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期初高三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1.C 2.C 3.D4.(4 分)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答类比论证也可),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只答手法不分析,不给分。5.(6 分)示例一:同意(2 分)。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2 分);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2 分)。示例二:不同意(2 分)。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2 分);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2 分)。评分参考:观点明确,给 2 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 4 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6.D 7.D8.①文本一中的“春雨”,首先是情节的客观背景,因春雨导致渭河渡口停摆,梁生宝被迫滞留小站,催生了“找地方过夜”的核心矛盾;(2 分)②文本一中“春雨”的“凉”与梁生宝内心的“热”形成对比,前者凸显环境的艰苦,后者强化其为集体办事的热忱与坚定,烘托人物精神境界;(2 分)③文本一中春雨的“淅淅沥沥”贯穿结尾,营造出静谧而充满希望的氛围,暗示梁生宝对未来买稻种、助农增收的期待,深化“为群众谋利”的主题。(1 分)9.①“深入生活、体验民情”体现为细节的真实性:文本中梁生宝“划三根洋火”的动作符合农民在陌生环境中谨慎行事的习惯;“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的选择,体现出底层劳动者对“能将就则将就”的生活智慧,这些细节均源于对农村群众生活的细致观察。(2分)②“生动的细节”与“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为细节的感染力:作者通过“踏着土街上的泥泞”“和衣睡下”等动作描写,结合“春雨淅淅沥沥”的环境烘托,还原了梁生宝在小站过夜的真实场景;(1 分)③这一细节与梁生宝“省下两角钱”的心理、“明日买稻种”的第 1 页 共 4 页期待相呼应,让“为互助组办事”的行为更具生活质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可感的农村党员形象。(2 分)10.A、D、F(3 分)11.A 12.C13.(1)应当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常年购买木材的数量,来免除(百姓的)积欠赋税。得分点:“宜”(应当 1 分),“市”(收购 1 分),“蠲除”(免除 1 分),“积负”(积欠的赋税 1 分)。(2)于是,任命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赏赐黄金百两,范仲淹全部分赠给边将。得分点:“以”(用,任命 1 分),“悉分遗边将”(主语范仲淹 1 分),“遗”(赠 1 分),句意 1 分。14.李密:祖母年迈病危,不愿远离赴任,倾尽心力侍奉祖母至终老。范仲淹:① 考中进士后立即迎养母亲,尽赡养之责;② 母亲在世时家境贫寒,富贵后仍保持简朴生活,以感念母亲养育之恩。(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15.B (“北门指京城的北门,代指朝廷中枢”,理解错误。“北门”在古诗词中通指北方边防要地,此处呼应辛弃疾镇江知府的身份,指其镇守北方边境的重任,而非“朝廷中枢”。)16.①内容侧重:辛词怀古讽今,警示北伐风险;姜词强调人民期盼,赞赏友人能力。②思想情感:辛词表达壮志未酬的个人忠愤,姜词表达拥护北伐、渴望统一的集体愿望。③抒情对象:辛词是自我抒怀,姜词是赞扬他人。④情感基调:辛词悲愤沉郁,姜词积极昂扬。(1 点 2 分,任答 3 点给 6 分。) 17.(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3)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18.①录取你为××专业学生(2 分)理由:删除冗余动词“入”和“学习”,避免句式杂糅;“为……学生”直接表明身份,符合公文精准简练要求。(1 分,意思对即可)②于某日按时报到(2 分)理由:语序上“准时”错位修饰日期而非动作;语义上 “准时”要求精确到分秒,与“某日”的时间范围矛盾,属于“用词不当”。 “于某日按时报到”,既解决语序问题,又以“按时”替代“准时”匹配日期范围。(1 分,意思对即可)19. 不正确。应该用“报到”。 “报道”的意思是新闻传播行为(动词)或新闻稿件(名词);“报到”的意思是向有关部门报告自己已经到达的行为,常见于会议参与、入学手续等场景。大学录取通知书应该用“报到” 而非“报道”(评分建议:准确理解两个词语含义每点 2 分,答正确的不给分)20.“必竟”改为“毕竟”;“要言不繁”改为“要言不烦”;“言简意该”改为“言简意赅 (评分建议:2 分,改出一处 1 分)21. B(“从善如流”强调接受建议,契合北大回应舆论的行为)第 2 页 共 4 页22. 不赞同。理由示例:(1)通知书是公文,语言表达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2)汉语之美在于准确与简洁(3)对文字较真是对母语纯洁性和文化传统的维护(4)细节上追求卓越,是学术严谨性的体现赞同。理由示例:(1)语言规范应服务于沟通实效,而非成为束缚表达的枷锁(2)对非严重语病的过度批评容易引发公众对语言规范的焦虑(3)信息已准确送达且无实质障碍,应允许一定程度的风格差异或习惯表达(如“于某日”的使用)(评分建议:理由一点 1 分,两点 3 分,言之成理即可。只表态没有理由不给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译文材料一:到了圣明的朝代,臣身受清明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推选臣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臣为秀才。臣因没有人供养祖母,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臣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臣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怪臣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逼迫,命令臣即刻启程;州的长官也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臣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因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就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被告知不被允许。臣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狼狈不堪。材料二:范仲淹,字希文,是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长山县朱家,他随继父姓朱,名说。年少时就有志向和操守,长大后,得知自己的家世,便感伤哭泣着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前往应天府,投靠戚同文学习。他日夜不休息,冬天疲惫至极时,就用冷水洗脸;粮食供给不足,甚至靠稀粥维持生计,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范仲淹却不觉得辛苦。考中进士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接回母亲奉养。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准备在冬至接受百官朝贺,天子率领群臣为太后祝寿。范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侍奉亲人,自有家人的礼节,反而让天子与百官并列,面向南朝拜太后,这不能成为后世的典范。”同时上疏请求太后归还政权,没有得到答复。不久他调任河中府通判,又迁徙到陈州。当时正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收购木材。范仲淹进言说:“此前修建昭应宫、寿宁宫劳民伤财,上天的告诫并不遥远。如今又大兴土木,破坏百姓产业,这不是顺应民心、符合天意的做法。应当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常年收购木材的数量,来免除百姓的积欠赋税。”又说:“那些受宠信的近臣大多通过宫内直接下旨授官,这不是太平时代的政策。”事情虽然没有实行,但仁宗认为他忠诚。恰逢边境有警报,范仲淹于是和枢密副使富弼请求巡视边境。于是,任命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赏赐黄金百两,他全部分赠给边将。麟州刚刚遭受严重的敌寇侵扰,进言者大多请求放弃麟州,范仲淹为此修复旧有的营寨,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家,免除他们的赋税,撤第 3 页 共 4 页销官府专卖酒的制度,把酒利交给百姓。又上奏免除府州商税,黄河以外地区于是安定下来,等到范仲淹离开时,攻击他的人更加急迫 ,范仲淹也自行请求辞去执政职务,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邠州知州。范仲淹内心刚强而外表温和,性情极为孝顺 ,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即使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给。却喜好施舍, 在乡里设置义庄,用来赡养族人。博爱又乐于行善,士大夫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即使里巷百姓,都能说出他的名字。去世那天,天下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为之叹息。第 4 页 共 4 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镇江市高三期初监测语文2025.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困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 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亩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荚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屏弱、衰颓、没落而奄态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成胁。(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一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块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回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初高三质量监测参考答案(终稿).docx 镇江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期初考试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