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酒进李白将一知人论世掌握李白生平以及重要的文学成就。二诵读感知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悟情感。三深入探究把握情感脉络,赏析比喻、夸张、用典等艺术手法。四形象风格感受诗人于穷愁中的狂放不羁以及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学习目标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郭沫若曾做过统计,李白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中,有170首写到饮酒。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最大的安慰。但自始至终,都是诗人那一颗积极用世之心的体现。导入新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与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或“大李杜”,是“诗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之首,留存诗作有900多首。知人论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奸臣当道赐金放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第一次漫游第二次漫游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 病逝当涂知人论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即安史之乱前两三年。唐玄宗耽于女色,信任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写作背景将:请、愿进酒:饮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体现了施展抱负的愿望。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qiāng解题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快1.谁劝谁喝酒?2.为何喝酒(原因、目的、意义)?3.怎样喝酒?[数量、速度]整体感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你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愤激狂放将进酒酒中有“悲”品PART 01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短暂;将白发比作雪。“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空间上的夸张,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上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人生易老。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起兴由黄河水东流,引发对人生的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悲什么?如何表现悲的?《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搜集“流水”意象的诗句,分析其常表现的主题。①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前一个“君不见'强调黄河入海的自然永恒,后一个“君不见”突出了青丝变白的人生短暂,在对比中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②为抒发悲愁之情蓄势。运用比兴手法,引起诗人“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运用长句,形成豪迈的气势,开篇见意,领起全诗内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呼告的第二人称引起读者注意,亲切,代入感强。两个“君不见”领起的内容,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引导读者和诗人一起体悟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悲愁之情简要分析以“君不见”开头的两个完整句子在全诗中的作用。酒中有“乐”品PART 02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诗人实际失意,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自我安慰。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然转为得意和欢乐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直抒胸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态度。朋友相聚,及时行乐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作者在“欢”什么?诗人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让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酒中有“愤”品PART 03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对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写出了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借代“钟鼓馔玉”借代富贵生活。诗人认为这“不足贵”。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个性独立而高傲),另一方面更是诗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但愿长醉不愿醒”(一般地)体现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作者在“愤”什么?曹植,字子建,又称陈思王,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曹植少年早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亦能文,援笔立成,深受曹操宠爱,几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的十几年里,多次被迫迁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临淄侯。曹丕、曹叡相继称帝后,屡遭迫害,创作了广为人知的《七步诗》表达当时的煎熬与愤懑。后被贬为安乡侯,又徒封陈王,最终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壮年。李白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1.经历相似。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都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以及小人排挤,最终没有得到重用。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2.以曹植自况,表达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用典:自喻自况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 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历史上孤独的圣贤不可胜数,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酒中有“狂”品PART 04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足见形骸之放浪。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情态之任性放纵。狂放不羁,释放情感出手甚阔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诗人狂放的感情?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为何说“万古”?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李白的“万古愁”从何而来?李白又悲又欢,又乐又愁,找到矛盾的诗句,思考为何会产生这种矛盾?“且为乐”VS“万古愁”,这是乐的短暂和愁的久远;“天生我材必有用”VS“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矛盾;“天生我材必有用”VS“钟鼓馔玉不足贵”,这是渴望仕途和鄙弃权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与李白的思想追求有关。李白毕生追求有二:一是精神自由,二是建功立业。追求精神自由就会蔑视权贵,反抗秩序;想要建功立业就要和社会妥协,和权贵和解。他既想做孔子,又想做庄子,而这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使得他既做不成孔子,又做不成庄子。因此他的诗歌情绪复杂,感情激荡,既入世又出世,既迷茫又坚定,既忧愁又激奋,既烦闷又自信。悲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乐酒逢知己自信旷达愤怀才不遇圣贤寂寞狂马裘换酒狂歌纵酒人生失意潇洒自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课堂小结李白浪漫主义在《将进酒》在中是如何体现的?①气势豪放,感情激越,黄河之水势不可挡的气势,纵情欢乐的狂放,自我肯定的豪情,视权势如粪土的愤慨,以"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的豪爽大度,生动形象地抒写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②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表丝暮成雪","三百杯"、"万古愁"等句,既表现了豪迈的诗情,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之感;既想象奇特,又不失险怪,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③在语言的运用上,这首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言、五言、十言句点染其间,参差错落,好象行云流水,飘逸奔涌,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拓展思考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节选)》明发南屏(杨万里)新晴在在好花香,过雨道迢沙路长。两度立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犹嫌数骑傅书札,剩喜千山入肺肠。到得前头上船处,莫将白发照沧浪。【注】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杨万里因为主战派代表人物张浚据理力争,言语中得罪了宋孝宗,孝宗不悦,杨万里请求外任,被任命为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知州,朝命下达后,杨万里随即启程,途中寄宿在南屏山兴教寺。本诗尾联中的“白发”与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白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李诗:悲叹人生苦短。杨诗:①诗人不想让江水映照出自己的白发,以免勾起不愉快的回忆,体现出诗人洒脱、豁达的情怀;②壮志未酬的诗人在满头白发时仍需外任,蕴含着不平与愤懑之情。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