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默写(24分)1直接默写(8分)(1)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分) (3)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4)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 (5)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6)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分) (7)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8)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 2理解默写(16分)(1)(新考法)请将李白《峨眉山月歌》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2分)上联:蜀道溪云千里暮下联: 峨眉山月半轮秋 (2)《江南逢李龟年》中,写经过安史之乱后,诗人与友人暮年相见,物是人非,有着悲哀与感慨的诗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2分)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2分)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2分) (5)《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主旨,抒发诗人离情别绪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2分)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 歧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两句,言昔日之盛,足以勾起人们对大唐盛世的美好回忆。(2分)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强欲登高去 ”一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无人送酒来 ”一句流露出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2分)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征人思乡情绪的名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2分) 二、阅读(12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甲】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以“半轮秋”点明时令,描绘出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的美景,营造出清冷、静谧的氛围。B.【甲】诗全诗通过描绘峨眉山月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之感。C.【乙】诗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华山的巍峨高耸,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D.【乙】诗全诗以秋夜将晓时出篱门迎凉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乌衣巷①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①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靠近朱雀桥。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②王谢:指王导、谢安,两人均为晋代名臣。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致同属一个季节,【乙】诗中的“野”字又为景致增添了荒僻气象。B.两首诗的情感抒发都很含蓄,作者都将情感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读来回味无穷。C.【甲】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和李龟年现状的悲叹,【乙】诗则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D.【甲】【乙】两首古诗都写于唐代,均为七言绝句,在写作时也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岑参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注】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注】凭:请。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甲】诗首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和沉重心情,流露出惆怅、苦闷之情。B.【甲】诗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本诗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C.【乙】诗首句“渭水东流去”直接点出题目中的“渭水”,并暗含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次句“何时到雍州”以问句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D.【乙】诗后两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乙】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注】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注】海:指青海湖。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夜晚登城远望,只见大漠“沙似雪”,月光“如霜”,不禁令人凄神寒骨。B.《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万籁俱寂的夜里,“征人”有欢快悠远的笛声相伴入眠。C.《从军行七首(其一)》寓情于景,诗人空寂孤独之感流露于字里行间。D.《从军行七首(其一)》借用羌笛吹奏的曲子,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阶段测评 请做 “阶段素养测评卷(一) (第一~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默写(24分)1直接默写(8分)(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分) (3)强欲登高去,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 (5)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6)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分) (7)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分) (8)回乐烽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 2理解默写(16分)(1)(新考法)请将李白《峨眉山月歌》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2分)上联:蜀道溪云千里暮下联:(2)《江南逢李龟年》中,写经过安史之乱后,诗人与友人暮年相见,物是人非,有着悲哀与感慨的诗句是: , 。(2分)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2分)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 。(2分) (5)《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主旨,抒发诗人离情别绪的两句是: , 。(2分)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 , ”两句,言昔日之盛,足以勾起人们对大唐盛世的美好回忆。(2分)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一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一句流露出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2分)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征人思乡情绪的名句是: , 。(2分) 二、阅读(12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以“半轮秋”点明时令,描绘出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的美景,营造出清冷、静谧的氛围。B.【甲】诗全诗通过描绘峨眉山月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之感。C.【乙】诗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华山的巍峨高耸,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D.【乙】诗全诗以秋夜将晓时出篱门迎凉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乌衣巷①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①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靠近朱雀桥。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②王谢:指王导、谢安,两人均为晋代名臣。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致同属一个季节,【乙】诗中的“野”字又为景致增添了荒僻气象。B.两首诗的情感抒发都很含蓄,作者都将情感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读来回味无穷。C.【甲】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和李龟年现状的悲叹,【乙】诗则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D.【甲】【乙】两首古诗都写于唐代,均为七言绝句,在写作时也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岑参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注】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注】凭:请。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首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和沉重心情,流露出惆怅、苦闷之情。B.【甲】诗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本诗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C.【乙】诗首句“渭水东流去”直接点出题目中的“渭水”,并暗含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次句“何时到雍州”以问句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D.【乙】诗后两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甲】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乙】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注】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注】海:指青海湖。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夜晚登城远望,只见大漠“沙似雪”,月光“如霜”,不禁令人凄神寒骨。B.《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万籁俱寂的夜里,“征人”有欢快悠远的笛声相伴入眠。C.《从军行七首(其一)》寓情于景,诗人空寂孤独之感流露于字里行间。D.《从军行七首(其一)》借用羌笛吹奏的曲子,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 学生版.docx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