全民阅读在全国蔚为潮流,所体现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好学上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它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未来、向上向善的动力。愿越来越多的读者把阅读作为人生“刚需”,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自《人民日报》2025.04,略有改动)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引用名言警句,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C.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列举许振超和雷海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强了奋斗的勇气”的观点。
D.文章开头列举种种喜人景象,引出话题;接着运用多种方法分层论证阅读的重要性;
最后强调论点,提出希望。
14.某位同学不喜欢阅读,请你从文中找出三条理由来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此文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有人认为第④段的事例适合,有人认为不适合,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6—19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①周昌战①至今记得2018年3月26日第一次在镇政府见到黄文秀的情形。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这位新来的百坭村第一书记“看上去文文弱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样子”。她能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吗?周昌战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②黄文秀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贫困户家摸底。
③百坭村有11个自然屯,共472户,其中195户是贫困户。这些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一趟十分不易。让黄文秀意想不到的是,村民们要么推说有事,要么闭门不见。“这么年轻,来也就是镀镀金、走走过场,”村民们直言不讳,“一个女娃娃,我们不相信她。”
④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父老乡亲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得叮当响的日子,怎不让她心焦?黄文秀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如今,连贫困户的门都进不了,回来又能干什么呢?
⑤整个村庄都沉睡了,十平米的宿舍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叶小舟,仿佛要被孤独和无助的海洋吞没。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⑥那一夜,黄文秀是怎样给自己鼓劲的?人们已无从知晓。不过,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⑦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找到了村里的老支书,向他请教。老支书的话平平淡淡,却语重心长:“老百姓们跟你熟了,自然就接纳你了。”
⑧此后,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人家去田里干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⑨百布屯、百爱屯、长沙屯……每走访一户,她就在本子上做一个标记——村部用五星标识,圆点代表人家,短线代表山路或河流。两个月的时间,黄文秀用双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沟沟坎坎,逐一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小小一个点,短短一条线,浓缩了百坭村的山水风土、村情民意,汇成了一份贫困户分布图。有了它,黄文秀心里有底了。
⑩脱贫攻坚要“扶志”,更要“扶智”,上学、看病、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能少。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百坭村气候湿润,砂质土壤适合砂糖橘生长,抓产业富民,首选砂糖橘。可村民缺少技术,看天种,靠天收;交通不便,销路不畅……要把砂糖橘产业做大做强,就得找好带头人,打通销售渠道。和周昌战合计了砂糖橘产业的发展前景后,带领全村人脱贫的路线图在黄文秀心中清晰起来。
(选自祝红蕾《青春之光》,有删节)
【注】①周昌战:时任百坭村支书。
16.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空缺处补充完整。
时 间 事 件 村民态度 黄文秀心理
初到百坭村 走村摸底 (1)________ 孤独、无助、憋屈
两个月时间 (2)________ 接纳 (3)________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黄文秀清秀文弱的外表,与下文她坚定强大的内心形成对比。
B.文章第④段的景物描写,以哀景写哀情,烘托了黄文秀初到百坭村时的孤独无助。
C.文章三处引述黄文秀的话,反映了黄文秀从立志到不解再到坚定的心路历程。
D.文章通过写百坭村环境、贫困户数量以及老百姓的态度,突出了黄文秀扶贫工作的艰难。
18.从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描写方法中任选一角度为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做批注。
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乡村振兴谈谈对第⑩段划线句中“扶志”与“扶智”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完成20—25题。(2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①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②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②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0.【乙】文划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分)
诏书[A]进[B]贤良[C]赦[D]小过[E]无[F]求备
21.阅读文言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推知其意。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语 方法借鉴 加点词释义
策之不以其道 语境推断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成语关联法: 临危受命 (2)________
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课内迁移法: 身亡所寄 ——《杞人忧天》 (3)________
陛下秉四海之众 查阅词典法: ①持,手拿着②执掌③遵循 ——《古代汉语词典》 (4)________ (填序号)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固守于四境 皆以美于徐公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C.而伯乐不常有 康肃笑而遣之
D.十室之邑 恢弘志士之气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24.【丙】诗颔联“蒸”“撼”两字用得极妙,任选一字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丙】诗用“徒有羡鱼情”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结合【甲】【乙】两文的写法谈谈人才怎样才会不被埋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整本书阅读,完成26题。(10分)
26.某校文学社正开展整本书阅读分享会,请完成以下活动。
(1)完善以下阅读方案。(4分)
作品 阅读内容 阅读方法与收获
《简·爱》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 阅读方法:专题探究法 阅读收获:①___________(2分)
《经典常谈》 《史记》 《战国策》 《说文解字》 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 阅读收获:②___________(2分)
(2)从下列作品和主题中任选一组,结合人物和情节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80字)。(6分)
组别 作品 主题
第1组 《骆驼祥子》 奋斗与毁灭
第2组 《红星照耀中国》 苦难与信仰
第3组 《儒林外史》 欢笑与眼泪
三、写作·表达(6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韧性是面对封锁的绝地反击,面对发展困境的有力突围,面对转型危机的改革创新。韧性的力量使绝壁天险劈出潺潺水渠,使普通青蒿炼成抗疟新药,使广袤荒漠变为沃野绿洲。
我市拟以“韧性的力量”为题开展年度论坛,你作为被邀中学生代表,会分享什么内容呢?
【任务一】根据你的经历或体验,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分享你或他人的故事。
【任务二】根据你的思考或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①以“韧性的力量”为题,任选一个任务,文体特征鲜明;②感情真挚,表达有新意;③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④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巴中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及高中招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题号 1 2 3 4 5 6 7 10 11 13 17 22 20(2分)
答案 C A B A D C D C B B B D C E
1.(3分)【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与辨认及书写能力,具体考查了二三声调(衍)、鼻音边音(凝)、前后鼻韵母(痕)、多音字读音(拾)的辨析,常见易错字(霄、邃、枢纽、惬意)的区分。繁衍(yǎn)、拾(shè)级而上、霄汉、幽邃、凝望(níng)、凿痕(hén)深深、枢纽、惬意。故选C。
2.(3分)【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积累与运用。A“俯仰生姿”形容高低树木各有姿态。B“摩肩接踵”形容人多,很拥挤。C“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等密集。D“重峦叠嶂”形容重重叠叠的山峰。故选A。
3.(3分)【解析】本题考查汉语语法常识。B项中:“古韵巴中”“杳杳古道”“巍巍米仓”是偏正短语,“绿树掩映”是主谓短语。故选B。
4.(3分)【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文中划线句缺主语,删去“随着”,或“使”。故选A。
5.(3分)【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连贯。③句主语“石窟”紧承前句,同时从整体上介绍石窟特色,故放开头;②句接着介绍石窟规模和艺术风格;④句以“60号窟”为例说明别具一格的特色,是局部特写,故放在第②句后;①句“此外”,继续举出特例双头瑞佛像,故放最后。顺序为:③②④①。故选D。
6.(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中:《诗经》应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选C。
7.(3分)【解析】本题通过演讲比赛评分标准考查演讲的相关知识:一是要重视演讲内容,二是要考虑演讲技巧的运用(如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等)。D项“舞台设计新奇”不属于演讲内容,也不属于演讲技巧,故选D。
8.(3分)示例:①古道古城古迹美 ②古道古城古韵厚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拟写。符合主题及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收等)即可。
9.(6分,每空1分)①枯藤老树昏鸦 ②山雨欲来风满楼 ③念天地之悠悠 ④独怆然而涕下 ⑤城阙辅三秦 ⑥风烟望五津(⑤千嶂里 ⑥长烟落日孤城闭)……
【评分意见】错一字不得分,⑤⑥句未出现“城”字、顺序颠倒不得分。
10.(3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提取。根据材料二“定期检査水质、存放情况,并更换防霉剂,防止霉菌对简牍的侵蚀”可知,C项不符合文意。故选C。
11.(3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与分析。B项中“漫长的中国历史。一直用简牍……”与材料一表述不符。故选B。
12.(3分)①深刻意识到保护古道古城的重要意义(了解意义,增强保护意识)(1分);②延长使用寿命,进行科学化保护(制定科学保护政策,进行科学修复)(1分);③运用多种方式让其“活起来”,让古城古道得以保护传承(借助现代技术,让古道古城通过多种方式讲述历史变迁,从而让人们听见古道古城的故事)(1分)。意对即可,每答对一条给1分。
13.(3分)【解析】本题B项考查议论文语言特点。第②段划线句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故选B。
14.(3分)X同学,你好!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阅读可以启智润心,增强精神的力量(或阅读可以帮助找到人生的方向、增强奋斗的勇气);学习是人生的根本大计之一(或晋平公70岁都想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阅读对我们有诸多好处,所以我们要喜欢阅读。
【评分意见】劝说语境1分,理由2分;只答理由,缺少劝说语境只给2分。
15.(3分)①合适(1分)。故事讲述师旷劝晋平公好学的事例(1分),能证明学习是人生的根本大计之一(1分)。②不合适(1分)。将本文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但故事在劝70岁的晋平公读书学习(1分),与中学生这个对象不太符合,改为“少而好学”的事例更好(1分)。
【评分意见】看法1分,理由(合理即可)2分;只答看法,不阐述理由不给分。
16.(3分)(1)质疑(不相信、排斥、抗拒)(1分) (2)访户汇(绘)图(1分) (3)有底(有信心)(1分)
【解析】由课文第③段可得知村民的态度是质疑/不相信/排斥/抗拒;由第⑨⑩段可概括出事件为走访贫困户,汇成贫困户分布图,进行产业规划,对应题目要求,归纳为访户汇(绘)图/访户规划;由第⑧⑨段可看出黄文秀的心理“有底”/有信心,此空可只填写一个词。
17.(3分)【解析】文章第④段开头为景物描写,没有哀景写哀情的手法运用。故选B。
18.(3分)①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女娃娃”“哩”(1分),亲切自然,形象地表明村民对黄文秀的亲切、信任(1分),侧面烘托出黄文秀坚持、不放弃的形象(1分)。
②运用动作、语言描写(1分),形象地表明村民对黄文秀的信任(1分),侧面烘托黄文秀坚持、不放弃的形象(1分)。
③“难缠”,贬词褒用(1分),表明黄文秀用实际行动打动了村民,与村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1分),表明村民对黄文秀的亲切、信任、喜爱。(1分)
19.(3分)“志”指志气、信心,“智”指智慧、方法(1分),“扶志”是基础,“扶智”是策略,二者缺一不可(1分)。只有“志”与“智”并存,乡村振兴才能实现(1分)。
【评分意见】词语的含义理解1分,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2分。
20.(2分)【解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涂对1处得1分,多涂不给分。故涂CE。
21.(4分)(1)用鞭打(2)面对(3)同“无”,没有(4)②
【评分意见】(3)必须回答所“同”的字,并释义;(4)必须填序号。
22.(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识记积累。A.于:介词,在/介词,比。B.代词,它/助词,加强语气。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故选D。
23.(4分)(1)喂养马的人不知道按它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
(2)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王善于供养人才。
24.(3分)①“蒸”即蒸腾(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阔大景象(1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震撼和赞美(1分)。
②“撼”即撼动,(运用夸张/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雄伟景象(1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震撼和赞美(1分)。
25.(4分)【甲】文托物寓意(运用象征手法)(1分),强调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1分);【乙】文运用道理论证(引用……)(1分),强调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1分)。
【乙】译文参考:《诗经》中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啊。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才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左传》中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王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26.(4分)(1)参考示例:①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后,虽然爱着罗切斯特,也毅然选择了离开(1分),表明女孩应该有尊严地选择自己的爱情(1分)。
②从许慎的《说文解字》(1分),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历史(1分)。
【评分意见】内容1分,收获1分。
(2)参考示例:
第1组:奋斗与毁灭。本是农村出身的祥子,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坚韧,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己的洋车。他努力奋斗,然而他的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在遭遇小福子离世后,他与命运的抗争也以惨淡告终,最终变为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这一奋斗到毁灭的悲剧,既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悲剧,也揭示出旧社会的黑暗。
第2组:苦难与信仰。“红色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是什么样的信仰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描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从而明白,不管生存境遇何等苦难,只要信仰不灭,便会力量不断,“红色中国”最后一定走向胜利。
第3组:眼泪与欢笑。《儒林外史》具有眼泪与欢笑交融的美学风格。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种种行为都让读者啼笑,而这“笑”是以他们的生命为潜台词,所以,这瞬间的“欢笑”又蕴含着深沉的“眼泪”。这惹人欢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眼泪最强烈的地方。
【评分意见】选择篇目和主题1分,结合人物和情节谈理解3分,能够辩证理解主题的深刻含义2分。
27.(6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